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正在筹备A轮融资的“年度最佳淘宝自媒体”
在近日举行的淘宝盛典上,许可和龚瀛琦创立一年的“清单”,获得“年度最佳淘宝自媒体”大奖。
一年前,“清单”在一篇表露初心的文章中写到,当你想买一个充电宝的时候,淘宝给出的选择有45.67万个。而一年后的今天,你再在淘宝上搜索“充电宝”,答案有112.87万个。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选择太多,并且越来越多。
但相信你和我一样时常面临这样的困扰:在众多的选择中,我们依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清单”,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选择困难症的一种尝试。
在某一商品类目下或者场景下,“清单”通过对相关商品的分析和评测,为读者带来实用的消费抉择参考。因为专业化,“清单”的推荐被接受度很高;因为靠近消费,“清单”没有一般内容创业者变现的困扰;因为内容不因热点而贬值,也因为可积累、可扩展,使得“清单”的前景非常乐观。
创始人龚瀛琦告诉新榜,25万粉丝的“清单”,在尝试商业化第二个月就已经盈利,这还是没有大规模推广的成绩。而近期,他们已经开始筹备自己的A轮融资。
新榜:“清单”近日获得年度最佳淘宝自媒体大奖,你有什么感想?
龚瀛琦 :“清单”走的是中高端的路线,而且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和对内容品质的要求,坦白说,我们没有将淘宝作为主力的内容生产方向。因为我们不会看这个东西在淘宝上卖得好就推荐这个,我们做推荐还是有自己的标准和角度。所以当时这个奖颁给我们,我们真的很意外,可能是因为我们生产的内容比较有自己的态度。
今年推出的“手机淘宝头条”,号称3年拿出20亿给达人们做佣金,这也给“清单”这样的内容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获奖之后,有个记者采访我,我当时这么回答:首先我们肯定要感谢淘宝,感谢京东,是他们带动了整个电商产业,包括跨境电商等,让中国成为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让我们有了网上购物的习惯。当买东西变得容易,你要买什么以及怎么挑选东西就成为一种困惑,这就给我们创业提供了契机,也是我们最初想解决的问题。
一头是消费者,他们面对海量产品信息,无从挑选;一头是品牌方,他们其实很想知道他们精准的用户和消费者在哪里。“清单”作为媒介,想通过生产内容去解决消费者和品牌方信息不对称的尴尬。
新榜:“清单”覆盖的人群主要是哪些?
龚瀛琦 :我们所覆盖的是以23岁到35岁一二线城市为主的女性用户,这一部分人可能处在一个刚买房、刚结婚、刚生小孩的阶段,他们可能有比较强烈提升家居以及生活品质的需求,而且他们也有这个实力去改变。
从微信后台的数据来看,78%为女性,所以我们在推荐一些用品时,也会下意识地靠近女性的需求,这样会更精准一些。即使在推荐一些男性用品时,我们采用的逻辑是“女性买什么样的商品可以让自己的丈夫/男友变得更好”。
新榜:同样会推荐东西,“清单”和“石榴婆报告”的区别在哪里?
龚瀛琦 :完全不一样。“石榴婆报告”是时尚出身,关注的领域就是包包、衣服、明星、奢侈品、街拍……我个人是很欣赏石榴婆,有非常强的个人特征,写文章非常有感染力。“石榴婆报告”的媒体性会相对更强一些,本质不是在推荐东西,是在展示衣服、包包等搭配。
“清单”是直接关注买东西的内容平台,我们的用户知道“清单”就是推荐产品,他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会想到我们。推荐商品的转化率会更高,商家也更愿意投广告。
新榜:“清单”推荐产品的标准是什么?
龚瀛琦 :我们生产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1. 基于客观分类去推荐产品,引导用户形成品类的知识架构;2. 基于用户生活场景去推荐产品,给用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生产第一类内容时,有个前提,就是我们认为“清单”推荐的产品品类都存在客观的知识架构,对于一些功能、材质、专利有相对比较清晰的“好坏之分”。因此我们生产这类内容的流程一般是:梳理品类知识体系,找到切入点生成内容呈现细分需求,最终让用户形成一套基于客观的产品评价体系。但我们不认为有所谓“最好”的商品,只有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最适合”的商品。我们生产内容时,会很用心地在考虑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许你多花一点钱买一个我们推荐的东西,就确实能让你生活的舒适感、幸福感提升。
基于场景推荐商品是我们近期开始尝试的事情,比如说,怎么在客厅里组建一个家庭影院,让你更加舒服地看电影。它就不只是推荐某个品类的商品,而是一个商品组合。
以“品质生活用品指南”为口号的“清单”,对于商品的推荐以小故事开端,以参数解读切入,最后才是对商品的介绍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对“清单”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觉得就写几篇文章怎么可能去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而现在,我们做了整整一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我们逐渐发现,内容在积累了一定量之后,会产生爆发式的效应,它可以变得结构化、层级化甚至可以流程化,这些以后都能在“清单”的App里实现,我们的App能够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不同需求。
我们相信:抓取数据、人工筛选、专业人士意见三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为消费者解决消费决策这件事情肯定不仅仅是只通过机器去完成。
新榜:“清单”如何做到持续不断地推荐一些好产品?
