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的新变化 与 苹果微信的一次擦枪走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美国有不少举世闻名的高科技公司,比如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当然也包括感觉上似乎有些衰老的微软。

苹果在中国有相当大的一批中高端消费群体,口碑也一直非常好。

但其实对于这些公司,资本市场给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当下,谷歌的市盈率是32倍,Facebook的市盈率是55倍,老牌的微软的市盈率都有30倍。而亚马逊的市盈率高达224倍。

但苹果的市盈率只有区区17倍。

这其实是资本市场用金钱给苹果给出的一个定义:这是一家卖东西的高科技公司,但未必就是互联网公司。

乔布斯的所谓软硬合一,是业务逻辑,并不是资本逻辑,后者只看到了硬,并不在乎它的软。

资本市场对一家公司的判断,与其说是目前的盈利能力,不如说是看未来的能力盈利与目前的盈利能力之比。这个比越大,越说明这家公司增长可期,资本在当下进入越划算。

苹果的盈利能力非常强,现金储备也高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地步,但不到20倍的市盈率,说明资本市场认为,这家公司盈利的增长能力,需要打个问号。

制造业其实都有这样的特征,因为制造业每多卖一个设备,和互联网企业每多发展一个用户,它的成本是完全不同的,所能达到的所谓规模效应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同样作为高科技公司,苹果可能不太被资本认定为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一个消费产品的制造销售商,与一个互联网公司,它的核心区别就在于:你到底拥有的是消费者,还是用户?

资本市场的看法,也就是投资的角度而已,作为被投主体,可以很在乎,也可以很不在乎。以苹果现下的盈利能力、市场影响、现金储备,它并不一定需要太当回事。

但要说苹果完全不在乎,可能也未必。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苹果近一次的iOS更新,在“通用”这个模块里,用户这个概念被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

在过去,理论上讲,每一个苹果设备都应该对应着一个用户id,那就是Apple ID。但很多消费者变成苹果用户的路径是:利用这个Apple ID进行应用的下载和购买。

这两个动作,站在苹果角度,就叫应用的“分发和变现”。

苹果之所以对越狱非常恼火的原因就在于,一旦消费者使用越狱的机器,那么,ta就有很大的可能绕过苹果对应用“分发和变现”的控制而不再成为苹果的用户,这是它绝对不能容忍的。

丧失了这一点,苹果就真成一个造东西卖东西的纯制造业公司了。

苹果在用户体系的打造上,是用过蛮多方法的。它不仅仅希望消费者只是买它的设备,还希望消费者使用它的服务——这话的意思远远超越了用一个Apple ID去下载和购买应用。

它在内容上努过力,比如newsfeed这个东西,在地图上也努过力,甚至和谷歌还正式翻过脸,最近有迹象表明,它在面向个人使用的云服务iCloud,努力推进。

它的努力,至少在中国并不是太成功。

中国市场上,在阿里和腾讯的互相抗衡中,应用层面的发展极其迅速,而两家,都有自己的支付手段。

腾讯甚至拿出了小程序这样的东西,一时里被科技舆论视为至少是剿灭独立轻量级应用的另一个应用平台。

一个小细节是,一开始小程序的名字是“应用号”,显然犯了苹果的大忌,被迫改名。

而这样的称谓,也使得苹果本来就有些警惕的神经,再一次紧绷起来。

整套微信,再任由其发展下去,是不是就可以做到绕过苹果对“应用分发和变现”的控制?

微信这次对公号赞赏的调整,仅仅是苹果权衡之后,挑了较弱的一环下手。赞赏虽然对很多公号运营者(主要是自媒体人)的影响很大,但对腾讯本身的影响并不太大。

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腾讯也迅速妥协,撤下了赞赏。

但赞赏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苹果选择这个时刻发难,我始终认为和最新版本iOS对用户体系的强化有关。

苹果也许可以不在乎资本市场从资本逻辑上对它的认定。

但苹果未必能容忍业务逻辑上真的成为了一家只有消费者没有用户的制造企业。

它自己在努力,也尽可能在断绝别的公司将它OTT化。

但在中国的苹果用户体系的难用,或许,真的会让它考虑,将一系列的网络服务,物理上放到中国来。

说到底,它并不是谷歌。

—— 首发 FT中文网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

随意打赏

苹果ios擦枪走火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