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oudRack:为企业“量体裁衣” 踏上云化之路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InCloudRack:为企业“量体裁衣” 踏上云化之路

过去十年,谷歌亚马逊、滴滴、Airbnb等是“生于云的一代”,它们开创了敏捷创新、体验好、低成本的云的1.0时代。而下一个十年,无疑将是云的2.0时代,到2025年,所有企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都会被云化,85%以上企业应用会被部署到云上。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是,在企业云化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业需求,对于企业来说,云并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根据业务需求的不同,“量体裁衣”或许才是企业云化的必由之路。

尤其是对中国的大型企业而言,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工作负载都可置于云端,企业有些核心业务还需要采用原有的架构和模式。所以,企业在云化的过程中,其实需要面临私有云、混合云和公有云三种服务的跨云管理挑战。

这正是浪潮整机柜融合系统InCloudRack诞生的大背景,作为浪潮融合架构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InCloudRack统一整合了软件定义与多样化的硬件模块,有效降低了大型企业向云计算环境迁移的技术复杂度,使得企业云化过程变得更简单和平滑。可以这么理解,InCloudRack正是为企业上云的“痛点”而生。

云2.0时代和跨云的挑战

在IDC日前发布的《InCloudRack,Supports Users’ Smooth Transformation to Cloud》白皮书中就披露,许多大型企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需要发展基于第三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新商业模式,但从2016年的市场调查来看,64%的企业业务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始阶段。

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从三组不同维度的数据对比来看待这一问题,以及发现背后所隐藏的企业上云的“痛点”或者说数字化转型的真相。

第一组数据,是全球IT工作负载的分布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IT的工作负载情况,传统IT所占比例为73%,公有云为15%,而私有云则是12%。如果对比十年前的2006年的情况,会发现超过98%的IT工作负载在传统IT的架构。

第二组数据,是不同形态的云在企业中的采纳情况,从全球数据看,数家大型云服务商占据40%的弹性云市场份额,上千家云服务商占据40%的稳态云市场份额,而有20%的企业依然选择本地云;从中国的数据看,情况更不乐观,数家大型云服务商占据25%的弹性云市场份额,上百家云服务商占据25%的稳态云市场份额,而超过50%的企业选择部署本地云。

第三组数据,是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从2015年的数据统计看,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02.5亿元,而且仍然处于非常快的成长期。但是,这相比中国整体的云计算规模却又显得十分渺小。仍然以2015年的数据做对比,公有云服务102.5亿的规模,相比于2015年我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3500亿的规模来说,确实有些微不足道。

由此可见,今天以互联网公司为主导的云计算,其实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企业级云计算市场。云计算虽然在中国逐渐走向成熟,互联网企业和遍布于全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接受云计算,但更多传统大型企业和传统行业的云化之路才刚刚开始。换句话说,今天大型企业对数据中心的一个核心诉求点,就是必须支持混合IT环境,必须支持跨云环境的管理。

正如IDC企业级研究部助理研究总监周震刚所言,很多国内大型企业迫切希望在不影响业务发展的前提下,把不同负载、不同类型应用的基础架构改造为适合云计算场景的系统,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会面临硬件系统弹性不足、可用性不足的挑战,市场上通用化的服务器无法支撑客户业务应用的多样化,同时弹性不足的系统无法随着业务的增长灵活扩展。

所以,可以说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对云认知的成熟度,其实决定了大部分大型企业上云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那么,在这个演进过程之中,是否有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呢?

InCloudRack为平滑上云而生

对此,浪潮给出的答案是InCloudRack,这款产品的定位是“满足企业级私有云的整机柜产品”,它所面向的客户群体,就是那些需要相对较大的部署规模(机柜级),对扩展规模、扩展弹性、扩展简易性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开源技术或大量的自配置、自开发、自管理“不太喜欢”的客户。

InCloudRack:为企业“量体裁衣” 踏上云化之路

IDC企业级研究部助理研究总监周震

这类大型企业用户与超级互联网企业有着显著不同:他们拥有相当规模的数据中心,但更为注重自身业务,自身的底层技术能力较弱,希望“采用商用服务器+商用软件,业务部署云化”。

更加重要的是,在云化的过程中,大型企业用户“受限于业务上云的复杂过程,原有的数据中心资产也较多,硬件种类多、管理复杂,难以整体管理”,而InCloudRack即是为这一类客户所定制的。

在浪潮InCloudRack高级产品经理张峰看来,InCloudRack既具有企业级用户希望有的高性能、高可靠的硬件架构设计,又具有更加开放、灵活的软件平台管理特性,集融合架构创新的各种优点于一身。

