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Rack为矛,InCloudRack作盾,浪潮攻守兼备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既然有了整机柜交付领域的新贵SmartRack,为什么还要推风格相似的InCloudRack?难道这是要学习金庸笔下的“老玩童”的绝技左右互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整体战斗力?虽然都是采用整机柜交付的方式,但是SmartRack和InCloudRack自身的定位,以及面向的客户群截然不同。先行一步的SmartRack已经得到了大型互联网客户的喝彩,而InCloudRack正努力塑造企业级云一体机的主流形象。

幸好不用等得太久,今年5月, 浪潮第二代融合架构InCloudRack将在中国市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其实,说InCloudRack神秘并不太确切,因为在2015年秋季美国IDF上,InCloudRack初试身手,便吸引了微软、Facebook、Twitter等众多国际厂商关注的目光。在深圳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IDF大会上,重装亮相的InCloudRack为一个月后的正式发布打起了前战。

矛利,盾坚

“在云计算时代,一切皆软件,一切皆API。”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张侠在近日举行的一次数据中心大会上这样表述。云计算改变的不仅仅是底层技术架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应用和交付的模式。OCP(Open Compute Project)、“天蝎计划”力推的整机柜交付不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吗?2014年,浪潮正式发布了“融合架构”的理念,硬件重构与软件定义成了两大核心。如今这一提法已经成了业内公认的融合架构的“黄金法则”。硬件重构与软件定义的宗旨是,通过硬件层面的解耦和再集中,辅以软件层面的虚拟化、统一管理和业务感知,最终形成可根据客户业务负载自动均衡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

赛迪顾问分析师鹿文亮告诉记者,在国内的整机柜交付市场,浪潮是佼佼者。而SmartRack与InCloudRack则是浪潮在整机柜交付方面的“矛“与”盾”,让浪潮在这一市场上攻防兼备。

SmartRack是“矛“,其锋利展现在,它是整机柜产品的先行者,面向的是先锋型的互联网客户和云服务商,其架构和应用模式对于整个IT行业来说都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互联网客户和云服务商已经习惯了特立独行,它们需要大批量、高度标准化配置的硬件,自己开发软件或者利用开源软件基于标准化的硬件构建集群。你看Google、Facebook,哪一个不是“任性”地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向ODM厂商定制硬件?浪潮凭借SmartRack这把“矛“,在互联网和云服务商市场闯出了一条路。

InCloudRack虽然也采用整机柜交付的模式,遵循硬件重构、软件定义的法则,同样以云为目标,不过,它并不任性,反而表现出”老成持重”的一面。因为,它面向的是处于云化过程中的企业级客户。

这时,还要再谈一谈云计算带来的改变。因为云计算的出现,服务器、存储这些硬件设备可以作为一种IT的资源或能力进行交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不再自己采购硬件设备,而是更多地采用IaaS、SaaS等云应用模式。

那些“高大上”的企业级客户在云计算面前该如何随需应变呢?虽然对云计算表露出好感,但企业级用户通常会被贴上“保守”的标签。在这里“保守”并不是贬义,而是充分说明了企业级客户的特质:一切以业务连续性为重,一切以稳定、可靠为先。另外,企业级客户不像互联网客户那样冲劲十足,因为企业级客户通常没有那么多专业的IT技术人员,不可能像互联网客户那样自主开发、编写代码、敢于试错。

在云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级客户是任何一个IT供应商不能轻言放弃的客户群体。那就要仔细研究一下企业级客户的“体质”和“心理”了。企业级客户自身的技术能力不是很强,需要成熟稳定的供应商为其提供成熟稳定的全面解决方案,而且在出问题时,还能帮它及时排除故障并提供运维服务;云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适合运行在虚拟机上的应用可以率先云化,但仍有部分特殊业务需要运行在传统IT架构上;互联网客户的IT规模虽大,但是应用单一,对于可靠性和可用性也不像企业级客户那么”斤斤计较“,企业级客户通常会大量采用五花八门的商业软件,从而增加了IT支持的复杂度。

