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朋友圈”一周年,感触可用两句话概括
2015年6月7日,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认为“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对自己同窗好友秦朔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离职,当时在媒体圈是一个热门话题。
2015年10月16日,《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宣告“秦朔朋友圈”正式上线。当时,新榜推出专访《秦朔朋友圈明日上线,一个爱看Paper的总编辑想要popular》,详细介绍了秦朔离职之后创业之初的所思所想。
时至昨天,一年转眼即逝,“秦朔朋友圈”一口气推出四篇文章为自己庆生。
“秦朔朋友圈”上线一周年之际,秦朔接受了新榜的独家专访。放下总编辑的头衔,当下的秦朔仍然是中国财经领域最严肃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之一,但除此之外,秦朔其它身份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他同时也是一个年近50的创业者、一个自媒体人。创业的艰辛,转型的困惑,积极地尝试,这些在秦朔身上一样不少。
● ● ●
我觉得可以给自己打80分
阅读量最高的是写王石那篇
周日下午快四点接电话之前,秦朔刚写完了第二天要发的文章《中国全面超越美国之辩(之三)》,这是一年来周一固定由秦朔自己操刀的《大视野》的最新一期。为了赶稿子,秦朔说中午就随便叫了一个外卖解决午饭问题。
新榜:从一财出来已经一年半了,“秦朔朋友圈”正式上线也已经一年,这一年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秦朔: 感触用两句话来形容吧。
第一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去年开始做“秦朔朋友圈”的时候觉得,应该会势如破竹吧,一年做50万粉丝应该没问题。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是充满了挑战,而且微信公众平台从下半年开始流量下降的很厉害,做到现在“秦朔朋友圈”公众号还不到40万粉丝,这是当初没想到的。
另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认准一个目标,把一篇篇文章做好了,树立起自己的风格,还是会有收获。虽然我们还不到40万粉丝,但从后台数据来看,其中2/3是iPhone用户,而且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等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秦朔朋友圈”有一些文章在特定的阶层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企业家群体中。
新榜:这一年您也写了很多文章,自己最满意的有哪些?
秦朔: 过去一年,我自己写了一百多篇文章,这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我在《第一财经日报》当总编辑的的时候,每周大概会写两三篇,主要发在头版的《一财日日谈》里面。但是从影响力上来说,虽然一财的平台更大,我觉得似乎不如现在做的“秦朔朋友圈”。
如果要打分的话,我觉得可以给自己打80分。
过去一年,我主要写了两大系列的文章:一是每周一的《大视野》,二是每周三的《秦朔访问》。从内容质量上来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如果说最满意的话,其实也没有,只有一些我觉得还可以。
创刊词《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现在看来还可以。如果要说阅读量最高的话,应该是写王石那篇,《大视野 | 我的朋友王石,以及善与大意的代价》,阅读量有七八十万,在业内也有很大的反响。如果说是最能体现我的研究成果的话,《反思中国富豪十大错,“好人赚钱时代”正在到来》可能算一篇。如果要从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说,《文明寻思录》和《中国全面超越美国之辩》两个系列可能更有代表性。
▲根据新榜数据产品文章搜索的统计,在发出一个月之内,至少有104个公众号转载了《反思中国富豪十大错》,这个话题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新榜:您的文章风格一般都是长篇大论的,动辄几千字,这并不符合移动端的阅读习惯,有没有想过要改变,以适应手机用户?
秦朔: 我的文章风格有个“三随原则”:随缘、随心、随欲。我的文章发到报纸、杂志上也是完全可以的,一直也没有刻意去改变去迎合手机读者,因为有一些内容表达出来它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也尝试过写一些一两千字的短文,但是没有找到感觉。
当然,我们内容的形式感和行文风格不是太适应移动端,这个是要调整的。
● ● ●
“秦朔朋友圈”并不只是一个公众号
内容创业精力还是要放在内容上
一年前,在采访中秦朔反思了自己对于家族企业的偏见,因为在自己的创业经历中,他感受到了夫人的巨大支持。在一年后,秦朔对夫人的依赖似乎又加深了。在采访中,被问及公司有多少人的时候,电话那头秦朔转问夫人“公司现在有多少人交社保”,然后才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10人。
创业之后,秦朔一直没有寻求外部融资,一开始自己拿出30万做启动资金,后来又补了几十万,总计不到百万。目前公司的运营已经步入正轨,现金流也已转为正向。只不过,秦朔好像在商业上似乎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渴望,在心理上,他很看重自己作为思考者、偏向学者的那部分。
▲即将出版的《文明寻思录》代表了秦朔一年来在内容上的耕耘和思考。
新榜:“秦朔朋友圈”的商业化目前进行的怎么样了?
