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VS百度地图:针尖对麦芒,下半场出现分野
地图行业里的高德与百度,从来都是针尖对麦芒,一言不合就开撕。10月15日,在杭州举办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兼高德集团总裁俞永福喊话百度地图,称高德地图手机客户端的每日活跃用户数据已经超越百度地图,排名行业第一。俞永福还称,这只是一个小目标,地图行业的下半场竞争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用户痛点、问题没有解决。
话音刚落,百度地图就迅速跟进,对高德地图揶揄一番。双方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好不热闹。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同样是打口水仗,实际上,时至今日,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早已分野,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了。
地图竞争分野,不同维度上的战争
这几年,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间的明争暗斗确实越来越明显,在数据、排行、技术、车联网等领域不断爆发口水战。此次,俞永福再度抛出报的地图日活数据排名第一的消息,虽然坦言无意与百度打口水仗,但这个消息显然会让百度地图不“舒服”,开撕也就分分钟就爆发了。但撕归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些误区。
甚至可以说,从战略层面看,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已经分道扬镳了。
先来看高德地图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更智能化、开放性的出行与位置信息服务能力,短期并不需要盈利和挣钱。自从2015年3月俞永福出任高德集团总裁并成为大家长后,就拨乱反正,果断放弃了地图上加载O2O生活服务的策略,回归到了出行与位置信息服务的专业领域。用俞永福的话讲,就是始终与地图“较劲”,一年多时间就干了一件事:将专业地图能力与互联网能力融合在一起。
战术上,高德地图也严格“服从”战略。从明星语音包到智能公交,再从交通大数据到AI引擎的发布,不仅在手机或车机的单屏体验上持续创新,还打通了手机、车机两个端,提供全境服务、大数据、个性化服务三大能力,意在为用户带来更智能化、个性化、专属性的交通出行服务,为第三方应用提供开放、先进的出行与位置信息服务。就算是在炙手可热的无人驾驶领域,高德地图也仅仅提供自动驾驶匹配的高精度地图,从来不去趟“无人驾驶汽车”的浑水,也不过多涉及地图导航以外的领域。另外,高德昨日还宣布在自动驾驶汽车开发测试期间,高德将免费向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提供高精度地图数据,这倒是开了一个业界先河。
相比而言,百度地图是“半路出家”,远没高德在地图行业那么专注。在战略方向上,百度玩地图数据、玩LBS位置服务仅仅是一个“连接件”,最终是为O2O生活服务和无人驾驶业务铺路的。比如百度地图里接入了百度糯米的团购、百度外卖、Uber打车等服务,把地图当作人们获取服务的入口来看待的,让用户通过地图得到一站式服务。所以说,百度地图玩的是场景闭环生态服务,是大百度的“人与服务连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这个构想太大,现实中O2O前面有美团、点评,共享经济的出击也错过了最佳时机。
另外还有两点不同之处需要提一下,一是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不仅发展高精度地图,还直接试水无人车。二是百度地图提出了国际化战略,满足更多用户的出境游需求,同样在地图上接入海外本地的餐饮、购物等服务。本质上讲,百度地图走出去,依然是帮百度国际化打前站,是扩充地盘的一个重要工具。
地图竞争的下半场:技术为王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百度地图不可能一门心思铺在地图本身上,而是把地图当做一个入口和工具。而高德几乎把地图的所有商业化和利益纠葛都斩断了,只做地图的内核引擎,就像英特尔专注在芯片上一样。这恰恰是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初心”上的不同,并带来了越来越不同的发展路径。当然,打法不一样,虽谈不上绝对的对与错,但可能会影响随后的地图大战“下半场”的结果。
谈到地图之争的“下半场”。不少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消失,用户渗透率已相当高,趋于饱和,所以觉得地图竞争进入了尾声。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就像俞永福10月15日所说的,交通出行服务仅仅是完成了用户覆盖的第一阶段,只实现实时路况、路线优化、导航服务,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交通出行的痛点没有解决,个性化、智能化的位置与出行服务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也就是说,下半场才刚开始,远没有结束。其中技术的戏码会越来越重,涵盖地图数据采集、用户画像、个性化服务及人工智能、车联网等诸多方面,说“技术为王”并不为过。
