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发力C端业务,“同城速递”它比顺丰更有优势?
达达正式进军C端同城业务,发力针对C端的同城配送服务。进军C端市场,是达达的战略必然。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C端业务的上线,达达的平台战略悄然加速。
两个问题,达达为什么要发力C端业务,又是凭什么?
第一个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达达做的是平台,不能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一个类比,达达其实在试图讲述一个同城物流领域的支付宝故事。并且,这个故事的成功,是大概率事件。事实也如此,如果说淘宝无心插柳,培养出支付宝,最终成就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甚至基于支付宝诞生了一个有望超过百度的超级独角兽蚂蚁金服。
同城配送与第三方支付,说到底都是商业基础实施。商业基础设施,是不分2B或是2C的,支付宝服务好淘宝的同时,不也在做个人转账等2C业务么?达达服务好零售商的同时,也需要做2C业务。
不同的是,达达的故事却是从一开始便有脚本的商业设计——达达与顺丰、三通一达、闪送等,都盯着同城即时配送,这是一个尚未满足但需求强烈的市场,也是传统如三通一达的法外之地,或者说,顺丰、三通一达被限定,很难覆盖的一个市场。
淘宝成就了支付宝,达达今日成绩,有个关键点:京东与沃尔玛,即对接京东配送体系与沃尔玛的配送需求,以及战略投资。
达达此前更多的是面向商家提供服务,如三江购物、世纪联华等等。同城快递的竞赛中,达达的优势是,它从一开始,便是面向商家开放的平台,并且有沃尔玛、京东商城等KA的强背书。
顺丰的优势,它是自建配送,并且面向C端,有消费者认知。
达达与顺丰相比,各有优劣:达达一开始便是开放平台方式,社会化众包,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它的核心竞争力是“规模效应”;至于顺丰,自建配送带来服务确定性的同时,也意味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两难抉择,自建配送体系,始终有管理的边界。事实上,顺丰的业务面向消费者,固然有消费者认知,但也会拖累它们,难以抽身去覆盖其他领域的同城快送。
达达与顺丰,是去中心化的平台,与中心化运营的竞争。也可以视为O2O与B2C电商的竞争。
达达的优势,是“巷战”。用户同城配送需求一旦发出,需要到顺丰运营中心进行运力与路线的运筹分析,再安排相应配送员接单配送,这是一套复杂的流程,也需要后台有强大且复杂的计算。因为,顺丰是有中心的。而达达的社会化众包,覆盖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离散化的即时配送需求。
很显然,达达跳出2B的业务限制,面向C端业务,强化了自己“同城配送平台”的用户认知。但其实,同城配送需求中,C端市场,其实也是非常庞大的。譬如,许多电商平台上的商户,有C2C,也有小的B2C,市场就是如此。
同样的,达达服务了京东、沃尔玛、三江购物等等大型零售商,但与此同时,市场也有个人对个人,小的商家对个人的同城配送需求,并且,这样的需求可能并不会比京东、沃尔玛这样的KA客户少。互联网的魅力就在于覆盖2/8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长尾市场”。
若无“长尾”,便称不上是平台。既如此,那达达执“先手”便是。
回答完,为什么,那接下来的凭什么,其实就更好回答的了,毕竟上面的回答,也有部分答案。
达达之所以能够执“先手”,其实与它们的商业设定相关——京东、沃尔玛等KA,大型连锁零售使达达的订单更加多元化,进而让达达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覆盖更多的长尾市场。
达达一开始就是“平台”定位,它本质上是一个标准制定者。100%的配送员实名认证、100%案底调查、100%的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100%的订单实时追踪,众包模式的核心就是“规模效应”,前提是,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与标准。
达达与顺丰之争,其实类似滴滴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神州专车的竞赛。
顺丰模式的核心,是商圈与站点。即在一个城市中设置若干站点,每个站点配备一批配送员,专注在周围的订单配送,难以做到全城范围的灵活配送。达达的模式则完全不同,类似于滴滴,是完全离散的众包模式,没有站点的概念,也没有距离的局限。也因此能够灵活的服务全城。
达达CEO蒯佳祺对达达的C端业务信心满满,他说,“我们是唯一能够实现7×24配送的平台。我们有信心且有实力拿下C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