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处十字路口,国际人才成破局关键
文 | 邻章
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化明显重视了起来。回望2016 ,我们看到,诸多企业,在众多场合都将国际化作为了一个重要议题。而与此同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抢夺也日趋激烈。诸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国际化人才招募计划,期望以优厚条件吸纳国际化人才加入。
我们看到,在2016年,阿里巴巴推出了旨在为阿里巴巴集团以及新经济业态培养更多未来国际商业领袖的“全球领导力人才招募计划”,该项目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每年从世界各国招募和培养102位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通过在阿里巴巴集团核心事业群的轮岗工作、课程培训以及项目实践,项目成员顺利毕业后将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国际业务骨干以及文化大使,运用所学知识与经验,进一步开拓海外业务,有效链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市场。被业界称为“中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隐形冠军”的万兴科技,在近期也推出了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开出了股权奖励、共享创业果实,让优秀国际化人才从“打工者”变为“合伙人”的优厚条件,来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汇聚全球智慧,以进一步推动其全球化业务的发展。而在此之外,地方政府们也纷纷为创业公司搭台组团,开始海外揽才。可以说:中国公司对于国际化人才正处于饥渴期。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处于十字路口
1. 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诸多中国企业全球化进展不顺
如此前文章所述,随着国内市场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获客成本的不断高企、国内市场格局的稳固及本土与全球市场容量三七比例的特性,赶在增量瓶颈到来之前,扬帆出海角逐全球大市场、寻求新的增量空间,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共同(乃至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
而中国企业在出海这件事情上,从策略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一是依靠资本力量,豪掷千金买买买。 诸多企业希望以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收购市场领先者,以快速切入国际市场,获得份额、渠道、品牌、核心技术等资源,节省宝贵的时间成本,抢占先机。诸如此前的海尔先后相继对日本东芝白电业务、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德国库卡及Clivet进行收购。再如万达,在海味投资收购更是激进。
二是草船借箭,以国际化旅游东风,落地高频产品国际化。 我们看到较具代表性的是BAT拳头产品在2016年落地在国际化上取得了不错效果;从他们公布的数据来看,支付宝、百度地图、微信在海外市场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始渗入海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使用之中,培育用户使用习惯。
三是抱团前行,在国际化上联合行动。 诸如此前华为在手游领域选择“盛讯达”进行战略合作;在智能家居领域,则选择和美的联姻,推进国际化。再如杨元庆在2016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建议,说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应当携手前行,“未来联想、华为、小米要携手做到全球智能手机TOP3,先一起跨越苹果、三星,再来争高低”。
但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外扩展之路,却并非是一帆风顺,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商业、法律和文化的风险与挑战,诸多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之路并不顺利。诸如在政治阻力上,我们看到:中资收购经常引起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等监管机构密切审查。诸如飞利浦公司与金沙江创投主导的投资基金的交易、清华紫光计划收购美国镁光,就因为CFIUS的审查而被迫放弃;而在特朗普当政之后,视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多次放言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高关税,推行逆全球化。而如若其真的如此实施,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海外扩张无疑会面临更大阻力,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2. 中国在当下正处于全球化领导力争夺的黄金时期
而种种迹象表明,当下也正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争夺全球化领导力的黄金时期。中国互联网企业经历多年发展之后,从格局来看,已非吴下阿蒙,甚至可以说:当前中国互联网企业与美国互联网企业在很多方面正处于分庭抗礼的阶段。
从市值来看,当前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虽然在市值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业务布局和前瞻性上,却可以说是已经领先于美国互联网企业。
而从互联网高端技术的分布运用来看,几乎亦是如此。诸如在2016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评选的“世界互联网先进科技成果”,从结果分布来看,中国科技力量在代表全球最领先、最前沿的新技术新成果中亦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几乎可以与海外平起平坐。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实际落地应用上,中国更是走在了国际前列。诸如微信的应用内的集成化就被《纽约时报》盛赞,在其专门制作的一个长达5分钟的视频里,列举说微信这一超级应用通过集成化所带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便利,以至于欧美公司也竞相“抄袭”。以至于业界评论道:世界互联网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从硅谷抄袭”转变为“被硅谷抄袭”,以往海外市场的领导者开始向中国同行取经。
