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云战略晋级 六年政务云筑底换城市云飞跃
文/郑凯
在 2011年定义了政务云的浪潮,如今准备重新定义城市云,浪潮做得到吗?
我们可以从一些逻辑来进行判断,《人类简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商业的边界正在消失。那么,从城市的维度看,随着数据和云的不断交汇,行业的边界也正在消失。
过去政府一直是信息化的重要试验田,所以政务云建设一直是2011年至今,全国各地最主要的信息化阵地。随着云计算应用的逐渐成熟,数据从集中走向了融合,并最终会转化为资产。而在数据的集中和融合的过程中,政务云的边界一再的扩大,以至于看到了城市云的雏形。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随着政务云在全国的逐渐落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断成熟,在数据的共同和资产化趋势下,城市云的实现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第二,浪潮作为国内政务云的领导者,将有机会再次成为城市云的领跑者,同时从政务云到城市云,这也是浪潮云战略的一次“晋级”。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公布了浪潮城市云的“小目标”:发展3000+合作伙伴的生态体系,并在全国布局200朵“城市云”。浪潮城市云,将如何承担起“承上启下”的重任?
承上启下,为什么是城市云?
事实上,城市云的概念本身并不新鲜,难得的是城市云的落地。云计算也不是万能的,构建在实际应用上的云服务才有价值,数据也不完全是资产,经过有效集中,清洗和分析之后的数据才是资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何宝宏博士的观点很值得思考,“云计算的口号是像水和电一样为用户提供服务,水和电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所以有政务云、教育云、公安云,但是不可能有政务水、教育水和公安水。”在这背后,其实是云与云融合的问题。云不可能在城市里单独存在,云跟城市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融合与发展是必然的。
所以城市云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原有的边界,以政务云为核心,融合不同的行业云,共同向上支撑应用,慢慢的走向城市云。可见,城市云并不是被定义出来的,而是云与云的融合而来的。
其次,财富聚集在城市,数据就是资产,同时资产也成为了数据。所以对一个城市来说,我们要促进数据资源的流动性,开放性,才能促进数据市场的繁荣。
实际上,各家科技公司对城市云的定义和布局也各具特色。例如,曙光城市云的本质是面向“智慧城市”,它以城市云计算中心为载体,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而华为将城市云定义为基础设施,由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公安云等不同的行业云组成;软通动力的城市云服务平台,则是立足于城市,建设区域化和个性化云服务平台。
而浪潮则是通过政务云完成了计算资源的集中和数据资源的融合,提出了数据资产的概念,把“数”作为城市云的核心,云数结合实现城市云的目标,更容易落地。
浪潮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颜亮
正如浪潮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颜亮所说,政务云第一阶段是在2011年到2015年,从集约化,到平台化,再到服务化,实现计算资源的集中。但是,在第二阶段的2016年初,面临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数据的问题。“数据虽然集中了,但是我们的数据没有真正意义的融合,这就有了政务云2.0的的概念。目的就是推动数据资源的集中,打通政府数据,融合了社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发掘出数据潜在的价值,形成数据资产。”
那么所谓的城市云,就是数据融合之后,真正让云变成了流动在各行各业之间的水。颜亮认为,城市云是信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是承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上承政务云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下启数据融合后的应用与服务。
浪潮六年筑底换一次飞跃
政务云与浪潮云服务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早在2010年,浪潮发布云计算战略,颜亮说,“在2010年到2011年,浪潮始终在探讨如何培育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应该选择哪个点去切入这个市场,最后浪潮在云服务行业选择的切入口,也就是大家前面看到的‘政务云’。”
所以到2011年,浪潮就正式提出“政务云”概念。如今百度百科当中的政务云定义,就是出自浪潮之手,也是从那时起,政务云正式成为行业标准并得到认可。随后从2011年到2015年是浪潮为政务云筑底的5年,在这五年当中,浪潮政务云完成了技术积累和市场覆盖。
因此到2016年,数据的集中与融合进入快车道,推动政务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浪潮称之为“政务云2.0”。同时,沿着数据资产这条路径,浪潮又率先宣布了“城市云”战略。
