红包大战争鸣:支付宝是冤大头吗?移动社交再认识
三把刀/文
2016年春节,支付宝挤掉微信,拿下央视春晚的独家合作。而这个独家的代价真的很贵——狂砸了2.688亿,这还不算春节其他营销费用。
事后,支付宝是否是冤大头,成为了一个见仁见智问题。三把刀认为,从对未来移动社交战略格局影响来看,如果上天能够再给双方一次机会的话,这个独家的价格应该绝不止于这个数字。
Part 1
真相,在数据之外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被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在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刷屏,很是热闹了一把。2015年春晚最大的赢家应该说还是微信。当时微信与春晚进行深度绑定,数据显示,2015央视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峰值达8.1亿次/分钟。
2016年春节,配备了“朋友”、“生活圈”的支付宝,终于挤掉微信,拿下央视春晚的独家合作。一个出价2.688亿,一个出价2.6亿,差之毫厘。支付宝无疑是想一雪前耻,借助央视春晚,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而后,做足功课的支付宝设计了“咻一咻”与“集福卡”的玩法,几天之内,获得了上亿的社交用户,以及他们的关系链,甚至杀入微信核心腹地,在朋友圈掀起一股“求福”热潮。而这还只是仅仅掀开了春晚抢红包高潮的序幕。
今年春节双方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在春节期间,有超过11亿的现金被腾讯与阿里巴巴投放到红包大战中。
根据新鲜出炉的官方数据,在春晚进行当中,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总参与次数达到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红包互动次数的29.5倍,在21点09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了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210亿次/分钟。
微信官方公布的猴年除夕红包整体数据也很亮眼,猴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个,是羊年除夕10.1亿个的近8倍。QQ公布数据显示,共有3.08亿用户参与了刷一刷抢红包。除夕夜全球QQ用户共刷了1894亿次。
应该说,客观上双方都要感谢这一届的央视春晚,使抢红包成为大众最主要的娱乐。
然而,在春晚取代微信,对于并不以社交见长的支付宝来说,意义并不局限于数据本身那么简单。
其实,支付宝想染指社交,早已是司马昭之心。但过去几年来,从来往到支付宝朋友圈,一直如隔靴搔痒。痛定思痛之后,支付宝终于表示,不会为了做社交而做社交,也不会变成一个聊天工具。
支付宝相关人士对三把刀表示,今年春晚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让用户在支付宝聊天。这些社交关系链,将成为蚂蚁金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各种场景下的催化剂。
而消费、理财、借贷、众筹这些场景的覆盖与好友关系链的交叉传递,会进一步促进支付宝以及其他兄弟产品,在用户中间的普及与交叉覆盖,构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在三把刀看来,支付宝这种策略可以说是一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用远水来救近火”的新思路。在支付宝看来,多次尝试之后,已经承认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交领域,短期无法撼动微信。但人们的社交行为不止限于聊天。
而这就涉及到对移动社交的再认识。
Part 2
移动社交再认识
好吧,春晚红包数据的解读就到这里吧。 对于阿里与腾讯这样级别的机构,刷出任何夸张的数据其实都只是数字游戏而已。
要想认清双方在移动社交战略的异同以及未来布局,不妨先回顾下著名的6度空间理论——你可以通过6个人,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这就是著名的6度空间理论。
这个6度空间理论可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可以论证的。比如我们一个人的朋友有200人(算上你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工作的同事,还有亲戚,应该已经远超过这个数字)那么我通过6层朋友的关系 就是200的6次方=64亿,地球人也就这么多吧。
笔者在网上扒贴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论证这个理论有趣的贴子:
那么,这个理论与春节红包大战有什么关系?
上述这个例子,是传统社交时代的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但是,在传统社交领域,因为各种限制,这个发现其实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大用,因为你跟自己直接认识之外的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将是非常高的。而且这种沟通是否对双方都有必要也是很不确定的,因为如果只是单方面的,那是无意义的。
而未来,随着移动技术创新,各种关系链、需求链的高效组合,社会资源互换的效率无疑会大大提升。
所以,未来的社交概念,也许会大大超出传统聊天交流的范畴。
在此背景下,我们是否需要第二个微信?答案是当然不必。但我们是否需要更丰富的社交工具?答案显然。
其实,人只要生活在社会当中,那么每天所做的一切行为大部分都可算广义的社交。聊天是遛弯也是;购物是交通也是;工作是创业也是;炒股是买房更是;不但吃饭是其实睡觉也是。
而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以人为核心,一切的互动形态都在发生着改变。这一改变,也许一开始很慢,然后逐渐加速,最后,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改变你我的生活。
移动社交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效率创造性的提升。春节红包其实本身也算是一个特别的新社交场景。
说到这里,支付宝在这次春节红包大战的苦心布局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拿下春晚——最大化获得关系链——打造未来各类社交新场景的基础数据。如果说Facebook,微信发起了人类的社交革命,那么这个革命才刚刚开始而已。
Part 3
题外话
如果回想一下仅仅5年前,我们几乎没有人能相信诺基亚会无声且毫无反抗之力的倒下,也不会想到,电信业务中最赚钱的短信会这么快被微信干掉。
所以,上述对移动社交的认识,虽然纯属笔者意淫。但移动互联网商业的魅力就在于未来演绎是谁也意料不到的。但无论怎样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不变,而人只要生存一天,就无时无刻不在社交。
最近,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篇田溯宁在硅谷参加万事达卡(MasterCard)董事会,与硅谷主要企业领导进行深入交流的笔记,其中部分谈到的一些未来移动社交发展的观点很值得关注。
▼ Facebook观点:
1. 手机/移动成为人交流的核心:美国人平均每天3小时,120次看手机,37%和商业有关;
2. 公司的组织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如何建立、影响员工的注意力;社交型组织正在建立;
3. 公司未来是以“人”为中心,围绕一个“移动的人”来组织、提供他的需求;
4. Messages(信息流)为公司未来,世界上会因为文化、监管出现几个大的Messages群体(WhatsApp,line, WeChat)。
▼ Apple观点:
1. 5年之后的手机与今天完全不同,八年前世界前三名手机公司(Moto, Nokia, Rim)均已消失;
2. Steve Jobs vision是使每个人通过计算更有力量,仍是公司核心战略,个人计算机仅解决人在办公室内的许多需求,可佩戴设备会外包大部分今天医院/医生的工作;
3. Apple董事会仅有八个人,主要讨论产品的路线图,iPhone6光外壳材料就试过几千种,把简单交给客户,把复杂放在创新与生产过程中;
4. Apple系统并未完全封闭,而是认为“个人”需要经过检验与符合社会观念的apps。企业的使命就是让“人”节约更多时间。
▼ Google观点:
1.世界正在为“时刻”提供服务,Micro-Moments(片刻)正在到来:“I-want-to-knowmoments,I-want-to-go moments,I-want-to-do moments,I-want-to-buy moments”被时刻,即时,即地,来想知、去、做、买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时空观点在变;
2. Google对高管战略要求:你能否做一个产品有一亿用户,或赚十亿美元?
3. 智能是下一代产品核心。谷歌的时刻表(Calendar)将提醒你工作时间长了要休息;什么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音乐会有DJ功能,Deep learning VS 围棋的的胜利是个重要事件。
欢迎关注金融魅丽,这里有最新鲜的互联网金融话题,我们坚持有态度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