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传媒王鑫:VR影视内容污名化
今日,2016上海网络视听季VR内容沙龙在上海召开。沙龙围绕VR影视展开,其中光线传媒EVR工作室制作人同时也是人力行政部总监的王鑫先生进行了《哇!之后呢?》的主题演讲。
王鑫在演讲中吐槽了很多现在VR影视领域的乱象,“有价值的影视内容只有不到800个,全网的聚合分发平台超过100家,VR分发平台数量远远多于视频分发数量。内容还没出来,平台已经到了一个红海的阶段”。此外还有商业模式不清晰、C段缺乏有价值内容、内容过于污名化、缺少真正PGC等一些列的问题。
结合自己制作VR影视内容的经验,王鑫也提醒了大家一些内容制作需要注意的坑,“盲目追求高端硬件、现阶段不适合过分追求头部内容、迷信大投资、把欲望当成内容”。
“VR影视的表演形式更像话剧,需要夸张的表演”王鑫分享了自己对于VR内容制作的一些思考,“VR的优势在于画面承载更多信息,可以实现沉浸感与交互感相互融合。我们要学会做加法和做减法。同时思考如何结合传统影视经验并且严格节约成本、大胆启用新人。”
以下是演讲实录:
实习生成本低 不受传统影视拘束 勇于挑战
王鑫:首先介绍一下我现在所在的团队EVR工作室,这个团队非常年轻,EVR工作室到现在建立了不到五个月。EVR成立到现在做过的片子类型很多,童话、戏剧、美女、恐怖等等都做,这也是我的目的,在VR内容早期的时候,所有能尝试都尝试,不要只在一个领域。不同内容在拍摄过程中能积累的经验是不一样的。
工作室由谁组成呢?首先是我80后,一个爱折腾的知道分子,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剩下所有人都是90后、95后,所有人都是实习生。为什么呢?首先第一点,成本低,在这个时候VR内容不赚钱,太高的人力成本对公司也不好说。
第二,其实实习生成本低一方面原因是没经验。没经验是好事,实际上VR影像拍摄与传统影像拍摄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很多传统影像技法没有办法用于到其中。如果你脑子全是传统影像的技法,这个导入过程会非常长,之前我也招过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的同学,你会发现来了三个礼拜,他脑子中总觉得你们这个方法不对,他觉得VR一定要有电影中的快剪。我说你剪试试,剪完他戴上VR眼镜一看头昏眼花。
此外还有一点,年轻人勇于挑战自己,挑战不可能,想做就做,不用怕做完以后不够好。
其实对于我们工作室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索。因为现在还远谈不上商业化,做好内容对外分发或者赚钱,谈不上这些,就是探索。因为在VR拍摄领域,有太多可以探索的东西。经过这几个月我们也摸到一些门道,但是还不足,还有很多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言归正传,本来今天话题的名字叫“第一眼惊喜之后”,但是不够劲爆。做影视行一定得标题党,看完以后觉得有点兴趣,所以改了一个名字叫“哇,之后呢?”为什么是哇呢,因为很多人第一眼戴上这个眼镜,看完是特别牛,还能这样,太有趣了。可是第二次戴上的时候,基本上收集的是这样,有点意思,还不错,还挺好的。再戴上,看过了,没有东西?就这些?最后原本对VR感兴趣的人也会说,不想看了,太难受,看完以后头昏眼花没有什么东西。以上这四步过程,就是现在VR内容上很尴尬的地方。
内容少平台多
看一个数据,确实挺尴尬的。现在VR行业这么火,这么多制作团队、这么多公司、这么多大佬往里投钱。七鑫易维做了一个统计,全网能拿出来看的VR影视内容,不包括用户随手自己拍摄的,有价值的影视内容只有不到800个。
但是这800个影视内容集中在多少地方呢?全网的聚合分发平台超过100家,VR分发平台数量远远多于视频分发数量,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数据。为什么呢?之前涌入了一大波资本,拉个小团队就做VR平台,内容还没出来,平台已经到了一个红海的阶段。
前天我删了个两个APP,因为我发现他们都倒闭了。后来我也跟一些分发平台聊下一步内容怎么做,有一个平台上周说最近不接内容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下一步融资有点困难,这是题外话。
这么少的内容和这么多的平台,因为我们极缺内容,对内容制作者来说应该算是一个红利。我只要做出内容,这么多平台都会抢着要,我是不是有可能从中赚钱呢?现在发现想从平台赚钱有点难,因为大部分平台还都属于在天使阶段,它的钱能维持自己生存就不错了。
商业模式不清晰、C段缺乏有价值内容、污名化、缺少真正PGC
真正的危机有以下几点。第一,商业模式不清晰。我也跟有些制作团队接触过,现在所有做VR影视内容的,没有一家赚钱的。首先没有人掏钱,第二做C端内容。C端用户量太小了,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基本上如果我们现在拿着VR眼镜到大街上,问人家有没有看过VR的东西,你可能找十个人只有一个人知道VR。
我也知道有一些VR团队现在做B端的内容,比如说拍广告、看房的、医疗的。其实有一个B端内容,尤其硬件团队真的可以考虑,监控。因为我的朋友有做警察,他说你到广场上装一个监控,一个广场要装八个监控,但是你放VR相机一个角度就够了,从成本角度来说非常有市场,做硬件朋友可以考虑这一点。
