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即将上线,小马哥急了?
昨日互联网评论家keso(洪波)发表了一篇《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来卖以及这个公众号还会更新吗?》的文章,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keso提到他在某氪的收费专栏将粉墨登场,订阅费一年199元,算是给自己打了个广告;至于微信公众号“keso怎么看”还会更新,但会延迟推送。
引发业界关注并不是因为keso要出来“卖”了,而是腾讯老大马化腾在朋友圈评论“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啊。”
keso回复称“你们这个测试太久了...”,马化腾则回复表示“已经反馈了,争取加快”。
今天微信方面也对外证实,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已经在做测试,预计近期会和大家见面。
目前微信公众号的变现方式主要为广告和打赏,付费订阅等激励机制仍处于内测中。
去年8月有爆料称“思变化娱乐”公众号主页出现了“付费订阅”选项,随后微信官方称它是自家的测试号,表示“大家别想太多”。
但随着keso等内容生产者“退出”微信公众平台,“付费订阅”功能再不上线可能就晚了,可见小马哥都急了。
过去一年,从门户到电商,家家都在做“头条(号)”,包括UC浏览器改名“UC”开始转型做媒体平台。
互联网巨头就不用说了,企业号(腾讯)、头条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百度)、京东号相继出现,都在做内容创业。
模式也差不多,即建立内容平台吸引生产者入驻,再通过算法匹配用户兴趣与内容,然后靠精准广告或其它方式实现内容变现。
为了吸引内容生产者,头条们开出了补贴和广告分成的优惠,比去年3月腾讯网宣布一年将补贴两亿元,其它家更是一年上百亿,不过自媒体作者并不买账——“有钱拿都一样”、“早进的,容易拿平台补贴”。
也没什么人相信广告分成,因为大部分广告都在信息流里而非文章内的广告,所以内容生产者往往会选择入驻多个平台。
微信公众号由于门槛低收益高,也备受自媒体人青睐,曾有人发文称“一夜之间,我所有的朋友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
门槛低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入驻,而收益高是因为“公关界的007”流出了一份报价单,其中软文植入最低8万/篇(某星座大叔),最高的还有35万/篇(某条,抢劫啊)!
考虑到外围女也会“互相帮助”以抬高身价,这份报价单是否有注水就难说了。不过就和那些年入千万的女主播一样,这些公众号都处于行业顶层,反正没有承认的...
当然这都是一年前的数据了,随着去年9月底曝出阅读量造假丑闻,微信公众号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也浮出了水面——10万+的文章几乎都是刷出来的。
微信团队称“平台与黑色产业链之间的技术对抗一直存在,并且在不断升级”,这场“猫鼠斗”会持续下去。
本来刷量也不是什么秘密,公众号和广告主都是心知肚明、你情我愿,但是微信团队这个“正义战士”的存在就让这场游戏变复杂了。
定制广告(为广告主撰写或发布软文)已成为公众号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微信公众平台却拿不到任何分成,显然不是后者所期望的。
刷量曝光提升了广告主的议价能力,同时增加了公众号的成本,直接导致一些公众号选择卖身或不再更新内容。
此外,诞生于2012年8月的微信公众号已进入接近饱和、稳定的新阶段,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淘汰期已到。
根据第三方机构此前发布的《2016年APP与微信公众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超过1200万个微信公众号中,60%微信公众号坚持更新内容,受用户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占比仅为10%。其中57.9%网民因微信公众号更新频次低而退出关注。
分析称公众号步入淘汰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这是任何互联网新生事物的一般规律,公众号也不例外;
内容创新是痛点,有数据显示原创内容只占一成;
变现压力一直存在,微信团队也没有给出合适的方案;
炒作营销导致阅读体验下降及粉丝流失。
此前有媒体发起了“有哪些公众号你曾经爱看但现在被你抛弃了”的调差,逻辑思维、咪蒙、深夜发媸、一条等知名公众号榜上有名。
咪蒙
一个月致30种贱人
看两篇觉得清新脱俗 看20篇觉得太世俗
深夜发媸
谁火它学谁,失望
原来的高傲清新变低俗了
严肃八卦
全是广告
硬扭价值观
.....
有网友表示“一个都不想看了。当思想积累到一定程度,微信文章就成了消遣,就像游戏一样,开心了玩一会,不开心换下一个”。
去年底同道大叔、李叫兽卖身都表明内容生产者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以公众号为代表的头条号似乎还有“剩余价值”可以榨取。
日前比尔·盖茨开通了公众号gatenotes,并发布了《我是比尔·盖茨,欢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点赞数量超过1.7万。
其它开通公众号的外国名人还有亚当·兰伯特(Adam Lambert)、Backstreet Boys和赛琳娜·戈麦斯(Selena Gomez)等。
有分析称国外名人开通公众号视为将“IP”收购个人,但“不走心”的话很可能会沦为一个同步工具。
实际上keso、李叫兽等都没有完全退出微信公众平台,只是会降低内容发布的优先级,比如李叫兽第一时间会选择“百家号”。
说到底还是“哪里有钱赚”,内容生产者就会往哪里跑。至于“付费订阅”功能能否挽回优秀的内容生产者还很难说,毕竟已经内测半年以上了。
万众瞩目的“小程序”(前身是应用号)上线一个月啥都没改变,更不要指望公众号的“付费订阅”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