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云、默多克与传媒帝国的小道消息
一
2015年12月16日,乌镇互联网大会开幕当天,一份远在澳洲的报纸,《澳州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独家刊发了一条关于香港大报《明报》与阿里巴巴的小道消息。说它是小道消息,是因为,消息源是匿名的,稍后有国际老牌媒体BBC直指其为“误传”。署名的记者有两位,信源只有一个。在当事双方迅速双双澄清的情况下,信源没有进一步抖出新料,而是完全沉默。你不把这条“独家新闻”称为小道消息,都不知道该称它为什么。
不要小看这条“误传”的小道消息。两位记者根据一个神秘的匿名信源写成的这条莫须有的小道消息,象一把柴禾,立即点着了无数的转发与无数的评论,其中包括许多所谓的严肃的主流媒体。评论里,少不了媒体帝国,默多克这样让人浮想联翩的字眼,当然,更少不了种种猜测,推断,阴谋论。
二
接下来的戏份,其实并不好看。
阿里巴巴,立马郑重其事地澄清,遣词造句,斩钉截铁。《明报》方面,其上市母公司,股价当天暴涨37%。其母公司按规矩十分明确地提示没有应该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有报道说《明报》员工也立即向管理层质询,结论也是斩钉截铁的。
戏份,似乎到此为止了。无论是其它的媒体,还是《澳洲金融评论》自己,都没有进一步的消息释出。但有没有消息没有关系,基于这条“独家新闻”的评论,源源不断。这条“独家新媒”作为跳板,可以抵达许多地方。
这条“独家新媒”,就象一个不知来自何处的球。大伙儿关心的是打门,不是球。这是个什么球,来自何方,怎么做出来的,没有人问。大伙儿关注的是用这个球打门。打进了,挺好,踢飞了,也没有关系。
三
通常情况下,拥有“独家”信源,或者叫“深喉”的报纸,会紧追不舍。让其一时间大出风头的匿名消息源,有让其再次大出风头的潜质,如果这消息源靠谱的话;当然,也可能栽在这信源上,如果不靠谱的话。蹊跷的是,这条在全球媒体引发大动静的“独家新闻”,拥有独家信源的《澳洲金融评论》,没有进一步追踪。《澳洲金融评论》也没有针对“误传”的说法进行辩驳。
杰罗姆做记者的时候,碰到有可能成为独家报道的报道,比较保守。手中有10分信息,先报个7分,然后,等待各方反馈,再把剩下的那3分抛出来。如果新闻主人公在因应中留下话柄与破绽,那就是作死,做球让人绝杀。
根据这个模式,如果《澳洲金融评论》手中的确有信源,信源的确牢靠,那么,面对阿里巴巴与明报方面明确澄清所做出的来球,《澳洲金融评论》有机会拿出铁证来绝杀。有说服力的一张照片,一段录音,一份文件,足够了。职业的、敬业的新闻记者,绝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BBC在2015年12月17日以《误传阿里巴巴洽购,明报母公司股价猛涨》为题报道说:“在阿里巴巴与世华媒体(明报母公司)双双否认洽购传闻后,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更新其报道,并称其消息来源‘与宣传部门有关系’,并称是两家企业的管理层告诉他有这项谈判。然而,阿里巴巴公关人员对BBC称,他们‘毫无意愿’洽购《明报》。”
《澳洲金融评论》网站显示,《澳洲金融评论》这篇首发于2015年12月16日的报道,最近的更新时间是2015年12月18日。报道中,已经纳入了阿里巴巴与明报双方的澄清声明。
四
《澳洲金融评论》在一个有趣的的时间点,抛出了一个有趣的球。
2015年12月16日,引人注目的乌镇互联网大会开幕,18日闭幕。大会一号主角,不用说;大会二号,马云可以一拼。而马云此前一周,刚刚宣布买下了南华早报。一个刚刚买下香港英文《南华早报》的人,接着再买下香港中文《明报》,看起来似乎很有逻辑。然后,再买买买,那就更符合逻辑了。说这个人要建媒体帝国,没有逻辑上的问题,说这个媒体帝国有什么背景与深意,那就更是基于判断的判断,更没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天马行空。这个球可以打马云,可以打马云的红顶子,可以打《明报》所在的香港那根紧绷的弦,也可以打马云身后,莫须有的那些人。人们不会错过这个球,人们可不在乎,这个球的虚虚实实。如果这个球只不过是个乌龙,责任不在用这个球打门的任何其他人,责任仅仅在于做这个乌龙球的《澳洲金融评论》;所有的人,都只可能是这个乌龙球的受害者,甚至,有可能《澳洲金融评论》本身也是这个球的受害者。
这中间的微妙是显示而易见的。牺牲品只不过是《澳洲金融评论》的信用。
当然,也有受益者。明报母公司股票盘中暴涨37%。
五
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澳洲金融评论》的独家匿名信源,一开始就让杰罗姆仰慕。记者拥有这样的信源,需要烧高香。
从附图内容行文中可以看到,这线人可了不得,一,与大陆宣传部门有交情,二,与阿里高管有交情,三,与明报高管有交情,四,当然,与《澳洲金融评论》两位记者有交情。这样的线人提供的信息,有谁可以选择不相信?《澳洲金融评论》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们的消息来源是这样一位身居要津的权威消息人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强调这条信息的可信性、权威性,来自交易双方高管的陈述,凭什么质疑?
这四种交情交集在一处,可以猜想线人的尊贵身份。因此,这一小道消息的疯传,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如果是路人甲告诉《澳洲金融评论》有这么回事,《澳洲金融评论》会理他,国际一流媒体会理《澳洲金融评论》吗?奇怪的是,这风口上的信源,这个交游甚广的人,为什么大老远地跑到澳洲去报料。他有交情的媒体高管,应该不止这一家。应该有更多的媒体信用等级更高,影响力更广,对这样的话题兴趣更浓,深入解剖这条信息内涵的能力更强。为什么,只有《澳洲金融评论》两位记者躺枪了,而其他的所有记者,都免疫?
