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互联网金融,融360能解决更好吗?
文/路北(微信公众号lubei2014运营者)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已不只是好莱坞大片里的炫酷场景。日益普遍的人脸识别,也在进入标准一向严苛的金融行业,中信、腾讯、阿里等纷纷加码金融行业的人脸识别,以高效、便捷为使命的互联网金融更是卯足了劲。
简单盘算,就会有个直观的感受。上个月,平安银行宣布全面推广人脸识别,信用卡中心已经完成PC、PAD和手机应用模式构建。BAT方面,高调的马云直接当起了人脸识别的形象大使,2015年3月,他当着德国总理的面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在淘宝上买了一套邮票。百度常以技术流姿态出现的百度,同样是2015年3月,宣布在图像识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人脸识别上的技术高于谷歌,同时,早在2014年,其就发布了“人脸支付”技术。就连克强总理所见证的微众银行第一笔贷款,背后都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影子。
人脸识别展现出了便捷、高效、降低成本等诸多好处,可以说,人脸识别会是大势所趋,BAT三巨头和银行业大佬不约而同的青睐有加,更是人脸识别最强有力的背书。 当然,人脸识别领域仍然是一片开发潜力很大的处女地,在互联网“赢者通吃”的生存铁律面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这方面的应用和创新也是目不暇接,在这些公司中,融360较好地将自身业务和人脸识别结合起来了,让人耳目一新。
“轻松借钱,安心过年”——融360眼中的人脸识别
作为一家曾获得过红杉中国基金、淡马锡的领投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融360十分引人注目,银监会曾专题调研,并邀请其在国内上市。如果说阿里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进行支付、平安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进行取款,那么融360则可通过人脸识别开展网贷。融360的业务十分广泛,有房贷、信用卡、理财、个人/企业贷款等,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强化大数据风控能力,融360和商汤科技深化合作,共同建立了“天机”大数据风控系统,并推出人脸识别云服务2.0版本。
“天机”大数据风控系统的使用并不困难。以融360的个人贷款业务为例,普通用户通过“刷脸”证明“我是我”之后,系统就可以根据身份认证、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三个大维度来决定是否应放款,以目前的业务处理效果来看, 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申请,将在短短10分钟内在线完成所有审批环节。 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就算手头比较紧张,也只需要拿手机刷个脸,提交申请,买手机买首饰回家娶媳妇完全不是问题。免除了一些繁琐的证明和审批流程后,融360的用户能享受到的不只是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还有因个人信用快速提现所带来的成就和尊严,而这,就是普惠金融孜孜汲汲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对于融360本身和对于借助其开展业务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各类机构,都能因为这个系统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融360可以凭这个新颖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集聚更高人气;没有能力单独购买人脸识别技术的放贷机构在接入融360“天机”系统后,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线上获客、审批、放款,极大提高贷款的效率和反欺诈的有效性。
人脸识别,技术为王!
那么,融360的“天机”系统和人脸识别云服务2.0在技术上到底靠不靠谱呢?这还要从商汤说起。人脸识别领域所有的学术大牛都来自MIT,商汤的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也不例外,这家典型的技术类公司对人脸识别可谓是孜孜汲汲。2014年6月,他们的科研团队发布一项新学术成果——人脸识别技术DeepID,将人脸识别精准度提升至99.15%,不仅可以排除整容脸、冰山脸的干扰,还领先Facebook人脸识别算法DeepFace(97.35%),也超过了人眼(97.53%),也就是说, 商汤的系统要比我们的眼睛还靠谱 。
法律将为隐私安全保驾护航
当然,高度依赖技术的人脸识别,它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自然解决。技术之后,数据的积累才能让人脸识别更具商业适用性。
考虑到个人的隐私安全,在技术很发达的美国,人脸识别也很少在金融领域得到,毫不例外,融360也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大型的信息数据库,那么人脸识别在金融上的广泛应用就要大打折扣。在目前,任何单个金融机构目前都没有能力建立涵盖所有民众的人脸信息库。我们在浏览自己的QQ空间时,系统会时不时会问相册中的人“他是谁”,如果你填上了名字,那么就为腾讯的数据库贡献了一份力量。而没有社交功能的融360和商汤,又该如何获取人脸识别的原始“大数据”呢?
最近,商汤和小米MIUI7合作开发了“宝宝相册”,和爸爸妈妈一起,“宝宝相册”也见证了宝宝的成长,基于此,商汤可以用一种更主动、更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用户画像。
科技的进步一向都是在效率和安全之中找到平衡点。归根结底,人脸识别和隐私安全并不矛盾,一方面,传统的标识号码、磁卡、IC卡等信息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图像分析中最成功的应用,被认为是信息社会中认证身份最好的方法之一,其他人几乎不可能冒用自己的“脸”去进行金融诈骗;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人脸信息的保护工作推进到了立法程序, 随着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泄露“人脸信息”的违法成本将十分高昂,人们的隐私权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保护。 可以预见,受到更多认可的人脸识别技术,将带来一场充满想象力的金融和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