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期待了那么久,《速度与激情 8》终于上映了,短短一个星期票房已经突破了 17 亿大关!各种飞车爆破戏有没有让你大呼过瘾?

据统计,整个系列废掉的车超过 1500 辆,总价值近 5 亿美金!其中不乏兰博基尼 Murciélago 、全球限量 7 台的 Lykan Hypersport 等等顶级豪车!

光靠「毁车不倦」可成不了顶级特效大片,今天极客君就和大家聊聊,电影特效里的都有哪些玄机?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毁车不倦」

做特效,不仅是「毁车」

为了让场面更加真实和震撼,导演组不惜把各种豪车撞个稀巴烂。

像「速 8」最后的冰地决战,剧组就毁掉了 3 部兰博基尼。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据导演 F·加里·格雷在电影发布会上透露:

这是系列迄今以来使用最多炸药的一场戏了。

可谓下足了重本。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飞车戏过后,车就废了……

除了这种「真枪实弹」的特效以外,CG 肯定也必不可少。

比如在「速 7」里,保罗·沃克踩着就要掉落到悬崖下的巴士,飞奔回悬崖边那一幕。

事实上,在拍摄的时候根本没有掉落的巴士,沃克只是踩在导演组事先准备好的活动踏板,迅速回到悬崖边上,再通过电脑的合成,才有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速 7 》惊心动魄的一幕

还有在《速 7 》里,导演组先建好了一栋两三层楼高的「小房子」,在这里把车「发射」出去,通过后期 CG 制作,才有了范·迪塞尔开着超跑 W Motors 飞跃 Etihad Tower 大厦这个经典画面。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飞跃」Etihad Tower真实画面

在计算机这么发达的今天,合成这些高难度的画面虽然花费功夫,但做出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在那个计算机还没应用到电影制作的「上古时代」,为了拍出一些特效画面,导演们可就下了不少苦工了。

1923 年上映的《Safety Last !》,演员 Harold Lloyd 双手抓住钟楼指针生怕掉下去的那场戏,导演就很巧妙地利用拍摄技巧,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险。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Safety Last !》片段

剧组首先在街道对面的屋顶上,建造了一个高度合适的假钟楼,利用视觉上的偏差,安全地拍出导演想要的画面。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其实是这样拍的

今天,通过电脑合成让自己「分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甚至连不幸去世的保罗·沃克,维塔数码公司也能通过超强的 CG 技术完成保罗还未拍摄好的画面。

但是在 1921 年,《Little Lord Fauntleroy》里「亲吻自己」的这一幕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实,导演利用了二次曝光的手法,加了一个精致的玻璃轮廓,就能拍出这个当时观众觉得很神奇的画面。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神奇的「二次曝光」

只是导演为了这个镜头,现场任何东西都不能动。道具团队甚至把摄影机和舞台固定起来,就是怕二次曝光产生出的画面偏差。

为了这个 3 秒钟的镜头,他们却拍了足足 15 个小时!

电影特效的先行者们

1925 年, 道奇·邓宁(C.DodgeDunning)发明了「邓宁蓝幕技术」:

利用了彩色照明设备,使背景呈现蓝色,而前景呈现黄色,再通过渲染和滤镜等处理,将前景与背景分离,进而形成动态遮罩。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动态遮罩中便能够保留拍摄目标的阴影。

早在 1933 年,《金刚》电影中就首次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说是电影特效的鼻祖。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1933 年的《金刚》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有导演尝试用电脑来制作特效。

1975 年,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为了拍摄他心目中的「太空歌剧」,专门成立了一家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特效的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

1977 年,卢卡斯带着他的《星球大战》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电脑特效的魅力。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乔治·卢卡斯

为了能让科幻场面更加逼真,《星球大战》的特效团队制作了大量的微缩模型: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星球大战》中用到的模型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星球大战》还需要大量的动态镜头,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他们一开始只能以光学的方式实现。其中就包括了十分耗费时间的「定格拍摄」:

把要拍摄的模型,事先设计好一组连贯的动作,分解成每秒 24 格分别进行拍摄,然后再翻印到电影胶片上。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定格拍摄」技术

另外,老《星球大战》三部曲也使用了大量的蓝幕技术。

比如为了一次太空大战,拍摄团队分别拍摄了不同战机的运动画面,再通过后期多次的翻印叠加,就有了战机在陨石群中激烈的追逐战。

在电影里的效果是这样的: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但在摄影棚里,其实是这么拍的: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星球大战》拍摄场景

「工业光魔」创新的拍摄手法,加上日臻成熟的特效技术,不但顺利完成了《星球大战》的拍摄,也为后来其他的特效团队提供了一个标杆。

到了 21 世纪,成熟的 CG 技术让电影公司找到了新的出路。《阿凡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了让真人与 CG 画面完美融合,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开发了一种虚拟摄影机,能够实时地看到演员和虚拟画面的交互。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后期再合成这个步骤,导演就能在监视器率先看到演员化身为哪位人行走在潘多拉星球上。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实时交互

演员只需要穿上布满捕捉点的紧身衣裤,电脑就能捕捉到演员的表情变化,并生成了一个与真人无异的 CG 角色。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神奇」的虚拟摄影机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飞龙在天空中飞行的画面就更有趣了,是导演卡梅隆在摄影棚没人的时候,举着虚拟摄影机在棚里乱舞,系统捕捉到轨迹后合成的。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导演卡梅隆在「演」龙

Geek君有话说

很多国内的观众心里,还是改不了国产片就是 「 5 毛特效」的想法。

但其实如今的国产电影特效也已经非常棒了。像 2015 年田晓鹏导演的《大圣归来》就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

但如果你非要把特效大片「爵迹」拿出来打我脸的话......

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

随意打赏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过亿票房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