确实,高德地图也是专注并沿着技术的路线走的,专注看似是“少做事”,但从追求极致、更前沿的出行与位置服务来看,“少”即是“多”。
2016年9月19日,高德地图推出了AI引擎,不仅打破了手机、车机等后端地图数据的边界,更体现了在全境能力、大数据能力和个性化能力三大技术方向上的突破,一下子将地图竞争拉高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比如全境能力上,高德地图的AI引擎能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真正实现了一云多屏,不管是手机还是车机,共享同一个地图数据的“大脑”,让在线与离线数据实时同步,用户能体验到一致化、跨屏的出行和导航服务。
大数据方面,高德地图引入了阿里生态数据及第三方应用数据,由AI引擎来自动采集数据,挖掘过期或新增的POI信息、道路变化信息,还能根据用户选择的热度、标签,综合分析POI、不同道路的权重和优质度,最终为用户提供更优的出行和导航服务。这更像一个有独特算法和学习能力的“大脑”,根据用户的画像和指令,输出最优的结果。整个过程是自动“进化”的,而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干扰。同时,这个“大脑”也融入了个性化的技术能力,会考虑不同用户的基础属性、驾驶习惯和生活出行轨迹,提供智能化的线路推荐、提醒服务。
最后一点则体现在地图数据采集和高精地图上,这是由地图延伸出来的所有应用服务的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付。如果没高精地图的数据,无人驾驶就会是“无头苍蝇”。高德地图在地图数据采集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采集和识别,采集车拿回来的照片,通过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能把文字和道路上的标识线自动提取出来,绝大部分不再需要人工干预,整体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数据采集和识别技术上的突破相当关键,因为不管是车联网,还是自动驾驶等未来任何一种场景化的服务,都脱离不开地图数据。
显而易见,地图所涉及到的技术很复杂、很多样化,高德地图在技术上的演进和推陈出新,可以看作是将专业地图能力与互联网能力融合的过程,最终升级为一张实时动态的出行与位置信息服务的“活”地图。
5 年恩怨不会结束,双寡头之争还将上演
这一次,俞永福的喊话仅仅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绵延了5年之久的爱恨情仇的一个小片段。相信,这种明里暗里的口水战、撕逼战不会结束,也始终会是地图大战的一条主线。而如果回放一下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足可以拍成一部“连续剧”了。
最初,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本井水不犯河水。2011年之前的高德在地图领域叱咤风云,尤其是在汽车前装市场,几乎是汽车大厂的标配。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爆发,在手机地图领域,高德与百度首次出现了“交集”。2013年9月,百度导航抢镜,在“高德导航宣布免费”的发布会前夜提前打出了免费牌,双方爆发了最激烈的“战争”,并结下了梁子。
而后剧情反转,2014年2月,阿里全资收购了高德。2015年3月,俞永福出任高德一把手,并宣布回归到专业地图服务领域,相继推出了交通大数据、明星语音包、智能公交、一云多屏、AI引擎等多种产品和服务。5年间,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间频频过招,每年都擦枪走火数次。几乎就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在地图导航领域,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也成了一对如影随形的生死冤家。
外界看似两家针锋相对,口水战迭起。其实,对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来说,你追我赶的竞争反而容易形成双螺旋上升的态势,带动整个地图服务领域的升级换代,并有望形成双寡头的竞争格局,只不过苦了那些跟在后面的追随者,以及其他的地图数据、服务提供商们。
虽然,随着地图大战进入“下半场”,由于路线的不同,越往后走,可能差异化越大,但是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间的恩怨大战、荣誉之争肯定不会轻易结束。只不过不管双方如何争斗,地图所在的位置与出行服务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对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而言,双寡头之争还将上演,竞争在让各自都成为赢家的同时,也将推动整个地图行业更加快速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