经过2011到2016年的筑底和探索,浪潮政务云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市场占有率第一,为118个省市政府提供政务云服务,同时,浪潮在数据层面梳理了20000+个数据集,其中包括10000+个可开放数据集;互联网数据层面,积累了56类50PB的数据。
可以说,今天的城市云战略就是浪潮云服务的一次厚积薄发,通过六年筑底之后的一次再度飞跃。
在城市云的体系架构方面,颜亮介说,浪潮将遵循“133”体系架构,来搭建城市云。所谓1,是指,建设一个中心,既城市云数据中心;第一个3,表示涵盖三类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第二个3,表示将实现三个目标:优政、惠民、兴业。
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下而上的架构,从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到第二层的数据,最终支撑的还是应用本身,正如王洪添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只有在一个城市的数据的聚合之后,能够实现优政、惠民、兴业这三个目标。”
具体而言,在优政方面:浪潮帮助政府梳理了20000多个数据集,其中包括10000多个可开放数据集,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了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与部门协作;在惠民方面:浪潮整合政府分散的服务资源和数据资源,自主研发打造了“爱城市网”APP,开创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双轨合一的新模式;在兴业方面:独创“公司+创客”模式,发布“百城万客·大数据双创行动计划”,现已在贵阳、沈阳、成都等地打造“大数据创客中心”,发展数万名创客,创造经济价值超过十亿元。
总结来看,浪潮显然为城市云战略“预谋”已久,这套城市云的方法论,无论从理论到架构再到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蕴含了浪潮的认知和布局。所以说,这一次的飞跃确实很“浪潮”。
定义城市云,为什么是浪潮?
我们知道,无论是城市云还是政务云,浪潮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6年前,浪潮从信息化时代走出来,成功的定义了政务云,那么在今天的云计算时代,浪潮凭什么能够再次定义城市云?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判断。
第一,是否对城市云有足够深入的理解。那么从经验上看,浪潮对政务云有6年的经验积累,不仅有政务云1.0到2.0时代的方法论,还在118个城市实践了政务云,显然这118个城市将成为浪潮未来200个城市云目标的先发主体。
浪潮政府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张峰
浪潮政府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张峰表示,“政务云”层面的铺垫和云中心的布局,浪潮在这两个点上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所在的,我们的数据也会在城市和城市之间流通。原有的‘政务云’的布局将成为下一阶段浪潮‘城市云’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
第二,是否有足够强的技术积累。实际上,浪潮凭什么在当初可以定义政务云?正是因为浪潮始终坚持技术导向,同时有很强的自主可控技术支撑,浪潮具备从服务器、存储、网络、云平台、数据平台到业务应用系统等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产品及方案能力,可以满足各地城市云的技术支撑需求。
每个城市的现状各有不同,信息化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浪潮的技术优势可以在推进城市云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各地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从而定制化的帮助各城市建设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云数据中心。
第三,是否能支撑到应用。如前文所述的133体系架构,有了云数据中心,和数据汇集,最关键的还是顶层的应用,这考验的其实也是对行业的需求理解
从这个角度,以浪潮在做惠民APP,爱城市网为例。它凭借浪潮集团先进的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整合了济南市政府分散的服务资源和数据资源,打造济南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
再有浪潮独创了“公司+创客”模式,并发布“百城万客·大数据双创行动计划”,围绕“数据生产—数据交易—数据应用”的产业链条,支撑A创客(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和B创客(从事大数据采集生产)创新创业。目前浪潮已在贵阳、沈阳、成都等地打造“大数据创客中心”,发展数万名创客,创造经济价值超过十亿元。
这些维度的优势,让浪潮在定义城市云的角度上有了足够的底气。而在我看来,从政务云走到城市云,这不过是浪潮在云服务技术与市场影响力双方面积累的势能,进行的一次集中释放。同时,城市云未来广阔的市场机会,也给了浪潮迈向更高舞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