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心,微众银行为什么选择做普惠金融?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微众银行这家依托于微信和QQ两款“国民社交平台”海量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以“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之势一统互联网金融江湖,把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不能自理。
于是乎,“巨无霸”、“挑大梁者”、“搅局者”、“颠覆者”等荷尔蒙十足的“溢美之词”纷至沓来,作用于这家刚刚破茧而出的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让微众银行切切实实感受了一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之下,被过度关注和解读。
可实际上你会发现,微众银行选择的,只是一条补充之路,一条朴实的普惠金融之路,一条让传统银行因投资回报率低而避而远之、让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因缺乏“油水”而“挂羊头卖狗肉”、被一些金融专家称之为“伪命题”的普惠金融之路。
拨开纷纷扰扰的舆论关注,喧嚣之后回归本源想想,微众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为什么要选择做普惠金融?其做普惠金融的逻辑、心态和策略是什么?前景如何?
时髦的标签?微众银行认真扎进了普惠金融
从P2P到网络信贷,从普惠金融到FinTech,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不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名词。其中的普惠金融,更是被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当做自家平台的“名片”,哪怕它们中的很多所做的事与“普惠”没半毛钱关系。
集体盲动贴标签的行为表明,很多企业可能仅仅是冲着政府的期许或赶时髦去的,并未深入理解普惠金融,或做好为之长期耕耘的准备。而微众银行选择进入这个市场,笔者认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看银行业自身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作为一家后来者,微众银行想要有所收获,必须找准自己的市场切入点,而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线。互联网银行,在国内尚是完全新生的形态,它的出现是对原有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补充,对推动国家金融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助益,对于微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再来看市场现状,金融行业的“二八定律”--80%的业务和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而80%的长尾客户往往无法得到符合其实际需求痛点的金融服务,这种市场现状亟需被打破,也相应地成为一个市场空缺。微众银行看到的,正是这80%长尾客户不断上升的金融需求亟需被满足。解决好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门槛高、不便捷等问题,不但利己,也利国利民,堪称多赢。
最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大股东腾讯的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给微众银行安上了立足金融科技,探索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规则及技术,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去服务长尾客群的“翅膀”。互联网科技和大数据整合分析能力,这是普惠金融能否真正做到“又普又惠”的关键基础设施,它决定了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否在坚持“又普又惠”的情况下,还能生存下去并实现自我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微众银行一头扎进了普惠金融,开始探索全新的互联网银行模式。
“小荷才露尖尖角”,微众银行安静地耕耘核心竞争力
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布局,一直是审慎而低调的,包括取得的阶段性成绩,都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5年5月15日,作为首款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正式上线手机QQ,并于9月14日登陆微信端。在两大“国民社交平台”的驱动下,“微粒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稳步推进的态势。据微众银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6年5月15日一周年之际,微粒贷主动授信超过3000万人,贷款笔数500多万笔,平均每笔借款金额8000元左右,提款人群覆盖全国31个省市,549座城市。
阶段性运营数据表明,微众银行的普惠金融已初见成效,但即便如此,微众银行并没有因普惠金融需要规模支撑而刻意去追求规模。时至今日,如果你和你身边的朋友们掏出手机对照一下,不难发现真正在微信和QQ上获得微粒贷授信邀请的用户比例还比较低。同时,打开微众银行APP,你也会发现其产品相对较少,并没有像其它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那样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然而这正是微众银行的逻辑:重点抓住少数几个拳头产品,满足长尾客户的核心需求,解决其主要痛点。在微众银行看来,作为刚刚起步的互联网银行,这就是普惠金融业务定位的现实和正确选择。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一言不合就飚数据”的时代,微众银行并不刻意去与谁谁谁“比拳头、秀肌肉”,而是选择在普惠金融之路上安静地耕耘。
微众银行到底在耕耘啥呢?从其最初战略定位可见一斑。从官网资料和一贯的宣传信息来看,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的经营理念,以“科技、普惠、连接”为发展口号。没错,如你所见,“科技”排头,微众银行把更多精力和心血花在了“数据科技”上。
笔者一直认为,普惠金融一方面要“普”,另一方面又要“惠”,就以往的市场情况想象,某种程度上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就像又便宜又好的服务根本不存在一样。因此,看一家企业是不是在做普惠金融,要看它有没有能力并付诸行动去打破这个“二八定律”,让80%的客群也享受到实惠、便捷的金融服务。而这个能力,也正是普惠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微众银行都在借助腾讯独特的社交网络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探索解决互联网银行风控难题。通过引入国外新型风险识别和算法技术,微众银行陆续建立了客户分群授信、社交评分、信用评分、商户授信管理、欺诈侦测等系列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业务,通过反复验证来改善风控模型。这使得分级授信、分级收费成为可能,让信用良好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优质金融服务。
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依托科技创新是实现普惠最主要的手段和杠杆。2015年,微众银行搭建起完全自主可控的银行科技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去IOE”的银行,这让微众银行在支持处理亿级海量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同时,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成本结构,大幅度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实现了让利于民的初衷。同时其系统架构的灵活性和高伸缩特性,确保微众银行在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时能够兼顾信息安全性、业务持续性和银行IT风险的可控性。
这些看上去枯燥乏味,远不如数据来得光鲜靓丽的东西,从长远看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微众银行一直安静地耕耘的核心武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忽视了这一点,丧失了核心驱动力,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假以时日,互联网银行创新会走的更高更远
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来说如此,对互联网银行来说更是如此。这个开始,在笔者看来,既是充满挑战的开始,也是饱含机遇的开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层连续第三年提及互联网金融,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对互联网金融已由“促进发展”变为“规范发展”;随后,2016更是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年”。监管收严后,行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进一步加速。
同为互联网金融大范畴,互联网银行作为持牌机构,虽然受到的监管更为严格,但其政策“红利”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多的C端金融用户会主动或被动转向持牌的互联网银行,而拥有资产能力的B端银行/企业也会更加依赖互联网银行。如此一来,像微众银行这样打好基础设施、炼就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银行,要想规模化提速、进入发展快车道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更多的创新产品、业务模式料定也会随之涌现。
总之,不止是微众银行,中国的互联网银行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假以时日,那些真正专注普惠金融、深耕金融科技的互联网银行,将会走得更高更远,且让我们静下心来、拭目以待。
朱飞,科技、金融两栖作者,努力追求知行合一的传媒人。更新无常态,进一步交流请加微信xjr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