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苏宁联手3C半日达 未来电商已无发起战斗可能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去年至今电商行业的两大战役从未停止,即腾讯京东联手的“京腾计划”和阿里苏宁联手的“平京战役”。从表面看来,双方似乎势均力敌,双方在线上线下各有优势,关于双方胜败坊间也是争论不休。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双方在其生态融合中优劣势已经愈发凸显,胜负已经逐渐清晰。

自4月9日起,于天猫购买 手机、数码产品、家电的消费者,可于最近的苏宁门市及仓储享用各项服务,包括极速物流配送、家电上门以旧换新、免费上门安装、3C数位产品维修等售后服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六大城市主城区,手机、数码产品、家电配送将实现半日达。这也是阿里与苏宁联姻八月以来双方融合的最大事件,而在铁哥看来,此举也基本可视为此前两大战役的转折点。

电商生态对阵线上融合

此次阿里与苏宁此次融合不难看出,经过八个月的磨合,阿里与苏宁已经基本实现信息流、物流以及最为关键的售后的服务的全面打通,在现阶段实现用户体验的最大化。对于苏宁而言,实现了其仓储周转效率最大化,盘活线下资产发挥最大效益,而阿里则通过苏宁的线下优势渠道优化其整个电商生态。

因此,此次融合可称之为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用户、阿里、苏宁三方权益在此最大化。

而我们对比“京腾计划”阵营,腾讯优势在线上社交流量,其也为京东在微信给予重要入口。但除此之外,双方融合在整个电商生态布局层面并未见到有其他举措。换言之,在整个“京腾计划”中,其核心仍然是传统pc时代的流量思维,以为有流量便可完事无忧,并未能切实改善用户的购物体验。

因此,当我们会看近几个月双方阵营的变化时不难发现,苏宁与阿里在天猫平台上的流量和线下的物流合作愈加深入,并自四月9号开始全面启动售后合作,而腾讯和京东仍然在强调流量导入重要性。

电商体验综合提升对阵单一物流体验

众所周知,京东自营以自建物流为主,其时效性在一线城市相对较快,也凭借此京东获得如今的市场份额。而我们也不难发现,京东的用户体验也仅停留在“快“的层面,至于售后以及其他相关体验投诉者甚多。因此,此种电商企业自建物流模式的局限性也基本显现:除了快再难提升其他体验。

京东方面当然深知其模式短板,也试图通过入股永辉超市加快其在线下布局以期全面改善用户体验。但事与愿违,永辉超市店面的分散,京东很难借其实现线下售后以及供应链的完全整合,投资永辉也多成为“财务投资”。

而我们再看苏宁和阿里,从联姻至今的磨合之中,双方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完全融合。当打通物流、售后、信息流之后,用户的网购体验将会得到本质的提升,用户体验完全超越“京腾计划”阵营。

因此,随着电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其对用户体验的追求已经由以往的“快”升级为真正的无障碍购物,用户会用订单选择其心仪的购物平台。

可持续发展对阵持续性亏损模式

京东的持续性亏损已成行业共识,仅2015年第四季度亏损便达94亿。关于京东缘何亏损的分析世面已有很多,但在铁哥看来,其亏损的理由只有一个:以烧钱来追求“快速”的物流体验。换言之,其自建物流模式虽然在用户体验方面有所圈点,但却建立在商业的失败之上。

因此,随着京东业务的继续拓展,其自营物流的不断延伸,一方面其自营模式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另一方面过分封闭的生态使得其难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而苏宁与阿里的联姻在商业逻辑上却有明显不同,虽然同为提升用户体验且其半日达效率已经全面超越京东,但其整个模式乃是依靠盘活现有线下资源而得,苏宁的仓储周转效率提高亦可降低其仓储损耗和现金压力,并未有重复性的非市场化手段投入。因此,从商业收益角度看,苏宁与阿里是具备持续盈利的条件和能力的。

当从以上三个角度分析双方阵营之后不难发现,“平京大战”阵营优势将会不断彰显,而“京腾计划”阵营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可持续盈利的能力,4月9日之后,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未来已经不再有发生“战役”的可能。

关注铁哥可加微信平台:科技说 微信号:kejishuo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