而中国的资本力量在海外市场的并购,正将越来越多的优秀技术纳入囊中。据汤森路透的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额达到了221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是2015年1090亿美元的2倍。而来自中投资本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以545起跨境并购交易超越美国成为跨境并购最活跃的买家。故而有评论认为:中国资本的全球并购正开始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如此种种:可以说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正处十字路口,这是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而要打破这一尴尬,促进中国企业抓住历史机遇,在我看来,破局关键在于吸纳国际人才。
二、为何吸纳国际化人才成为破局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如前所述,中国企业国际化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商业、法律和文化的风险与挑战。而仔细剖析这些国际化受阻因素,我们大致却可将其归为两类因素:一是政治类的不可抗力,诸如华为电信设备被美国市场以安全为由拒绝进入。而更大的一类则是属于可控性因素,是源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存在着对国际规则不熟悉、不能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实现产品的本地化落地等等。
而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在国际化上正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企业而言,想要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国际化,占据全球领导力,需要的是突破对国际规则不熟悉、不能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实现产品的本地化落地等等制约因素。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制约?其关键可能在于积极吸纳国际化人才,利用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本地化优势、资源供给来突破短板,因地制宜的推进业务全球化落地,抢占市场领导力。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在2014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对近百家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访谈显示:有63%的受访者认为国际人才短缺是影响企业“走出去”效益的主要因素,25%的受访者对自身所在企业“走出去”的效益不满意,并认为未实现预期效益是因为缺乏国际经营人才所致。而根据《2015年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和贸发会议发布的《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10大跨国公司国际化员工平均比列为93.2%,而我国10大跨国公司国际化员工平均比列仅为33.89%。
受调查企业普遍认为:随着 “ 一带一路 ” 战略构想的推进实施,国际化人才不足将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充分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已成为提升我国企业 “ 走出去 ” 能力的当务之急 。
在国内企业国际化、国际品牌中国落地的市场现实中,我们也能看到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从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来看:
反:全球短租巨头Airbnb,其自2015年八月正式进驻中国市场以来,至今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只能说是不温不火,市场的扩展难言顺利。智能手机品牌苹果、三星,2016年在中国市场被OPPO、vivo、华为构成强力挑战,遭遇份额下滑。而三星因为Note7爆炸事故在中国市场的处理不当,更是遭受了大范围的消费者反弹。而归纳其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品牌对于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理解不足,遭遇本地化困境。
正:那些在国际化上取得相当成就的公司,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吸纳更为积极,二者呈现出正比趋势。我们看到,诸如华为,当前海外销售占比近60%,而这与华为积极吸纳国际化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华为官方发布的“联接未来”的201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华为海外聘用的员工总数超过3.4万人,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了72%,中高层管理者本地化率达到了17.7%。而与之对应的是其海外收入占比在2016年也占据了总收入的60%。再如前文所提的万兴科技,其自成立以来就立足海外软件市场,吸纳海外人才,在温哥华、东京、香港、深圳分别设品牌及区域市场分公司,旗下包括Filmora、PDFelement、Dr.Fone在内的数百个应用软件的活跃用户遍布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再如在中国市场此前颇为成功的UBER,在中国市场就以柳甄作为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在中国市场一度成为滴滴难缠的竞争对手。
综上而言:
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目前并非一帆风顺,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商业、法律和文化的风险与挑战。而另一方面则是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全球化领导力争夺的黄金时期,在市值、创新、集成等方面正与国际企业分庭抗礼。而国际化人才正成为破局关键。吸纳国际化优秀人才,利用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本地化优势、资源供给来突破短板,抢占市场领导力。而从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我们更能看到:在全球化人才吸纳步伐上布局积极的企业,无疑将会获得更大的回报。
注:本文所有图片源自网络。
文|邻章【微信号:ZLxgic,微信公众号:kejilinzhang】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