第一,从InCloudRack硬件架构设计来看,它同时具有强大的横向扩展能力和纵向扩展能力,最大扩展96颗处理器,支持2路、4路和8路紧耦合节点混插,其强大的纵向扩展能力恰是公有云和同类融合架构产品很少能够提供的。而且InCloudRack还拥有众多企业级RAS特性,包括刀片级稳定性,供电和管理等模块的冗余和热插拔设计,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级业务平台的可用性。

InCloudRack:为企业“量体裁衣” 踏上云化之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浪潮在设计InCloudRack时,考虑到了与自身其它产品线的互相替换和产品融合问题:InCloudRack所使用的每种计算、存储或加速节点,都可以无缝的插入浪潮的I9000刀片服务器——如果企业开始以小规模部署的方式采购I9000——也可以在规模扩张之后,将服务器节点插入到InCloudRack中去。

第二,从InCloudRack软件平台理念上看,它采用了完全软件定义的方案,通过搭载的云海OS软件,可以实现逻辑资源的统一管理。而云海OS是一款开放的云平台软件,兼容InCloud Sphere、VSphere、XenSerVer、Hyper-V、PowerVM等业内主流的虚拟化,所有组件实现完全了的构件化,用户可以按需部署,有利于企业用户应对迅速变化的应用场景。

第三,从InCloudRack针对的应用场景看,由于InCloudRack有更多样化的模块可供用户按需配置,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硬件配置和模块,在大型企业的IT基础架构中承担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的应用,可以完全覆盖了企业级业务的主要应用场景。

目前,浪潮InCloudRack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一体化解决方案,已率先推出基于InCloudRack加浪潮云海OS的云一体机和基于InCloudRack加浪潮大数据方案的大数据一体机,同时也在积极构建其它一体化解决方案。

第四,从InCloudRack的投入产出角度看,过去传统的数据中心成本评估更多集中于系统成本,而很少考虑管理和运维成本,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投入产出,所以具有高投资回报率的整机柜融合系统的价值会被用户逐渐的认识到,这也是InCloudRack相比过去采用大量通用服务器构建数据中心的最大优势所在。

据介绍,浪潮已经与中国电信、英特尔联合发布了首个运营商级的NFV整机柜解决方案,并在MWC 2017上展示,验证了InCloudRack在帮助企业建设云应用方面提供的多种特性。不仅如此,包括金融、制造、医疗等领域的客户也对InCloudRack展开了测试验证。

不难看出,中国大型企业的云化过程一定不会像没有历史包袱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中小企业那样跳跃性地前进,而是必须走稳健的、逐步发展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说,InCloudRack为这些用户真正铺设了一条平滑、稳健的上云之路。

“量体裁衣”踏上云化之路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用户来说,当下云化过程中,最切实有效的部署方案,是将安全性、敏感度要求不高、需要快速部署的应用放在公有云上,将那些企业传统核心应用,或者安全性需求较高的应用放在私有环境或者私有云中。

这就要求提供基础设施的供应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复杂的跨云环境,定制跨云平台的数据中心方案,帮助企业将工作负载分配在最合适的架构上,让企业能最经济最有效地获得IT的基础设施支持,在最大化企业现有IT投资收益的同时,高效地利用公有云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InCloudRack的应运而生,无疑体现了浪潮为中国的企业踏上云化之路“量体裁衣”的理念,这种理念有两个层面的体现:

首先,是对融合架构的“量体裁衣”,浪潮拥有完整的融合架构产品线,满足不同类型的云计算用户的需求,InCloudRack仅是其中一款产品,浪潮融合架构产品还有基于ODCC标准的整机柜服务器SR系列、基于美国OCP标准的OR系列以及刚刚在德国CeBIT2017上发布的基于LinkedIn Open19标准的产品系列,以及刀片系统I9000等,真正覆盖企业对不同标准、不同类型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差异化需求。

其次,是对客户应用场景的“量体裁衣”,我们知道浪潮面向互联网公司推出的SR,作为业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整机柜服务器,累计出货量已超过150000节点,市场份额超过70%;InCloudRack无疑就是把整机柜概念及相关先进技术、简化的管理引入到传统企业级市场,可以帮助平滑上云;此外,针对中小企业的云化需求,浪潮还推出了InCloud Rail超融合架构一体机,真正满足了目前互联网、大型以及中小企业的具体应用场景需求。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以及跨云时代的来临,基本是业界的共识。而浪潮经过多年来在融合架构以及整机柜服务器领域的探索,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找到了适合的解决之道,无疑将大大加速中国不同规模企业的云化演进之路。

申耀的科技观察(微信号:shenyao),由 非著名科技媒体人申耀创办、10万公里公路自驾经验老斯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拥有专栏,致力于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读懂科技行业,知趋势,赢未来!

随意打赏

阿里云邮箱企业邮箱阿里云免费企业邮箱阿里云企业邮箱金山企业云阿里云企业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