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去年净亏损334万元,是因为内容不再受欢迎?
在新三板上市的虎嗅科技最近发布了2016年财报,情况有些出乎意料,虽然全年营收1987万,较去年同期1652万的总营收同比增长20.22%。但在净利润方面,2016年虎嗅全年亏损334万,和去年同期盈利82万相比,增长为-507.03%。
对此,虎嗅在年报中的解释是,2016年亏损的原因系公司提升了研发投入与员工薪酬,导致运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投入的大头主要在研发上,虎嗅在2016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636万元,是2015年的3倍,但是外界对于虎嗅App之外其他的产品甚至都没有印象。
虎嗅还同时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这也侧面反映了虎嗅目前发展的尴尬。引以为傲的媒体产品关注度日渐流失的同时,新业务投入巨大但前景未明,迫切需要通过对内激励来提升并保障今年的增长。那么,大招股权激励计划能带来利好吗?
先来看看目前虎嗅面临的几大问题。
影响力下降,虎嗅的内容不再受欢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名于自媒体高质量供稿的虎嗅,这两年在内容方面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在知乎上,专门有一个问题在讨论“虎嗅为什么没落了”,下面的回答中,答案涉及最多的,还是“内容质量”。
一部分是对于虎嗅编辑审核的标准质疑。在虎嗅进行过投稿的人大概都不会对它的审核机制陌生。编辑审稿制在早期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不少优质的内容,依靠编辑的人脉关系,也邀约了不少媒体大拿的稿件。但是这几年,虎嗅的编辑团队经历了几轮的更新换代,到了现在整体团队素质参差,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编辑审稿制,编辑本人具有非常强的个人取向,在内容审核上,往往主观性很强,如果编辑的个人兴趣点和对具体行业了解程度不同,处理稿件结果往往也非常不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渐渐的会让供稿作者质疑不满。
特别是虎嗅在新三板上市时,其盈利模式就遭受了不少质疑。不少人质疑虎嗅走的是“有逻辑的黑稿-保护费-公关”的黑公关套路,也有原来在虎嗅投稿的作者指责虎嗅只选择“自己需要”的观点,对自身没有利益关系的稿件找各种理由不予通过。曾经活跃在虎嗅上的自媒体人葛甲就曾发文炮轰虎嗅的这一现象,"虎嗅的黑稿太多,几乎每个知名企业都会受到其骚扰,最有名的一次是盛大文学的侯小强向虎嗅开炮,再之后是虎嗅与新浪微博发生的战斗,这都是玩炸了的”。
虎嗅的招股说明书和财报中,京东、百度、平安、蓝色光标、淘宝、海信、高德、金蝶、猎聘网等都先后作为客户出现过。接受阿里的战略投资之后,关于虎嗅“卖身”、“脊梁弯了”、“发黑稿”等等争议越来越多的发生。作为媒体属性平台的中立和公正性一旦受到质疑,对于平台的声誉是致命的打击。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各类自媒体渠道的崛起。不管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网易自媒体等等通道,都能够给作者提供发布的渠道,并增加累积自己的影响力,并通过影响力变现。而反观虎嗅,作者基本都是免费供稿,当然虎嗅会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评选,给到几百的奖金,但是和其他平台能够产生的收入变现来比,虎嗅的吸引力慢慢在减退。光靠着情怀让作者一直奉献优质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投稿也不一定能够通过。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虎嗅的优质作者资源逐渐被分流减少,被读者指责的内容质量下降,也不能避免的产生。在其他内容平台崛起的同时,影响力无疑收到影响。表现在数字上,就是广告等业务的营收不理想。虎嗅的广告业务营收由2015年的353万元增至2016年的386万元,整合营销业务部分,由2015年的353万元增至2016年的386万元。两项业务营收均只有小幅上涨,在占比上则表现为下降趋势。
押注知识付费,前景未明
前面也提到了,虎嗅的亏损,很大一部分是增加了研发的投入研发的产品除了虎嗅App外,还有“独物”、“怒马”、“书入法”三款App。相信大部分的读者对于虎嗅App外的后三个App应该都没有什么印象。
我们大致的了解一下这3个App是做什么的。“独物”是一款基于智能硬件的试用分享平台,偏重测评,不过在2016年年中已经停止更新。“怒马”、“书入法”都与知识付费有关,现在还在更着。可以看出来虎嗅的思路,想要押注行业热点知识付费。虎嗅目前在做的知识付费类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线下活动和会员服务。在年报中,虎嗅方面表示,线下及相关服务营收的增长有赖于虎嗅新推出的会员服务与知识付费产品。虎嗅将这一部分营收纳入到了线下及相关服务营收之中。目前,虎嗅会员定价为1288元/年(1888元/2年),可享受会员周报、线下聚会、活动折扣等特权。
对于这一块业务,用户是否买单,其实前景还未明。一方面,在知识付费上,已经有“得到”等头部企业,虎嗅要是结合自己的优势,专门做一个科技方向的知识付费,走精细化路先的话,路子不免过窄了些。另一方面,运营能力还是没有及时跟上。已经有不少曾经的虎嗅线下活动付费用户反馈,整体活动的组织策划混乱,不同价格的票对应的服务不清晰不提前告知不说,到了现场才发现没买票也一样能进去,消费者体验并不好。运营跟不上,通过线下知识付费活动提升营收的延续性也存疑。
靠股权激励能扭亏为盈吗?
在前景未明,目前主业停滞的情况下,虎嗅想要采用股权激励来带动员工积极性,希望通过激励行动提升业绩。不过,虎嗅的股权激励能够达到这些目的吗?不少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从虎嗅发布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书中可以看到,拟首次授予865,654 份股票期权、合计3.46%的股份,授予公司内部10名核心员工。虎嗅CMO王亦丁、技术总监肖靖益、产品总监华善亮、财务总监李彤在内的多名员工获得了期权激励,每名员工所获期权比例在0.21%至0.76%之间。目前尚未确定期权激励的具体授予时间。在行权时间上,员工在被授予期权后有一年的等待期,一年等待期结束后,员工可在后续的36个月内分4期行权,行权价格均为人民币4元/股。
但是,虎嗅为这个股权激励机制设置来非常严苛的行权条件。需要在2018~2021年,虎嗅公司年营收须较上一年增长80%,且员工年终考核结果应在0.7以上,员工方可行权,两项条件缺一不可。如公司业绩或行权员工个人考核不达标,则激励对象所获股票期权当期全部可行权份额由公司注销。要是业绩不达标,期权作废。参考今年虎嗅的营收同比增长20.22%,与80%的目标相差的不止一点半点。在目前的业务架构下,要实现增长80%的营收,对于虎嗅员工来说,无疑是不容易的。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投入的奋斗之后,什么也拿不到。
在计划书中,虎嗅还表示,除了上述激励对象之外,本次草案还计划预留授予期权 250,000 份,用于在首次授予日起 2 年内授予新引进及晋升的公司高层管理人 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等,用以激励为企业战 略目标实现、经营指标完成、业绩增长、市场占有率提升等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增加公司未来引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现在来看,外界对这样的激励措施大部分并不看好。这种带有严苛前提的股权激励,是否能够招来人才也存疑。要知道,虎嗅这次伴随年报和股权激励计划书一起公布的,还有公司董事、联合创始人蔡钰离职的公告。
(文/于斌 潮起创始人,QQ&微信:1178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