秦朔: 我现在倒是不怎么管商业、经营上的事情了,精力主要放在内容上。日常管理主要是我夫人在做。
当时创业的初衷,其实是想把自己对商业文明的研究和思考找个平台发布出来。很多创业者一上来就会讲自己的商业模式、资本结构,对我来说这些反而没那么重要。现在反思起来,这个决定很正确。内容创业,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内容上。“秦朔朋友圈”可以说是一个研究驱动型的自媒体。
如果一定要谈一下“秦朔朋友圈”未来的商业模式的话,主要有三种:
第一, 因为我们用户都是优质、高端用户,所以还是有很多广告主来找我们投广告;
第二, 结合我自己对商业文明的研究,正在筹划做一个付费内容产品;
第三, 我们的内容都很扎实,也有很多出版社找过来希望帮我们出书,现在第一本《文明寻思录》马上就要出来了。
新榜:此前在演讲中,您也提到微信公众平台正在面临多方面的困境,“秦朔朋友圈”又是如何应对的?
秦朔: 目前来看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内容创业的最佳平台,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平台有这么大体量的用户呢?如果在微信上,七八亿用户都没有人认同你,那你在其他平台就更没什么希望了。
其实从一开始,“秦朔朋友圈”就不只是一个公众号,还有和爱奇艺合作的视频节目,和喜马拉雅FM合作的音频节目。
“秦朔朋友圈”一定会做矩阵式的发展,这个在创业之前其实就有规划了。除了主号之外,矩阵还会有一个做金融投资理财相关的,把现在主号上的“小钱频道”独立出来,现在已经开始招募人手了。还会做一个跟商业关系更密切的,一个关于思想文化的。
最近,“亲爱的店”也上线试运营了。因为“秦朔朋友圈”英文名叫China@moments,所以我们的小店就叫“亲爱的店”了,谐音。现在《文明寻思录》放上去了,试试看效果吧。
新榜:会不会觉得动作有点慢?
秦朔: 我觉得还是先做扎实了,一步一步来。
● ● ●
去了十几个国家采访了上百人
自己是创业者、观察者、记者
从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为创业者的秦朔时刻在路上的状态。百度“血友病吧”事件爆发后,在《秦朔致彦宏先生的信:你若不重生,百度就没有希望了》开头写道:“此刻是旧金山时间早上6点多,我在酒店给你写一封信,是半躺在床上电脑放在膝盖上写,因为左侧颈椎很疼,不能低头。”
▲秦朔在《共赢海上丝路》录制现场。对秦朔来说,借这个节目他回到了商业发生的现场,回到了刚进入媒体行业时的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状态。
新榜:卸下总编辑的担子,这一年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秦朔: 之前做总编辑,很多精力花在管理、经营上。创业这一年真正走出去了,去了十几个国家,采访了上百人,还是很充实的。作为深圳卫视《共赢海上丝路》的主讲人,去了很多国家。自己做《秦朔访问》,扎扎实实地聊了很多企业家、创业者。
可以说是回到了一个作者、一个提问者、一个写作者的状态,我是蛮享受的。“生活之树常青”,与活生生的商业事件面对面,会有很多启发。
新榜:作为一个创业者,这一年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秦朔: 还是出来晚了两年。如果早一点出来,也许会获得更大规模意义上的成功,比如我们粉丝可能有上百万了,也可能会抓住更多机会,但也不一定,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即使早出来,在商业文明的研究上也未必会比今天做得更好,创业充满了不确定性。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