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圳真实的创业实录(一)极致的创业公司运营
当今的互联网乱象丛生,一面人人鼓吹“这里风好大”,一面人人唱衰“ABC轮死”,无数欲望和盲目随着热钱涌入创投圈。总有这么一群人,和大环境形成反差,用实实在在的勤奋和努力,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制衡浮躁的风气,去化解和缓和着人们对这个圈子的误解,并让大家的关注点多多少少地从“垄断者”转向“发明者”,从“1到100的红海”转向到“从0到1的蓝海”,去发现正能量和初生般的勇气。
他们可能是千万创业者的缩影,像“德国战车”一样强行推进,从不放弃,他们的亲身经历折射了这个“最好的时代”里掘金的故事,也折射了创业者们寻求尊重和价值认同的故事。
相信每个人读完,都有所得。
1 朱大卫:团队的从零到一
前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下一个社交创业方向。去年夏天,我在查尔斯河旁边跟Yanfeng同学跑步的时候有了一个灵感,想做一个基于声音的可穿戴。
这是一个没有被人提出来过的问题,用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案去解决一个垂直场景下社交化沟通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可穿戴,完全没有参考系,完全需要从本质开始思考和执行的问题。我社交网络创业10年,非常知道挑战一个完全“Think different”的产品起步面临的团队、融资和执行的困难。当然,也因为此,我居然着了迷,很快就休了学飞了回来。
回来的第一周,我就约了以前创业认识的小米的KK。我们俩绕着五彩城外面的马路走了一下午,只记得当时小米墙上挂的“Always believe that good things will happen” 和KK说的,正是因为雷军在小米最开始的就找到他,他才会为了小米all in。我不能同意更多。是的,我要从一开始就搭建一个顶尖的团队。
尽管我自己的中美人脉网络并不弱,但初期找人还是挺让人抓狂的。首先,我并没有任何硬件方面的人脉,根本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其次,我自己也没有硬件经验,如何跟牛人探讨问题都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当时我孤身一人,带着个疯狂的乍一听觉得“这孩子傻了”的想法,怎么能让人觉得靠谱呢?抓狂。抓狂。抓狂。
开始快速试试吧,大概就是那几种方法。我先挑了4000多微信好友里面几百个稍微有点可能有硬件人脉的人群发了一下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和创业的朋友。50%左右的回复率,10%的人认识硬件圈的人。但因为人数太少,约起来效率也非常低下。
我开始尝试新的方法,譬如参加一些线下活动,然后进入一些行业的微信群。我用了一周时间,去传说中的各个咖啡走了一圈,也加入了几十个硬创微信群,认识了一丢丢的人。麻烦还是在于Pool太小,效率太低,也非常难以知道对面这个人的水平。
我是做社交出身,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了一下。之前的方法一:靠朋友来推荐估计是不怎么靠谱了,二度人脉太过于集中在同一个行业。 方法二:微信群人才质量不符合,线下活动的效率非常低,招聘网站和猎头公司也更走不通。 我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可以精准定位,迅速扩大Pool,然后完成邀约。考察了一圈,试过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职业社交网站。也就只有Linkedin最符合,效率应该会最高。靠自己了。
首先,我把自己Linkedin页面上的每句话都好好斟酌着写清楚。
其次,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靠谱,我给比较熟悉的朋友们发了邀请,让他们帮我endorse。差不多一天就有几百个人给我点了赞,我的个人页面终于看起来比较棒棒的了。