龚瀛琦 :“清单”的公号上有一半以上的文章是专业人士和达人写的。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过文章的就有近100位达人,例如评香师、家居设计达人、电器达人以及各种领域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在擅长的领域有过硬的知识储备,而我们懂得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用户可以接受的内容,我们现在会花精力和这些专业人士联合创造内容,例如采访专业人士及约稿。
除此以外,“清单”的忠实用户也会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这些也是我们内容生产的一部分。
新榜:你们是如何挖掘到这些专业领域的达人?
龚瀛琦 :这个和做记者时挖掘信源是一样的,知乎、微博等都是可以挖掘的平台。另外微信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清单”每周都会发一个互动的话题,粉丝们就会热烈地分享他们的使用感受,其中一些我们认为比较有经验的粉丝,我们就会主动加他们好友。但“清单”不是纯UGC的,准确地说还是由编辑部主导的带有媒体属性的产品,有清晰组织架构、生产的内容有专业逻辑并经过精细的打磨。
新榜:“清单”团队的人员构成情况是怎样的?
龚瀛琦 :团队一共9个人,内容运营团队5人,技术人员2人,另外就是我和许可。后端和iOS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团队做的,安卓和设计由外包团队负责。目前有扩招的打算,招聘设计师、程序员、内容编辑。
新榜:为什么选择和另一位创始人许可一起创业?
龚瀛琦 :我们都是复旦新闻学院毕业的,毕业后我们都选择去北京,在同一家财经媒体工作。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两个都经历了从媒体采编人员到运营人员转型的过程。
许可做过媒体广告销售和整合营销,后来因为“找不到一双合适的西装袜”,他第一次创业,成立了小型电商平台专门销售西装袜。而我也做过一段时间整合营销,我们俩其实都在传统媒体里面做把广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实体内容的工作。
那时候,我们就觉得可以做一个独立的消费品媒体,同时解决顾客怎么买东西的问题和广告客户把钱花在哪儿的问题。“清单”其实偏向于提供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扮演一个“消费决策助手”的角色。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专业的权威的消费决策媒体。
新榜:“清单”的公众号有多少粉丝?最火的文章是那篇?
龚瀛琦 :25万多,新榜预估的活跃粉丝功能测算出来是近20万,差一点但也差不太多。这也侧面说明,我们的活跃粉丝量蛮大的。最火的文章是一篇“品质生活必买50件东西”的推荐,从客厅厨房到卧室起居的用品推荐,这些东西也许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要推荐更好的给大家,满足大家升级的需求。
“清单”文章的特点就是阅读量很稳定,头条阅读量差一点的两三万,好点的会有四五万,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追热点做出几条10W+,我们只想日积月累地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
新榜:为什么你们还要做“清单”的App?这个App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龚瀛琦 :App会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功能给用户发表意见,同时这个机制还要方便我们筛选用户,挑选出达人。另一方面,App会优化搜索和内容分类,这样可以把“清单”原本产出的内容更有逻辑地展示给大家。目前,我们把内容分成厨房、客厅、卧室几大类,然后再在大类下细分小类,我们想构建一个有结构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8月份,我们出了一个测试版App,但不够成熟,我们也没推广过,近期会推出一个正式版,iOS和安卓两个系统都有。
新榜:“清单”目前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广告刊例是多少?
龚瀛琦 :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导购,广告占大头。一些大号,他们做广告可能是讲故事转到商品,而我们做广告是特别顺理成章的,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做产品推荐。我们之前做过李施德林的广告,文章的内容写的就是口腔护理,从头到尾没有特别提到李施德林的产品,只是告诉大家漱口水是口腔护理很必要的一部分。广告的刊例:头条不卖,二条3万。
新榜:“清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龚瀛琦 :我们还是偏向于做一个消费决策媒体,未来可能会做一些电商的尝试,但是目前还不是时候。“清单”目前还是希望充当裁判的角色,如果做电商,就会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又是裁判又是选手。
新榜:有消息说,你们正在融资?
龚瀛琦 :我们正在筹备A轮融资,在和一些机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