第二个危机,C端缺有价值的内容。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你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传统视频平台上很多内容,《太阳的后裔》出来了,很多人会为这个花钱。去年《盗墓笔记》出来,很多人愿意为了看这个花钱。现在VR内容,还没有人愿意为这个花钱,除了国内不能上的,成人的那些。
第三,现在其实整个VR内容我觉得已经挺可怕的,叫污名化。我媳妇她打开我手机,说你装的AV网站吧,她打开一看,首页美女大胸往下翻全部是这个东西,特别可怕。因此我觉得现阶段VR内容,让新进入的观众打开一看全是这些的话,很可能对于一些父母长辈,尤其对于女性用户来说,产生非常恶劣的第一印象。女性用户其实是影视内容最大消费群体,但是现在这样会让她们对VR内容产生错误的认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这样的内容呢?因为现在VR观众属于码农、宅男,但是未来的付费群体不一定是这群人。
第四,缺少真正内容的PGC。现在VR制作团队,包括我们团队在内,算是有组织的UGC,因为真正的PGC是需要良好的投入和优秀有价值的内容,可是现在这样的内容特别少。
现在有人说VR影视是一个伪概念,只是有一个新技术换个拍法,称不上新的形态也称不上新方式。说实话这个概念我不是特别认同,因为从电影发展到现在,从影视技术发展到现在,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它实际上最后都可以落到一个点上获得成功。
从电影最早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最后胜出的是有内容的剧情片。后来再到80年代左右,随着星球大战这种科幻、特效的发展,在这个领域赢的还是有内容的特效剧情片,有些没有内容的特效大片最后票房也不是特别好。现在3D、IMAX,最后你发现受欢迎还是有内容,同时还要加上炫酷效果的剧情片。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技术只是手段,内容才是王道”VR就是技术,但是能不能使用技术手段制作内容,这才是作为我们影视制作者应该思考的事情。
我们做的几十个片子,也有一些小经验,谈不上大。总结下来确实也发现了一些我认为可以提醒VR制作团队注意的坑。成为先烈的N种方式,因为这个行业肯定会有先烈,太阳没有升起总会有人倒在路上。
盲目追求硬件 盲目追求头部内容 迷信大投资 把欲望当成内容
第一个坑,是技术方向的问题,盲目追求技术忽略内容本身。早年我玩摄影,摄影有一种人叫“器材党”,拍的不怎么样,但是机子要买最好。现在我也担心,未来会陷入这样?说实话现在硬件的东西都太贵了,你可能买一个硬件,好的几十万,便宜的也得几万,我知道最便宜的商用也得好几千块钱。追求硬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硬件更新太快了,跟我们要拼电脑、手机一样,今年买的明年一看手机落后了。拼硬件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消耗过多的现金流。
第二个问题,对于市场的误判。现在市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或者观众群没有足够大的时候,贸然追求头部内容。头部内容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谷歌的片子《HELP》,500多万美元拍的片子5分钟。我也听到很多朋友说我们要拍特牛的片子,我们要请牛的演员,然后我问你拍完之后片子怎么办呢?他说我们拿奖,我说拿奖以后呢?他说我们就成为这个行业牛的,我说再以后呢?再以后怎么办,他可能还没有想到。
现在追求头部内容结果就是可以拿到一点名,但是这个行业信息更新速度太快,这个月釜山电影节拿到一等奖,下个月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但是你要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太大,现在没有到追求头部内容的时候。
真正的头部内容说实话,很可能还是出自电影公司之手,他们会拿知名的IP进行VR化,因为这些IP本身就会自带粉丝,现在中小团队追求头部内容,确实没有必要。
第三,就是大投资。以前我们做影视的时候,经常也会有些朋友说有什么大导演、什么大投资。在座诸位可能看过很多电影,投资很大,最后票房惨淡的比比皆是,大投资真不等于好内容。观众看是看好故事,不是看最后谁给你背书。每年都有电影走这条路,VR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相信一定会有。
第四,内容本身,也是很多VR内容制作团队现在陷入的误区。将欲望视为内容的本身,这也是我刚才所讲的,污名化,打开APP看到全是那样的内容。很多制作团队为了追求点击率,包括我们也是,我也做美女,但在标准之上。
有些东西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总局还没有看到你,看到你分分种给下掉。VR现在也有这样一个风险,它毕竟是互联网影视传播的内容,但是多数制作团队、多数平台都没有牌照。这也意味着一个文件下来,整个聚合平台80%全部倒闭关门,真可能是这样。你的内容火了就更容易被盯上。因此,这块我建议还是要回归内容本身,不要太追求以欲望为基础的内容,它和饮鸩止渴是一样的。
最后一个,观众到底是谁?互联网人经常有一个说法,一定要做用户调研。我不大认同用户调研,为什么?因为现在调研出来的观众并不是未来市场主体。以现在观众需求做的话,说实话只能做情色、恐怖内容,未来真正观众群体还是要让女性观众进入到其中,因此内容创作还是要以未来来考量。
VR优势:画面承载更多信息 沉浸感与交互感相互融合
后面讲一下我们自己做内容的一些收获。第一,VR比传统影视优势在哪?