然后就是整理筛选词组,根据不同的词组组合去找人。 首先我根据硬件公司,个人背景,相关职位词,和地点整理了相当多的关键词列表。当然,为了增加效率,我研究了Linkedin手机版和PC版的交互的不同,发现手机版可以更快的加人,因为它不会跳转到新的页面。这样在坐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我都可以用手机版更好的加人。后来发现,那短短一两周,我居然加了4704个好友,这其中应该涵盖了联想,华为,索尼,诺基亚,摩托的大部分中高层。
这封信的回复率高的超出我的想象。80%以上的人居然都回复了我这封信件,我这个新的微信号的联系人列表上面从几十个人在短短两、三周涨到了上千个人。我大概给每个人都加上了标签,项目,产品,技术的各种分类联系人都在上百人左右。当时感觉真的棒棒的。
以学习的心态邀约,是邀约过程中最好的总结了。加上微信之后,我一般直接开始约,每天安排四-五场,早上一场,中午一场,下午晚上三场,把自己的Calender排的满满的。
更重要的,我把这个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我很看重也很享受跟每个人的每次聊天。我会提前准备自己要问的问题Notes,事后我又会准备这次会议的总结。
这个夏天,我在一个月内聊了接近100个硬件中高层,这中间有相当多包括诺基亚,摩托,华为,联想在内的非常资深的伙伴。我不单单选定了我们最初的豪华硬件班底,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肯定了我的想法和方向的可行性,很多人也成了我们的长期顾问和伙伴。最重要的是,最开始的那一个月,我从每个见面的人身上学习到很多很多,也是我自己硬件和供应链生产知识突飞猛进的一个月。我们的从零到一终于也迈出了第一步。6月24号,我们即将在京东做股权众筹,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来看看,为我们点赞。
2 马克斯:海龟技术博士到深圳供应链“跑男”
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0多年后,我毅然决定回国硬件创业。
我以前一直做技术相关,硬件方案和研发很快就走上正轨。我要面对的问题是,硬件的供应链怎么搞?我虽然在Intel也管理过供应链,但是没有了Intel的品牌,没有了可能的大的生产量的许诺,供应商们会鸟我们么?
另外,作为典型的技术男,在美国工作这么久之后,对于跟深圳本地的供应商的沟通和配合方式能不能适应也是有挑战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年底前完成第一版工程样机,当时是10月份。大部分看过我们的产品定义的“专家”,看法不一,只有一点是一致的——三个月时间出样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要保证质量。
全球的制造中心在中国,而中国的制造中心在深圳。十一假期,我和David飞到了深圳。我们此前咨询了手头上所有可能的网络关系,列出了将近60家供应商,这中间包括深圳主要的手机代工厂和耳机代工厂,以及主要原器件的供应商。我们计划花两周的时间,跑遍这些工厂。
在去之前,我把每一家供应商的规模,负责人,以前的产品质量,还有沟通要则做成了Execl表格,然后挨家打电话约好见面的时间。
我们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排满了会议和工厂参观,以平均3小时见一个供应商的速度,从东莞到宝安,南山到福田,从龙岗到惠州,晚上还要召集深圳的小伙伴们坐谈。短短一周,我们在深圳见了至少30家供应商。
很明显,会议开始并不那么愉悦。在Intel的时候,我们报的量几乎都是以M(百万)级开始,而现在,当我们小心翼翼的说出我们的预估量在100K(千)级的时候,竟然有供应商当场笑出来,场面极其冰冷,也有供应商非常客气和我们聊完,就再也没有然后。
我们当然不信这个邪。
我们迅速总结整个一周的会谈,详细分析了供应商的各种诉求。我们终于想通一个问题——匹配度决定效率,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理解我们的长远伙伴,而不应该死磕更看重短期生意客户的大供应商,应该由长远伙伴来推动其他的供应商。只有有强烈进取心的供应商,才愿意跟我们风雨无阻。
我们开始重点攻克“略懂”我们并且技术导向的供应商。每天都安排两次技术会议,并且还要跟小伙伴吃饭开会,你懂的。终于在软磨硬泡之后签好了意向合同。当然,不容易的事情才刚开始。
第一个手板在一个月内就出来了。一阵激动之后我们发现第一版手板问题太多了。“头梁太硬”,“耳套不舒服”,“头梁硅胶不够软”,“屏看着不舒服”,“颜色不对啊”。我立即意识到,这其中所有的细节,从图纸到产品到调试,我们都必须亲自参与,从零到一的路上, 细节决定一切!
