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C停车模式崛起,成为下一个革命者? | ASK VC
衣食住行本就是市场刚需。在中国本土商业中,共享出行几乎成为了最大的痛点。先有滴滴为代表的出行O2O,后有共享单车。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滴滴,估值已高达500亿美金。相较于老牌互联网公司,百度的619亿美金,短短5年内,它的增长态势之猛,恐怕短期内无人能及。有趣的是,互联网似乎在成不断成就着出行领域的神话。2016年所谓的资本寒冬,摩拜和ofo融资轮次已达D轮。
这二者似乎吸引走了很多目光,而本就属于出行的停车领域也继续创造着下一个独角兽。中国社会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亿辆,而有限的停车场导致停车难成为了车主面临的最大难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的城市,几乎全部面临人口众多,地面资源紧张的问题。
相较于,出行领域的老前辈“滴滴”,停车创业公司发展过程充满了荆棘。
从2011年起,便开始有创业者探索用互联网技术来解决停车难题,但历经六年,依然没有诞生一个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据腾讯创业不完全统计,2011年起,中国互联网停车行业已经累计融资超过20亿。市面上停车创业公司有以下三类:一是,做出入口道闸的ETCP、停简单等;二是,做智能地锁的丁丁停车、Pshare等,此外,还有做代泊车的e代泊、悠泊、美泊等。
细细分析,他们或以硬件方式切入,或以开发停车场为主,他们共同的痛点是,前期投入成本过高,短时间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PnPark柳安告诉ASK VC记者他的观点,停车行业的年停车消费市场规模约为5000亿元,完全有可能诞生多家独角兽公司。实则,这个规模会更大,因为共享汽车正在渗入市场。融资15.5亿的ETCP还在不停的跑马圈地中。ETCP创始人谭龙在2016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行业内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公司能够达到ETCP十分之一的规模。”这其中,包括了业务规模和融资额度。而即便是ETCP这样的“行业大哥”,目前也在深耕B端。停车市场供小于求,目前处于卖方市场,掌握大量线下停车场资源成为关键,也就是说谁能掌握B端谁就能掌握C端。
互联网停车领域,一场商业模式+技术+运营的较量
亿欧网在一篇文章分析道,从大环境来看,目前停车行业尚无成熟的模式与标准。不同地域、不同商圈,乃至具体到每个停车场,从权属关系到利益分配机制都很复杂,而且极其分散。这也就意味着要是拓展业务,必须挨个与停车场去协商,根本没有快速复制模式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发展的速度自然非常缓慢——非标准的行业就是这么“凄惨”。相同的是,通过智能硬件切入停车,也面临车位资源零散,运营成本比较高的难题,导致公司找不到好的盈利方式。
显然,前两种商业模式需要更多资本力量才能得以生存。而自造血的商业模式会出现吗?
2012年,北京多个城区推出政策,老旧小区周边的停车位优先满足小区居民,并执行相对优惠的收费政策。2016年,国家层面鼓励小区敞开停车场大门,容纳外来车辆。2017年,PnPark车位分享、有车位等以C2C为主停车创业公司不断开疆拓土。
以PnPark车位分享为例,2017年2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营,至今为止,PnPark车位分享拿下了101家包括小区在内的停车场,登记车位数超过了1600个。柳安告诉记者,未来其业务将包括车位金融、VIP代泊(银联积分付)、车位租赁以及增值服务,车后市场。目前,车位分享的运营模式是长租(日租、周租、月租),盈利模式包括停车费分成、代泊费、汽车后第三方增值服务费,用户是使用银联卡的车主。“我们已经拥有车联网技术,之前也尝试从硬件切入,在安徽某地试运营后,果断放弃了这种商业模式。”
据悉,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停车、交通管理的融合,用信息技术将停车诱导、泊位管理、电子化收费和车位预定等功能融为一体。因此,专家建议,北京等大城市还应鼓励高科技企业研发停车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停车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停车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简言之,智慧停车是大势所趋。要达成这个“上层建筑”,需要大数据支撑。各大停车创业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停车场为战略根据地的山头模式,把自身掌握的停车场数据作为抵御对手的第一道防线。如何获取更多数据资源,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运营能力。
C2C停车模式会成为下一个革命者吗?我们不能妄下断言,因为制造一个神话,需要的不只是资本注入,而是公司的技术+商业模式+运营能力。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