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把大家带回“黑车时代”,你就满意了?
几天前,北上广深等地「网」勺车新规细则相继出台,被强加户籍、本地车牌等诸多门槛,如果政策得以实施,这些门槛将不少「网」勺车司机挡在门外。而所谓技术带来轰轰烈烈的交通出行变革,很可能将走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轨道。
黑车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因为出行太艰难
曾几何时,我们在大街小巷上都能看到大量的黑车,这些黑车处于监管的空白之处,这些非法经营的黑车不仅严重影响着道路运输市场的秩序,而且还时刻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虽然打击黑车的执法行为一直在继续,但却始终没有办法彻底杜绝。深究其根本原因, 既有的公共交通以及出租车运输,始终没办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整理的数据显示,全国 31个省会城市出租车万人拥有量仅有10个城市符合指导标准。以上海为例,该城市的出租车数量从2013年的5.06万辆,甚至在2015年时还下降到4.89万辆。但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人口一直处于净流入状态。北京常驻人口在2015年超过2200万,但直到2016年,北京只有不到7万量出租车。
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设施同样也相当不足,东京地铁线路公里数是北京很多倍,并且规划得像蜂巢一样密集,可以满足大部分场景下的出行需求,而北京、上海的覆盖密度单程了奇特的“地铁最后2公里”的覆盖盲区,这些成为黑车被依赖最为严重的地方。
根据滴滴出行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早前联合发布的《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仅在北京地区每天就有27.8万人次的出行,是来往于地铁站和写字楼、商场和住宅之间。
结论是,一方面是出租车行业的高门槛限制了合法出租车的数量,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出行需求并未得到满足,特别是交班时间、早晚高峰、偏远地区、供不应求必然会导致黑车的泛滥。这不仅符合市场供需的规律,也是大众合理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黑车在满足出行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比如黑车司机经常要被抓、罚款,日常可能要交“保护费”,乘客被司机漫天要价,甚至可能带来更多不安全的因素。乘客如果乘坐这些无迹可寻的黑车,遭遇漫天加价、威胁抢劫等争执时有存在,甚至可能经历更糟糕的情况。在百度搜索“黑车、杀人”的案例不少,而笔者身边就有朋友乘坐黑车被杀害的真实案例。
新规“头痛医脚”,黑车将死灰复燃
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让整个黑车市场管理可以说是有心无力,庞大出行需求带动的黑车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过在「网」勺车出现之后,线下黑车几乎销声匿迹,同时打车难问题迎刃而解,老百姓从打不到车只能打黑车,变成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到「网」勺车,没有人会再去打三无的黑车,黑车市场快速萎缩消亡。那曾经没办法管理的黑车市场,正在逐渐消亡之中。
而新规出台之后,除了要求本地户籍、本地车牌等限制外,甚至对车辆轴距、排量等指标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车辆指标提高,进入门槛的提升,这势必会导致今后可上路的「网」勺车数量大幅下滑。原本已经得到一定程度上改善的出行需求势必将再次无法得到满足。
市场供需不平衡之下,黑车很可能又将死灰复燃,毕竟市场的需求在这里,老百姓的出行得不到满足,就是黑车司机的生存土壤。 而更加令我担心的,那些原本辞去工作去开「网」勺车的司机,他们本来并不是黑车司机,但因为失去了现有的工作,也有可能会流向黑车市场。
老百姓对政策的期望是解决问题,保证安全、降低拥堵这都是我们乐见其成的事情,但从实际结果来看,显然起到了“头痛医脚”的效果。不但解决不了所谓的“安全”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不安全的因素。
新规出台后,市场上存量的汽车数量其实并没有减少,而且反而会由于司机们不再处于监管之中,加大管理的难度,而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切实的满足。
还记得曾经打车难的时候,我们被迫在寒冬冷风中,招手等待出租车司机的到来,但每次车辆路过,都会发现这是一次空欢喜,最后被迫的无奈的选择了黑车作为出行方式。而「网」勺车平台带来的技术进步,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通过平台的对接,用户和乘客之间在没有达成乘车协议之前,就拥有了沟通交流的机会。
尽管目前「网」勺车确实出现了一些体验不好、司机不认识路等问题,但大体体验已经超过了出租车,更远远超过了黑车。好不容易尝到点技术带来的便利,但是现在却有可能走回头路。
新技术的到来势必会导致既有的市场利益格局重新洗牌,但我相信大趋势不可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最终彻底解决出行难题的新的模式,尽管不可能一次达到,但一点一点改善也很好,而「网」勺车显然是符合这个趋势,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势必还会增加下去,而与城市发展并不平衡的交通需求仍然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取缔「网」勺车,这很可能使我们又回归到那个黑车横行、充满不安全感和戾气的时代。跑在路上的车子并没有减少,该拥堵的还将会继续拥堵下去,只是更多普通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