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的变与不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显然要既走心,又“走样儿”。公益已经变的更轻、更快、也更深,要想知道改变的细节,首先要解构公益。互联网已经将平台战略、场景化、新媒体、移动支付、图片识别、语音识别、LBS等一系列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在公益项目中进行了综合应用。事实上,互联网不仅在帮助改善以往公益形式的弊端,更是在帮助公益为公众的爱心寻找多样化的出口。
渠道变化:集体组织 VS 小额捐款
98年以后,我们国家有了一套常态化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公益体系。你往往会被单位领导、学生会干部,甚至街道王大爷告知:单位的对口扶贫乡镇,或者素未谋面的某位不幸的人,特别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请即刻掏出指定数额的钞票,快快来体现你仍未泯灭的爱心吧!于是你只好情愿不情愿地跟着大伙如数上交......这种“训练有素”的公益形式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资金,却不得不面临“逼捐”和募资不适当的尴尬。比如有的贫困县“拿贫困当副业”(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语),而对某些罕见病儿童来讲,学校和父母单位组织的捐款根本杯水车薪。
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化解这种尴尬:
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属性正在引导行业巨头做公益的时候利用自己的优势,比如微信、支付宝、微博上都内置了公益频道。普通人或许并不会每天去主动点击它,但是如果以活跃用户计,起码保证超过6亿的网民拥有随时参与公益项目的渠道。在移动支付的大背景下,这种渠道保证了公益项目能够随时从基数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得到资金支持。
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灵活性,人们得以快速反应,量力而行。以2014年“抗震英雄沈远奎重度烧伤”事件为例,腾讯基金会接到项目之后,微信和微博几乎同时开展公益筹款。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广泛传播,腾讯乐捐从6月25日17时开始筹款到6月26日9时筹款结束,共收到3千6百多位爱心人士的捐款23万5千余元,平均每人捐款65元。微博平台的筹款金额相差不多,但展示了更广的扩散性和更灵活的捐款金额。公益不是请客送礼,更不是结婚随份子,既不用大操大办,也不该统一价码。
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加上移动支付的高灵活性让公益项目在用户群庞大的平台上以类似美国大选“小额捐款”的形式释放出了巨大能量。
模式变化:被动监督 VS 社交参与
无论是传统公益项目还是互联网公益,公众监督都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显然,传统公益项目也能够通过网络发布的形式公布资金流向,无非是从告示板移到主页上,依然是“见物不见人”。所以,信息是否上网并不是互联网改造公益的关键。关键在于能否让公众有参与感,甚至把监督也变成一种社交参与。
社交既监督
比如“冰桶挑战”,这活动的本身就是游戏+公益+监督的结合。对于普通人来讲,接受朋友的挑战并在社交网络上发出视频,既是体现了自己“有朋友”,又接受了监督,更是一种分享和炫耀(不乏各类花式作死冰桶秀)。当然,许多人选择了既冰桶又捐款。但是这种设计简单的“社交+监督”的公益模式却作为无法拒绝的病毒传播刷爆了网络。
也有许多公益项目本身并不具有那么强的社交属性,但这仍不妨碍它们采取社交参与式的监督。腾讯公益9月9日上线的“99公益日”活动里,每一个项目下面都有一个“我要证实”的评论栏。项目的参与者、受助人的亲友邻里,甚至是赶赴现场的热心人,都能通过这个评论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这种参与感则激发了更大的分享热情,于是传播的动力从“被感动”到“参与”到“见证”,形成了持续的循环。
传统项目同样受益
当然,互联网技术在缔造社交参与型监督的同时,也给传统监督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使用微软云计算,让参与“阳光校餐”计划的千余所学校每天上传孩子们的午餐照,让参与者实时上传计划的进展情况,公众也能随时在主页上点击地图查看感兴趣的信息。这个计划资金来自中央的180亿拨款,能够在云计算平台上实现实时监督,多少能让人们放下些心来。
表现形式变化:捐款捐物 VS 场景多变
捐款捐物就不用说了,企业家们举着大支票站在捐款台上竞相傻笑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镜头。其实互联网企业闹的幺蛾子才是更亮的看点。在场景化的指导思想下,互联网技术排列组合出了许多有趣的公益项目。
随手拍“解救”某某某...
比如“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十分符合人们掏出手机拍照+分享的手机使用习惯,又有爱心行善的心理奖励。于是大量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到网上,也的确有父母看到照片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至于为什么最后变成了解救大龄未婚男女青年的主要阵地,我想大概是源于人类“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美好品德吧。
自拍也是献爱心?
还有什么比“拍照”更场景化?显然是自拍。twitter和facebook上更为流行的“素颜自拍”项目才算是真正抓住了现代人使用手机的场景。人们要po上自己的素颜照,同时保证发送一条短信捐3英镑给癌症慈善机构即可。短信的内容为单词“BEAT(战胜)”或“HELP(帮助)”,将其发送到一个特殊号码,随后3英镑就会从用户手机花费中自动扣除。自拍男女们成功为英国癌症研究协会在6天内筹得800万英镑。说我爱自拍?其实我这是公益!
找人也要问百度
找东西当然要上搜索引擎。各类搜索引擎的寻人平台也是搜索引擎厂家的技术试金石。比如图片识别技术,百度寻人就允许上传一张失踪者的图片来做全网匹配。汶川地震期间,国内所有的搜索引擎厂商合力作出了全网寻人的页面,多年的宿敌在大灾面前通力合作,这一幕大爱无疆也是让多少程序员红了眼眶。
零散时间也是生产力?
太多“零散时间”可供打法,于是就有了零散时间+语音识别技术的“为盲胞读书”活动。集合众人的力量,每个人拿出一分钟的零散时间读一段书,最终为盲人同胞完成一本有声读物。利用LBS技术的“益行家”,普通人可以通过每天运动来捐赠步数促成企业捐助,在公益中也提高自己。还有各种智能硬件,使用纳米技术的仿真皮肤,使用激光技术的访盲文阅读戒指等等。
爱心不变
互联网正在逐渐让公益真正变成全民参与也全民受益的事业。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改变的只是公益的渠道、模式和表现形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通过公益改善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的作用仍将持续。无论技术如何演变,人类之间相互帮助的爱心不会改变。
作者微博:@水命爱思考
公众号:沈阳不无聊(shenyangbuwu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