沉浸感且不提,VR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它的画面所能承载更多的信息。我们尝试过,在一个片子里面,把整个VR场景分成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每个讲不同故事,但是故事之间可以互动。有一个片子就是15岁自己和25岁自己对话,这样的视频只有VR可以做到。传统影视做不到,传统影视只能一个画面来回切换。
此外还要探讨到底拍360度还是180度VR。为什么探讨这一点呢?从观众观影习惯,没有多少人站着看,他们都是是坐着看、左右看,这样360度后面的信息大部分会被浪费掉。现在在180度VR其实足够了,保证你躺到床上坐在沙发上可以舒服观赏,因为180度是符合正常人的习惯。
沉浸感与交互感相互融合,这块会有新功能。比如AB剧在VR比较容易实现,现在有些平台可以把网上互动和剧情结合起来,这种剧情我们可以实现支持。
学会做加法和减法
第二,讲故事。我们需要学会做减法。实际上第一次戴上眼镜会懵,为什么懵,你会发现信息量太大不知道看谁。这时候如何引导观众来看东西?是做减法,减掉信息量,然后引导你要给他的信息。如果不做减法,你会发现,10分钟的VR片子,看完以后不知道讲了什么,因为我左右看我都不知道主角就在那,,不做减法他根本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大家剪片子发现2:1的画面,中间框一个,可以把这些信息全放在里面。
同时也有做加法的过程。加法是把声音和画面做很好的配合,我用耳朵接收信息,但是用眼睛实现观众的自由选择。
VR影视更像话剧
第三、远全中近特。实际上VR如果从影视剧来说就是话剧,它的拍摄方式、表演方式与话剧非常接近,VR影视如果用传统电影拍摄角度,会有太多信息我们抓不到。我昨天看知乎一个帖子,舞台剧上必须要夸张表演,如果不夸张表演,观众根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而电影必须要有很细节的表演方式。VR影视也一样,因为毕竟离的太远,我需要让观众能接收到这些信息,我就需要有更夸张或者更用利的表演方式。
结合传统影视经验 节省成本
第四传统的经验价值。我之前一直在探索,剪辑能不能和VR结合?后来发现可以结合,因为我们真正看VR影视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脑袋去转,而是固定到一个角度。固定到一个角度的时候,就可以加入剪辑。在奔跑、移动拍摄的过程中,我加了好几场剪辑,看完以后觉得挺舒服。因为当你注意力被吸引到一个点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传统影视的技法来加入到其中,它实际上是加分的。只有注意力很游离的时候,这些不是加法是减法。
现在特别需要探索,包括我们做的片子,现在发现还有很多坑没有找到,还有很多路还要摸索。这里面有一点必须省钱,我们要求一个片子预算不能超过500块钱,一个月整个制作团队,所有成本加起来控制在5万之内,包括员工人工费用。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都有这种想法,能不能给我更好的东西我能实现更好,可是在现在没有办法赚钱的时候会走入一个误区,你会让投资人老板觉得钱投给你不值,那你就别干了,必须省钱。
最后一个是人才结构。大胆使用新人,内容人才为主。我知道,现在大部分VR内容制作团队是技术人员在拍内容,因此导致我们现在很多内容会有一些倾向。但实际上好的内容,它一定是做艺术的人来做的。有一句话我特别相信,其实在VR影视拍摄过程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钱我可以买设备可以买这些,可是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但内容没有办法用钱解决,必须要依靠人来解决。因此这个团队的核心应该以内容人才作为核心,技术作为辅助,而不是技术为主内容辅助,这是我们的探索的经验。
最后我想讲一下就是C端的创业方向。我跟爱奇艺、优酷也聊过,这个有没有可能实现呢?实际上他们还是比较看好的,为什么呢?大家知道网剧发展也就两、三年时间,但是网剧盈利比例比传统电影高很多,传统电影80%是亏损。对于VR来说,有没有可能实现呢?我觉得有可能。
网剧有一个6分钟定律,把前6分钟撑完了你就掏钱买会员。VR能不能有3分钟定律?前3分钟非常精彩让你想看第4分钟内容。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解决方案,C端不付钱,能不能两方结合起来让C端掏钱。很多内容点击率破百万,还有一些内容点击率破十万,但是底下有非常多评论人们非常喜欢,这些内容会不会变成下一步收费内容,我觉得还是有可能。但是这个时间不是今年,有可能是明年。今年小米买个手机送VR眼镜,华为买手机送VR眼镜,用户大数量增长,也许3分钟定律才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好方向。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