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哪本?改变11位新媒体大佬人生的书单
原标题:《你读过哪本?改变11位新媒体大佬人生的书单 | 新榜互动》
当下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了我们反复挂于嘴边的一个概念,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能通过手机完成一次快速阅读。
凡事求快,自然很少有时间能用来思考和沉淀,阅读也同样如此。尽管文字的载体在不断改变,但读书的本质是一致的——扩展认知维度、丰富自我厚度。一本好书,甚至能对一个人产生长远持久的影响,并渗透于他对世界的感知中。
若能慢一点,花上一个午后认真读几页书,或许书中某些字句,能在你疲惫、困顿、感到无力时推你一把。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了?对你影响最深的书是哪一本?
借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当口,新榜采访了11位知名新媒体人(排名不分先后):馒头大师(“馒头说”创始人)、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王五四(创业者&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六神磊磊读金庸”创始人)、王左中右(“王左中右”及变态字创始人)、陈竹(“KnowYourself”联合创始人)、魏武挥(“ItTalks”创始人)、乌云装扮者(“乌云装扮者”创始人)、傅踢踢(“傅踢踢”创始人),江明(“社长从来不假装”创始人)和徐达内(新榜创始人兼CEO)。来了解对他们影响深刻的书籍,以及他们对“碎片化阅读”的感悟。
不用给不读书找理由 想读的话总有时间的
馒头大师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始人
我小学二年级看的第一本全是字的书,叫《“全不知”游月球》,是苏联作家诺索夫的“全不知三步曲”中的一部。这本书让我从此对科幻入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觉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我觉得这一点直到现在我都很受益。
此外,书中的主人公抵达月球内部城市后,发现那里的人吃东西从来不放盐,于是自己在海边磨盐拿去卖,然后发了大财。这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这对我的经济观和商品观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只要肯动脑筋,找对机会,就有成功的可能。
关于阅读最深刻的事应该是小学五年级吧,我人生中第一次尝到了通宵是什么滋味,整整一夜没睡——因为看完了一套《射雕英雄传》,当时觉得天底下怎么会有那么好看的书。
现在一个月读2-3本书吧,取决于出差的频率,一般看书行为都发生在出差途中,以前都会带上两本书,现在用kindle。以前睡前还会翻会书,写了“馒头说”之后,把这点时间全贡献出来了。
不用给不读书找理由,想读的话,总有时间的。
时间碎片了稀缺了 阅读的效率第一位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次在图书馆阅览室偶然翻到的。坐在那里,从下午一直看到图书馆闭馆,完全没有感到时间的流逝。
当时,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两点:
第一,原来知识的世界如此美妙;
第二,原来,枯燥的知识居然可以有如此活泼的表达方式。
现在我读书的频率越来越高,但读书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原来是整本整本地阅读,现在是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未必是整本阅读了。比如,最近我就对“进化心理学”感兴趣,那就会到多本书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答案。
所谓碎片化传播时代,并不是知识碎片了,而是我们的时间碎片了、稀缺了。所以,如何利用碎片的、越来越少的时间阅读,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阅读的效率是第一位的。 而有效率的阅读,核心是两点:第一是心中要有真问题;第二是相信特定人的选择。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创办“得到”App的原因。“得到”App的内容创作思路就是:
1. 要从用户的真问题出发提供知识服务;
2. 要约请这个领域最牛的人来提供知识服务。
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我们正在提供的服务,就是我自己最需要的服务。
持“读书无用论”者 通常是无用之人
王五四
创业者&自媒体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读它的时候我才大学一年级。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过这一本成年书籍,大学以前看的都是连环画小人书。
现在读书的频率基本为零,但买书的频率保持在一个月三四本的样子。
在这个时代,关于读书,我觉得很重要,塑造品格开阔视野这些就不说了,读书像沉锚,可以让我们停止随波逐流,让我们沉下心来,让我们静心感受生活的细微,我之前没读过书,但我内心一直觉得人需要读书,我早晚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应该是先行路再读书那个类型。
持读书无用论的人,不是书没用,不是读书没用,应该是人没用。
在最喜欢的书面前, 我的渺小感最强烈
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读金庸”创始人
除了金庸以外?《悲惨世界》吧,大一看的。现在每天要求自己一小时,有时候也做不到。在它面前,我的渺小感是最强烈的。
阅读碎片化?看怎么讲。论语是不是碎片,不就是孔子和学生的一点点对话攒的吗。当然,全是读些碎片,也不行。我提倡花点时间读原著,读经典。
现在人很多喜欢二手知识,喜欢别人讲给你。这也没错。但是比如我讲了金庸之后,还是希望你去拿书来看。
用一个夏天等朵花开,花一个下午看本书
王左中右
“王左中右”及变态字创始人
至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原因的话,应该是,小时候比较喜欢认字,写字,所以新华字典会一直在手边,没事时就看,上数理化课开小差也看,一般是一边看一边在数理化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你知道字有时候看多了会觉得奇怪,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慢慢的,字在我眼里就不是字了,而是图形了。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后面才会想出字创意这样的创意形式?
