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Data赴美考察记二:硅谷文化 创新源于成熟的土壤
来源:数据猿 作者:牟蕾 原文: http://www.datayuan.cn/article/11330.htm
为了更好的对接国际最新技术和应用,上海大数据联盟组织了14家来自国内的优秀大数据企业和媒体赴美考察学习。抵达美国第二天,考察团就迫不急待深入硅谷湾区腹地进行探密。
大数据行业从业者的特点是普遍拥有高学历,尤其是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知并不鲜见。所以,与其他行业的考察团有所区别的是,此次考察行程的安排极有特色,并没有一味追求参观大企业而安排走进Google、特斯拉或是Uber,而是仅仅针对硅谷的大数据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参访,瞄准在不同垂直领域的初创公司,或者最近1-2年崭露头角的独角兽企业进行考察。
考察团内的共识是:“我们并不是来欣赏Google漂亮的办公室,而是要和硅谷的大数据企业做真正的交流”。
基于这样的共识,考察团选择走进硅谷大数据初创企业和新晋独角兽Pivotal Labs(走进Pivotal Labs)。“一天满满当当的行程下来,感悟也满满当当”。虽然对硅谷文化只是浅尝辄止,但随团的团友们在参观结束后都感慨满满。
仅上午时间,考察团就访问了三家初创企业。这些初创公司人数均不超过20人。虽是初创公司,但创始人却都不年青,均为60后连续创业者,其中一家企业的3名合伙人年龄都超过了50岁,最大的已65岁。在国内,投资公司对超过50岁的创业者非常谨慎,但对于硅谷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
这位65岁的硅谷创业者告诉我们:“在硅谷,对于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无论是来自哪个细分领域,哪种规模,哪种特色都会受到投资人的青睐”。
硅谷的投资人对于创业公司是否有潜力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项目的技术方向是不是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二是项目团队在这个方向是不是有所积淀?
除了这两点外,其他条件都不重要。从这个方面来看,硅谷的投资环境已经高度成熟,不一味追求回报率,不讲故事,更看重创业的本质。
一天的考察当中,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硅谷企业的“精而专”。
UILA是一家为企业提供应用性能管理的初创企业。其创始团队从企业创立到至今,一直专注性能诊断工作,虽然其间经历了服务器等物理机的运维到虚拟机和云计算的改变,但核心领域一直没变,不断在运维领域中积累,并时刻让自己走在新技术环境的前沿,这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UILA能够提供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集中化的基础设备、网络和终端用户检测,为IT行业提供先进的整体化高度可视化管理系统,这些产品的质量都来自于在各种介质运维中积累的经验,如同在应用和硬件设施之间进行“X光扫描”,能从根本分析故障起因,大大降低排除故障的时间。
云管理平台服务商Doublecloud 创始人Steve也是一名极客似的人物,他试图在云管理中继承Google的理念,不是用分类树管理,而是用搜索式管理,通过对VMware, IBM, VCE等公司产品的绑定管理,DoubleCloud正在改变传统的基础设施和云端设备的运作管理模式。他认为:“并行化、碎片化、巨量性是未来IT的大环境,只有搜索式的框架才能让用户达成高效的云管理”。
另一家创业公司TOYO则专注于数据流的安全监控,能在100G抓包的情况下不丢任何数据。他们的目标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未来物联网前景中的大数据流量客户。
不求全,只在自己擅长的技术点上深耕细作,专注自己的领域,这种“精而专”造就了硅谷创业企业、产业链合作关系紧密的良好产业环境。而国内创业企业,防备心理远大于合作心理,一味的求大求全、跟风追风,缺乏潜心修炼的耐心,这样的环境能让我们走多远?
不仅仅是创业公司,硅谷的巨头们也同样懂得如何“精而专”的经营自己的企业。在影视巨头Netflix进行访问时,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们,Netflix把很多核心技术都进行了开源分享,因为Netflix非常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而非技术。
同时,开源技术还有其他的好处:一方面,开源技术的使用者会主动为该技术挑错补漏,促进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工程师更看重开源软件带来的荣誉感,分享能够帮助他们在自己的职业上完成更高层次的追求。
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企业能够看破皮囊色相,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但往往大多数企业能想到却不一定能坚持做到。
专注,心无旁骛才能厚积薄发。成熟的土壤才能造就硅谷的创新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