更奇怪的是,当《澳洲金融评论》发出独家,许许多多媒体都转载并跟进之后,进一步的消息,除了澄清还是澄清?没有任何进展。稍早前,当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的小道消息传出后,各路媒体转载并跟进,迅速从不同的信源处挖出了大同小异的信息,各大媒体收获颇丰,很快拼出了相当完整的此项交易拼图,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大新闻。纽约时报当时根据自己的信源,称收购交易额约为一亿美元,虽然最终证明这个数字出入很大,但的确说明了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家都可以从各自的管道得到这样那样的信息进行佐证。而 一条其他记者、其他媒体都无法获取哪怕是一丁点信息的“独家新闻”,可能真的是“独家”的 。这一回,国际一流媒体同样迅速介入,但一无所获,海内外“敢死队与特种兵”全瞎火。有的,只是澄清报道。
路透的报道干净利索,一个拖泥带水的废字都没有。路透显然有自己的“消息人士”,看起来,他们的消息人士,无法给他们提供什么相关的消息。有时候,没有消息,就是消息。《澳洲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是澳大利亚传媒巨头费尔法克斯(Fairfax Media)旗下的财经报纸,与默多克的Australian(《澳大利亚人报》)无关。不知道,费尔法克斯对于匿名信源有什么规矩。匿名信源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华盛顿邮报有两位记者,凭深喉的报料,扳倒了尼克松总统,拿了普利策奖;也有一位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瞒着报社以匿名信源编造故事,也拿了普利策奖,当然,最后还是被报社发现了,华盛顿邮报大义灭亲,把奖还了回去。
在这篇“独家新闻”中的匿名信源,是天使,还是魔鬼,或者,什么也不是,《澳洲金融评论》好象欠一个交代。甚至,《澳洲金融评论》两位署名记者,以及《澳洲金融评论》本身,也可以成为质疑的对象。他们手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神通广大的信源?他们是信源的受害者,还是该信息的始作俑者?当然,也可能,《澳洲金融评论》的信源及其本身均无懈可击,提供不实信息的是双双迅速澄清的当事双方?那样的话,所有的媒体都被当事人正式提供的信息蒙上了眼睛,所有的媒体看起来都那么无能,无法依据自己的信源来识别、认证?有没有《明报》收购洽谈,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有没有以不实信息糊弄公众,不是什么小事。
事实究竟是什么?你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性?
在以“独家新闻”大出风头之后,《澳洲金融评论》也把自己的信用抵押了出去,留下了诸多疑问。一个月之后,这些疑问仍在。
六
利用匿名信源进行报道,并无条件保护信源,是报纸与记者的权力与天职。不过,这并不是免死金牌,并不是可以用来蒙上自己和他人的眼晴,躲猫猫的工具。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的职业贞操,同样十分宝贵,同样需要爱护。
这个谜会一直存在,直到解开。这个谜并不神秘也不耸动,时间,会很容易解开。
七
一个月之间,《澳洲金融评论》所做的球,给许多人提供了许多打门机会的球(也让杰罗姆有机会来踢上一脚,写这篇魏体记事),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个球的局限性与目的性。它似乎就是用来在乌镇互联网峰会那个时间点,打门的。
就“打门”效果而言,这个球做得十分高明。
奇怪的是,《澳洲金融评论》在这个显然有乌龙嫌疑的做球之后,只有一家媒体直指《澳洲金融评论》“误传”。这家媒体是BBC,至于谁误了谁,BBC没有过问。
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就可以做出一个如此喧腾的教科书式的噱头,是不是可能提供一个范式?
八
2016年1月11日下午,明报母公司突然临时停牌,各种猜测四起,《澳州金融评论》的“独家新闻”再次被动浮出水面。
不过,稍后的公告并未给《澳州金融评论》解围。公告显示,明报母公司打算出售一些旗下媒体资产,但不包括明报。香港立场鲜明的苹果日报是这样报道的:“早前曾有报道指阿里巴巴集团有意收购万华媒体母公司世界华文媒体经营的《明报》,但阿里其后否认。对于今次万华媒体股权或被出售,会否与阿里有关,发言人回应指不评论市场传言。但据悉今次交易与阿里无关。”
苹果日报继续写道:“浸大新闻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认为,港传媒业不景气,‘纸媒是辛苦行业’,致股东会借机卖走‘减磅’。”
马云还会继续购买,也许包括明报,也许不包括。而明报,也仍然可能出售,买家可以有马云,也可以没有。报纸杂志资产,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着许多不确定性。明报这样受尊敬的报纸,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大。
当马云与报纸,当《明报》与现在的所有人与未来的所有人之间的任何形式的交易故事出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回忆起《澳州金融评论》讲过的那个小道消息,那个神秘的莫须有线人,以及,《澳州金融评论》讲这个故事的方法,把握讲故事时点的技巧。
2016年1月13日,财新驻香港记者杨砚文以《香港明报母企只卖壳不卖资产?》为题进一步报道了明报母公司的交易计划,文中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明报》并不在此次的出售范围之内;去年12月,市场曾有传闻指阿里巴巴有意洽购《明报》,但随后阿里巴巴公关辟谣。同期,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香港《南华早报》的媒体资产。
《澳州金融评论》讲过的那个小道消息,将作为一个“误传”的背景与语境,存在。并将成为另一种球,偶尔被吊打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资讯,请关注新媒体票友杰罗姆(Jerome Sun)的微博号“杰罗姆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