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不务正业的MINI和他们对品牌人文体验的思考
氤氲薄雾,裹挟着轻佻的过路小雨,让皖南一带的山村乡野,开始跟酷热的盛夏道别。
车队以大约五、六十迈的速度行进,道路两旁依山就势的徽州民居,总会在转过一个急弯后和你不期而遇:小青瓦、马头墙、高脊飞檐、曲径回廊;徽派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厚重但不疏亲近,严谨中透出轻灵,与周遭景物融为一致,传递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美学主张。
前几年认识位设计师,每到一处,就要去看当地民居,足足攒了几十G的素材。我没他那么大的热情,倒是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建筑往往因“思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微妙关系而得生命。 这似乎超出了普通的设计语境,而延伸到了对品牌营销的启发上:好的建筑,必然是要宜居,必然是要有好的功能体验,却又必然不会止于功能,而常归依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情趣。缺乏人文体验的建筑会让人索然无味,而一个品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MINI算是个蛮有趣的品牌吧。有趣在哪?如果从「就功能而功能,就产品而产品」的视角观察,它也表现得太“不务正业”了些。这种告别传统意义上以产品、功能和“车”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从早几年就开始显露端倪:拍电影、自出书、玩跨界、刷知乎……还有哪些是一个车企不太可能去尝试的?问问MINI,他们倒是很有可能会感兴趣。
脑海里突然想起了菲利普·科特勒讲过的「Marketing Offerings」(营销交付物)这个概念。我们感兴趣的是:MINI这个品牌究竟想要为消费者创造什么价值?交付些什么东西呢?
写在知乎上的全新Tagline——「CREATIVE SOLUTIONS FOR A BRIGHTER URBAN LIFE」颇有些耐人寻味。
尚不及琢磨这个表达要如何翻译更好,随着山势转急,小隐于野的特色民居已全然不见了踪迹,车队开始进入“攻弯”。
从空中传回的照片看,这里的山路和电影《头文字D》里的“秋名山5连发弯道”竟会如此神似,也是令人暗暗称奇。
像这样的路况加上绵绵细雨,当然会更有助于去体验MINI全系车型的精确操控性和稳定性,但由于道路的直线距离过短,每次猛踩油门,涡轮增压刚一介入“咆哮”,就又必须马上减速入弯……
看来要找到一条接近于完美的试驾线路的确并非易事……
停车小憩,现在让我们来继续刚才那个没聊完的问题:
Creative Solutions For A Brighter Urban Life
这是什么呢?有小伙伴说,这不就是品牌的全新“定位”吗?
我不这样看,从SDi的视角看,这应该是对该品牌“价值发现”(为什么人做什么)的一种“直译”,而非定位。
这会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还是蛮大的:过去我们谈品牌定位,眼光总是瞄着别人:A品牌说什么做什么?B品牌做什么说什么?所以,你看,我们就应该这么说,我们就应该这样做。搞来搞去,最后一些给自己成功“定位”的品牌,终于发现自己完美地错过了这个时代。恰是因为,他们的目光总会落在“竞争对手”上,很少抬眼看趋势,也极少低头看用户。 一个品牌少了对“人”的关注,无论怎么定位,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成功。
由此来看,MINI这条Tagline对印证品牌“价值发现”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在这个源点上,营销人不防思考——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价值表达的语言,究竟是在谈“生意”还是在谈“生活”?是在谈“产品”还是在谈“价值”?
从不同的“因”出发,一个品牌可以得到怎样的“果”似乎早已注定。而品牌营销的追求,说到底,也一定不止于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还是要透过产品这一“媒介”,让他们得以预见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具体到MINI来说,我想“一起为更好的都市生活寻找创意解决方案”,也正是从品牌与人的关系,从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存在的意义这个视角,去对品牌价值进行的表达。
继续出发,好一阵峰回路转,远近疏离的村落又重归我们的视野。是淡雾还是炊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多变的天气,竟然让村民们自给自足的作息图景也显得愈加逼真起来。
皖南烟雨中的山野乡村,或许只是世俗眼光中毫不起眼的“小小世界”,这里的手艺人,也不曾发表过一些“改变世界”的豪言,但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却依然真诚、谦卑、又足够可爱。
这里并没有什么“大人物”,但也没什么是可以忽略的“小事情”;用心,而不是用“分别心”去待人接物;抬头看天,低头看路;每一天,世界都再次焕然一新!这恰恰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某种重要的Reference,这些意识层面的流动带来了“人文给养”,为Urban Life输送着灵感与创意的源泉。
是这些与车一起,构建了MINI语境下的「Creative Solutions」,“s”作为复数精确表达了品牌想要传递的这个讯息。说创意也好,说创造性也罢,能够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汲得感悟,不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更为完整的「Marketing offerings」组合吗?
除了对品牌“价值发现”的笃定,在表达层,MINI还是一个热衷于“讲故事”的品牌。就像他们最近完成的这部电影,故事的主题是关于「不违内心」。
对于一个想讲好故事的品牌来说,首先明确“我相信什么”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没有“我”,故事就容易失去张力。
MINI所相信的是什么?「创造力」肯定是其中的核心关键词。“Creative”这个词可能容易让人想到“创意”,但MINI谈论的Creative或许更接近于底层: 当我们说一个人极具“创意”,很有“创造力”,或许是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就可以与“大多数”想得不同,看到不同。
就像故事里的几位主角,为了一个简单动机,出发20年仍然“在路上”的雕刻时光;面对纸书落寞,还在胼手胝足经营的先锋书店。这些品牌的创建者,或常被归于商业世界中的“异类”,却非常可能和MINI一样,在尝试“想点儿不同”,在探索创造力,探索品牌人文体验的路途中碰撞出共鸣。
故事里有些小细节:在版纳种咖啡的“张老大”,面对周围人种芭蕉也发财的状况,每被质疑,回应只会是抬起头,向远方悠悠地吐出一句:“咖啡,我的梦。”又像那位到深山收购食材的网店主,因要求过高被怀疑身份,还得操着不流利的四川话跟人解释——“找出最有品质的东西给我的客户,是我这个人做事情的一个原则。”那种因人物不处于同一“语境”所营造出的反差“喜感”,经过稍许回味,也总会带来触动。
足够执拗、足够坚持、足够有勇气质疑主流对于“成功”的界定;我并不认为这部纪录电影会在商业电影的洪流中掀起太大波澜,却极有可能在一个小众的圈层中植入较深的印记。它讲述的是一种在新文化土壤中,新场景洞察中,为那些“打算相信点什么”,却又面临着真切内心挣扎的人而准备的亚文化语言。
我想在这个作品中,观众还是很有机会撞见“自己”的。
“好品牌贩卖生活方式。”这是行业内正流行着的一个观点。但在我看来,这些“生活方式品牌”之所以会受到追捧,真实原因是他们创造了更卓越的文化、观念和情感体验,甚至可能让产品的功能价值,变成了“价值交付组合”中的相对次要元素。但如果我们把“价值交付”总结为“贩卖”,不仅不准确,对营销实践也会产生误导吧。
认为品牌的所想所出,都必然是为了销售的思维定式,容易让营销人对许多观点失去反思能力,比如“精准”;而我们强调“品牌人文体验”,认同品牌去创造更深入的情感价值,并不必然基于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消费者,却必然基于你的每个消费者,都一定是一个有态度、有信念、有情怀的完整个人。
————————
SDi——Art of inception
本文来自宇见(ID:yujianyingxiao),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