时间不多了,我当天就飞到了深圳。为了确保年底前拿到样机,我迅速从一级供应商拓展到二级供应商建立直接联系。为了拓展供应商,我把阿里巴巴上面几乎大部分的供应商都直接打了cold call。我又用两三周跑遍了几十个屏厂,喇叭厂,耳套厂,硅胶厂,油漆厂,手板厂,五金加工厂,包装盒厂。我们硬件团队卯足了劲儿,几乎所有人都扎在了深圳,与供应商,方案商,紧密沟通,协同作业,修改原理图,画PCB layout。
为了尽快拿到最终的PCB,我们找了三家PCB垒板厂。在Intel,8层板的交期通常在2个月,即便在深圳,通常的交期也在3周。我成功的说服了一家工厂答应12天内完成8层板的制作,3天完成FPC的制作,这也算是深圳速度,不对,应该是地球速度的极致了吧。
PCB拿到之后,赶到贴片厂,赶紧上物料,谁知贴片厂却把我们刷锡膏用的钢板搞错了,无奈只好重做钢板。第二次贴片厂还是弄错了。直到第三次,钢板终于对了,已经是晚上9点半,没办法,连夜贴片吧。
只有在深圳,才能体会到深圳的特点。
10年不在国内工作的我开始体会海龟落地的转变,具有ALDH2(酒精代谢的关键酶)缺陷的我,几乎从不沾酒,沾酒必脸红。为了能让供应商权利配合,和对方老板首先来一杯总不能拒绝吧,一杯下去,对方的项目经理PM来敬酒了,PM配合也是很关键的,好的,来一杯。这下好了,对方结构工程师也来敬酒了,总不能搞歧视吧,况且工程师才是干活儿的诶,还有电子工程师,品质工程师……不一会儿,乙醛在体内的积累终于爆发,还没走出饭店,电梯里我就完全吐出来了。
中国特色,我懂的。
终于,所有物料齐了,开始装第一台测试样机(中间省略10万字,David说中间的辛酸等成功了再写, T___T)。装机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三次迭代,我们成功交出了功能样机!
无畏,高效,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这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的。当然也从深圳的务实中学习到很多,我们合作的供应商们,哪一个不是当初都是扛着几杆抢到深圳开始的呢?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在深圳有了完整的供应链队伍,但我依然在深圳“跑男”的路上激情向前。
3 陈鑫日志——频响曲线的从零到一
Day0,投资人会议前夕,CEO同学的出现另我的这个周末变的如此充实
- “最近的样机声音怎么怪怪的?”
- “有么?上次我听的时候还可以的呀?”
- “你听听”
- “哦”
- $%^*&@#*
- “我们的声音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你就拿这样的声音去展示的?”
- “是啊!赶紧去深圳,声音问题没解决就不要回来了!”
- “就不要回来了?”
- “就不要回来了!!!”
于是,急行军打包,2个小时后,我已身在机场,奔赴硬件调试主战场-深圳 -.-!!!
1. 脑补
简单来说,Vinci的音频通路分为数字部分,模拟部分和声学部分。这次遇到的问题很明显低频是缺失的。鼓点和贝斯柔弱无力,宛如快断了气的呻吟!关键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不像我们预期的一样。
Day1 到深圳之后背着包冲到工厂,用专业仪器一测,结果是不仅低频掉的厉害,高频也完全木有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频响曲线是一个标准的麦当劳M型!可我牢牢记得,音频版刚调通的那天,那个夜里,声音是极好的!高中低频来说都是完整的,怎么时隔三秋甄嬛就成容嬷嬷了呢?
2. 可恶的小电容!