王左中右的“变态字”
现在读书频率高是挺高,不过不是静读,都是功利的读,为了写文章查资料。
现在碎片化,信息获取是比较方便,效率也高,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水分大,粗糙,而且容易让人焦虑,心烦意乱。社会感觉有点快,有点燥。 我觉的书可以让大家慢一点,静一点。花一下午看本书,花一天炖一锅汤,花一个夏天等一朵花开,花五年酿一壶酒。
真正的“阅读来源” 并不在微博、微信上
陈竹
“KnowYourself”联合创始人
影响比较大的书很多,其中一部可能是《史记》,是中学时陆陆续续看的。它让我第一次跳出了历史课上对阶级斗争、帝王将相的刻板印象,发现原来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
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你会发现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很多当代社会的事件和运行机制,不过是一遍又一遍的复制,无论多么重要的人物都只是其中的一粒粒棋子,就像陈寅恪先生说的,“读史早知今日事。”但与此同时,又是无数个细节、偶然、神转折,促成了今日世界的形成。
那时就觉得,史书中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刻画都好过小说和电视剧:真的故事总比虚构的要有意思嘛。(不过后来才发现,就像永远没有一篇新闻报道能够做到绝对的“客观”一样,史书也只是作者所记录的“真实的历史”。)
现在的整体读书频率没有特别计算过,因为一直持续保持着。不过在创业以后,阅读的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带目的地读“闲书”的时间少了,通常是在飞机上,或者休息前阅读一些文学类书籍。更多的时间会用在集中地、有针对性地去读书,比如,为了我们的内容输出而阅读文献,以及读一些公司管理类的书。
我自己也是碎片化时代的参与者,也难免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但像微信、微博这样的信息传播平台,严格来说不能被归为“阅读来源”。 有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希望读到更精华的东西,最好去读那些50年前出版的书,因为它们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读书比付费知识划算
魏武挥
新媒体观察者,“ItTalks”创始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当然是《大学英语》啊,因为学习了《大学英语》,所以我才考过了四六级,拿到了学士学位。如果拿不到学位,我就不能去香港读研啦,就不能做交大老师啦,你看多顺畅的逻辑。
开玩笑啦,其实是莱斯格的《思想的未来》,一本我十年前读的书。基本上我今天对版权的观念(对copyright的负面看法,对copyleft的推崇)都建立在这本书之上。
现在我看书的频率是一周一本。 其实读书比付费知识划算,人也是读了书再喂你的。
阅读的介质发生了变化
未必捧着一本书才叫读书
乌云装扮者
自媒体人,“乌云装扮者”创始人
初中时读了《哈利波特》,从那时起,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现在读书频率大概是每季度两本书。
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呢?因为我也是碎片化信息传播时代的参与者,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书和报纸来获取信息,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碎片化的阅读来获取信息,我觉得这只是是阅读的介质发生了变化,未必说你捧着一本书才叫读书。
其实你在看碎片化信息的时候,你的大脑也在进行整理,不过这未必是非常有效的整理。因为真正有效的整理是由写作者所完成的,而我们以为自己的大脑做了梳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完成它。
所以我并不觉得在这个时代你就应该去看书,或者不应该去看书,只要你吸纳到的信息对对于构建你的知识系统来说是有用的,我觉得就OK了,不一定要看一本书才能显示出你在阅读。
在乐趣里坚持读书
在坚持里发现新的乐趣
傅踢踢
自媒体人,公号“傅踢踢”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小时候反反复复看,连回目都能背下来,从此奠定了我蠢直男的人生基调。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子龙长坂坡杀个七进七出,力竭之际张翼德前来接应;当阳桥头一声怒吼,震得夏侯杰肝胆俱裂跌落马下。结婚后每次做错事,家里领导眉头一皱,我就想到当年喝断千军的张翼德。
现在每天都看书,至少2小时。
消费流于符号,求知流于幻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啦。但一个喜欢读书且相信读书价值的人,不会停留在“我花一天时间了解这本书的概况就够了”。 读喜欢的书,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同学科的工具,进而在乐趣里坚持,在坚持里发现新的乐趣,这才是有福的人。
书和交朋友一样,需要谈得来
江明
“社长从来不假装”创始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余华的《兄弟》,我本身更偏爱这一类的事:小人物,大时代。而且主人公李光头是我喜欢的那类人,包括在现实生活中。
关于读书,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推荐你读名著》。这个碎片化时代,其实已经没什么人看书了,或者说没人看严肃文学和闲书了,大家都太着急了。所以才会有成功学,30天减肥,18天写作这样的东西出来;要么就是鸡汤书,光芒万丈,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阿弥托福啥的。因为大家把看书当做一项任务,或者特别功利,而不是爱好,很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我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浮躁,看不下去,看不进去,后来看到了李娟写的《阿勒泰》,觉得太有意思了。 有时候读书跟交朋友一样,你需要运气碰到一本好书,一本和你谈得来的书。 很多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大牌,不是不好,是还没有到你读的时候,你看了也未必读的懂,像我之前看《瓦尔登湖》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阅历没跟上。
有趣的书要读,有用的书也要读
徐达内
新榜创始人兼CEO
《新华字典》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第二次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就靠这个识得三千道藏,通过Kindle,现在基本能保持每天读书一小段时间。 有趣的书要读,有用的书也要读。
《新华字典》左四版本
在以上11位知名新媒体人的感悟分享中,我们能感受到书籍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例如王左中右因为《新华字典》,对字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铺垫了其创作“变态字”的基础;又或者是傅踢踢,自嘲自己因为《三国演义》奠定了直男癌属性。
尽管世界读书日只占据了一年中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应该是读书日。阅读始终是完善认知和增加生命厚度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