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的前世今生:到底是社群经济,还是乌合之众?
众所周知,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几乎都被吃得七七八八,无论是做内容创业、还是做APP、做平台,创业们纷纷开始相互抱怨,“获取用户成本越来越高,快要活不下去啦”,“千辛万苦拉回来用户,才发现用户留存才是最大的坑啊”。
伴随小米手机、罗辑思维、正和岛等典型的带着“社群经济”标签的企业火爆起来,人把目光从去吃“流量”红利转到“连接”红利。前两年整个圈子人都在谈O2O,当渠道和流量费用越来越高,大家就开始谈社群,社群这个概念走入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也成了谈商业模式时离不开的一个词。
从去年开始,我在许多以“社群”为主题的分享会都能经常听到相似的一段话。
“打开你的手机的设置,点击电池,看看你们电池用量,相信在场的大部分的朋友,排名第一的都是微信。”
愚以为,这么多的大咖前辈们都喜欢拿这个案例来与听众互动,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案例真的很好用,百试百灵(跑出去查看电量的朋友,千万要回来继续看下文)。
也同时再次验证了,微信的“连接”能力对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微信群是社群的重要的载体。所以当谈及到社群,必定会谈及微信。
为了做社群研究,我加了不少的微信群去体验,但是真正觉得有价值的群可能不到1%,真正的成功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大家其实都还在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在当下,用微信群做好“连接”,还是挺有必要的。
我整理了一下微信群自从诞生到现在的一些经历,并尝试将微信群的发展划分成了五个阶段,今天来为大家复盘一下这个微信群的前世今生。
微信群 前传
早在1987年,就有社会学家Worsley提出了社群的概念。人本性喜群居,喜扎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是一个群体。所以多人沟通交流需求普遍存在于生活中。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基于人类都有一对多聊天的这一需求,互联网上一直都不缺乏社群产品,从最早的BBS、QQ群,到后来的贴吧、豆瓣、SNS、myspace、qzone、微博等社交或社区化平台一直在演变进化中。只是过去那时候的人们更多的是纯粹精神层面的社群,很少一部分人能够通过社群获得经济上的成功,所以那时候社群这一概念还未被广泛关注起来。
2000年-2003年,智能手机开始逐步增长,移动互联网开始萌芽。一直发展到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习惯开始养成。也是在2011年微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截止2016年,网络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的平均“日登录用户”已达5.7亿。2013年6月30日正式上线微信群功能,自此以后就支持微信建群进行群聊了。
微信群1.0时代:混沌
2012年到2013年期间,在微信早期,微信社群还处于“小群时代”,普通社群人数上限为40。(直到发展到第5.1版后,微信才开放升级到100人,手动升级可以调整到500人。)那时候,大家对微信群的定位还是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简约版的QQ群,玩微信群就是为了多个渠道。
2014年1月,微信推出红包功能,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年春节,“红包群”可是红遍大江南北,有些黑心群主凭借稳赚不赔的规则的建立,赚了多少小白们的钱,逼得各地警察纷纷开始建立“微信红包赌博案专案组”。
当然了那些只是不好的极端案例,更多的有商业头脑的群主们,还是从“红包群”中发现了不少能不违法的赚钱的方法,他们靠发红包养起无数微信群,有些变成了移动电商的练兵场、有些变成了代理、中介的大本营。
微信群2.0时代:野蛮生长
2014年年末,在媒体话题推动下,小米的案例验证了“社群经济”的这一模式的可行性,社群经济被媒体称为“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商业驱动力”。于是到了2015年,这个被大多数人定位为社群的元年的2015年, 当“流量”红利被分吃得差不多了,大家开始把目光投放转向吃“连接”的红利。
微信上知识社群、创业社群、商业社群、亲子社群、校友社群等细分社群的数量增速明显,活跃度持续走高。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2015年的时候的微信群,那肯定是,这些群都是靠课程培训来活着的。你一定还记得,去年下半年,出现了大量邀请大神来微信群进行语音分享,分享一些行业观点、经验等等的,表面上看起很有价值感的社群,咱们这个圈子十之八九都会加过这种类型的社群,但是这些群现在都基本上沦为根本什么人关注的鸡肋群、广告群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微信群3.0时代 :鼎盛
2015年下半年,微信社群野蛮生长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力车夫模式遇到了管理瓶颈,人工处理社群信息的效率比较低下,很快就遇到天花板了。于是有部分早期玩社群玩得好的人开始往微信社群创业方向上看,于是有了一起学堂、千聊、荔枝微课等从工具平台开始为微信社群提供服务。
那些高大上的企业、或者进入社群领域比较晚的人,看着早期玩微信群的人们都玩得这么风生水起,想到自己也有许多资源,希望进来分一杯羹,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比较好。于是就有了像孤鹿、群幂这样的为社群提供运营解决方案的社群服务商。
嗯?这个发展路径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对,就跟当年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一样,野蛮生长过后,就出现了像秀米、135这样的工具平台,出现了想新榜、微播易这样的服务平台一模一样。 其实微信社群的从开始、到爆发、到未来趋势,与微信公众账号的整个路径,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与工业化3.0时代的概念相似,我认为微信3.0时代也是如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微信群4.0时代:革命
曾看到过一份关于微信群的研究报告,里面分析了2015年7月至8月期间40多万个微信群样本的生命周期分布,报告指出每一天,约有 230 万的微信群新创建,但在观察期内,一个群可以拥有的最长生命周期却只有34天。
到了2016年,微信群生长得如此旺盛却又如此短暂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得好、做出了成绩?答案有可能是,卖货。
像罗辑思维、青山老农,他们的社群模式都是,用户因为被好的内容吸引,聚集成社群,社群发展壮大,促成更多交易,完成商业变现。又通过完成了交易,进一步加强了社群内部的信任感、粘合度,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他们不同之处的只是,罗辑思维,是从自媒体到社群再到电商;青山老农,则是从传统电商平台转战社群电商平台。
“卖货”和“培训”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养群方法,大家似乎都在用着自己的办法,试图在“老革命”土壤中,孕育出“新革命”。
看着手机里几百个微信社群,有时候自己也会觉得疑惑,这玩意到底是社群经济,还是乌合之众?又回到文章开始时讨论的问题,大家想要去做社群,不正是因为现在获取客户的成本太高?先圈人再卖“货”,使用微信这个大众化工具这些方法都没有什么不对啊。
至于现在还要不要开始做社群这个问题,答案是,现在开始做绝对不晚,大家现在都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谁都无法断言社群的未来是什么,但是也不要紧,“ 摸”河里石头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河流的过程。 (完)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南创投新媒体-闹客邦原创内容,作者Kay,版权归闹客邦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闹客邦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