Day1 下午果断开始排查问题。模拟部分前段DSP补偿,中段DAC还原,后段信号放大。因为DSP之前也闹过小毛病,这样先排除中后段吧。我立刻就抓起电话联系了DAC芯片ESS9018的FAE,也没顾忌对方反馈就在当天直接登门拜访,借用他们的仪器测试,结果他们的DEMO板出来的频响从20到20K的几乎就没变。这已经不能称为频响曲线了,叫频响水平线还差不多!9018果然是神器!再换上我们音频板的测量中后段器件性能:低频虽有衰减,不过总体上曲线也是平直的。
经过10几个小时的不停奋战,终于在深夜的时候找到了低频衰减的原因:音频板声音放大之后的通路上接了两个小电容,这俩货起到了的分频作用,导致低频完全缺失。摘掉这两个小电容之后,我们音频版的中后段也能输出一条差不多平直的曲线了。把整个耳机组装起来再听一下。嗯,声音只能说有改善,总体的问题仍旧存在!什么情况?!Day1,失败,在凌晨拖着包睡去。
3. 无辜的DSP
Day 2一起来,再抓起电话把DSP的FAE约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个狗血淋头。人家脾气倒也很好,先到歉,然后拿出他们的DEMO板,连上仪器一看,不也是水平线一条么?
好吧,今天主要发挥我hacker的本事。为了从侧面证明DSP有问题,我们想了另外一个方法:连上主板,把音频板hack一下,让信号绕过DSP,经过DAC和放大电路后接到测试仪上。咦?还是个大M!
折腾到晚上八点,看着DSP FAE无辜的眼神,我赶紧找个理由心虚地把他打发走了。既然问题不是DSP造成的,DAC和放大部分也没问题,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主板了...范围缩小了,但是我却犯了愁,主板的音频通路之前一直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两天过去了,居然还没有进展,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4. 峰回路转
Day 3,起床后我整理了一下,依然坚信最初的声音方案没有问题。我将此作为baseline,列举了之后相关硬件的所有更改,一级一级地回退,一次一次地测量。十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我发现了两个关键点: 麦克风和耳机。在操作系统判断插入耳机,且麦克风通路处于数字麦克风模式的时候输出的声音数字信号是正常的!好的,至少Workaround有了!
接下来的五个日夜可谓分秒必争,白天每一分钟都在和各个合作厂的工程师一起找问题;晚上他们下班了,我们挑灯夜战改主板,飞线,调试,到凌晨四五点的时候装样机给北京。终于没有耽误北京的展示,三天居然装了几个可用的样机,好像离问题解决也很近了。困啊困啊困。
5. 拨云见日
Day 9, 终于经过了110多个小时的查啊查,在Gloomy中彻底解决问题了。我从Workaround出发,再开始一个一个排除无关因素:麦克风部分找到了两个错误,给数字麦克风用的TVS管影响到了模拟麦克风。又火急火燎地去弄数字麦克风,找数字麦克风样品,改主板,编ROM,传ROM,烧ROM...数字麦克风不Work...抓狂!
当天下午到凌晨,又开始看了几十页MTK文档,找各式各样的人问MTK的耳机模式和扬声器模式的区别...给MTK的FAE发Ticket...就在MTK的FAE说是不是bes-loudless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找到了这个东东。
原来,原来在最后的时候发现,这是MTK内建的软DSP,会针对不同的后端输出补偿,而且默认是打开的!我们这么好的音质全被这个软DSP补偿毁了啊!关了试一下吧,改主板,编ROM,传ROM,烧ROM...成功了?成功了!就在那条平直的频响曲线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真的觉得Give Me Five之类的行为已经无法满足内心的激动了。Day 10早上了,满足。
于是想着:海鲜粥+海鲜粥+海鲜粥+海鲜粥+海鲜粥 实际上:凌晨两点能吃到的只有全家桶 Anyway, 十天艰苦奋战,带着漂亮的频响曲线,挥挥衣袖,骄傲地回北京去:)
文章链接: http://www.gupowang.com/yunying/946.html
姑婆那些事儿( www.gupowang.com )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本文由姑婆那些事儿原创,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并附带本文链接,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