之所以称面向企业级客户市场的InCloudRack是浪潮在整机柜交付方面的”盾”,主要是因为它具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实力、兼容性与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级客户多种多样的IT需求。

固守企业级市场的InCloudRack,与SmartRack在互联网和云服务市场冲锋陷阵,正好形成互补,对市场进行全覆盖。

“妥协”背后的不妥协

  一些企业级用户可能不太清楚到底需要配备多少个计算节点、存储节点,或者两者之间如何搭配才是最优化的。InCloudRack配有8路大型节点、2路节点、存储节点、微服务器节点、GPU加速节点等,可以搭建大数据处理、关键系统平台、私有云等多种方案,适合大型企业、政府等行业用户。InCloudRack的最大特色是硬件融合,多平台合一。一句话,InCloudRack以万变应万变。

既要支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商业软件,又要支持云计算等新应用,InCloudRack是一种折中或妥协的结果?丁煜回应:”从某种程度说,这也算是一种妥协。不同的市场需要,要以不同的方案来应对,这就需要权衡。拥抱最先进的技术,放弃对传统架构和应用的支持,让用户被迫重生,还是给用户提供从容地从现有系统过渡到云的机会?企业级客户不会像没有历史包袱的互联网企业那样跳跃性地前进,而是必须走稳健的、逐步发展的道路。InCloudRack为企业级客户铺就了稳健云化的道路。“

现在,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从表面看,似乎是服务器产品市场在分化,但究其原因,其实是用户的应用在分化。用户对计算的能力和特点的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IT供应商具备随需应变的能力。”我们并不针对某个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方案,而是为某一特定的应用类型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丁煜表示,”以前,只要做好几个通用的机型即可,现在则要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提供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定制化对于我们的开发、运营都会带来挑战。不过,这是用户应用进化的结果,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丁煜还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InCloudRack在美国展出时,有客户提出疑问,InCloudRack机柜为什么没有采用特殊尺寸,以达到充分利用机柜空间的目的,而是沿用了标准的机柜?这是因为InCloudRack还要兼容传统的刀片服务器。”SmartRack没有4路的节点,而InCloudRack却支持4路甚至8路的节点。这是为什么?”丁煜自问自答,“因为企业用户的需求多种多样,InCloudRack要方便用户进行灵活扩展和匹配应用。”

InCloudRack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方案,而且全面展现了浪潮服务企业级客户的能力:InCloudRack可以感知用户的需求,实现自动配置,并可根据节点的具体情况,将虚拟机分配到合适的物理资源上,这就不需要用户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InCloudRack可以将软硬件的监控结合起来,提前预见风险,比如风扇模块故障导致设备局部温度升高,系统会自动将业务迁移到正常运行的平台上,避免业务中断。“我们把精益求精的硬件开发和制造能力,与云海OS等软件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级用户上云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和专家级的服务。这正是InCloudRack的优势所在。”丁煜表示。

“软件定义”在这埋伏着呢

浪潮推出云操作系统“云海OS”时,左有VMware、微软等国际厂商,右有华为等国内厂商,云海OS当时并不显山露水。可贵的是,云海OS并不是昙花一现,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个噱头,而是真正发挥了作为操作系统的“定海神针”的作用,成为串联起浪潮云基础架构的核心脉络。

“InCloudRack不是一套单纯的硬件产品,它与浪潮云海OS配合,构成了一整套云解决方案。”丁煜强调说,“我们销售的InCloudRack必定会捆绑着云海OS。这也是企业级用户所乐见的,可以方便部署、配置和使用。“

软件定义和硬件重构两者缺一不可。单纯依靠软件定义,而没有硬件重构,软件定义的效率不高;只有硬件重构,少了软件定义,基础架构的复杂性会大幅增加,甚至导致失控,业务的灵活性也会受到限制。

从软件定义的角度看,InCloudRack实现了资源与硬件的一体化管理,打造了动态的基础架构。InCloudRack与云海OS相处融洽:InCloudRack提供硬件层面的管理,并提供对上层软件的标准API界面;云海OSV 4.0符合OpenStack规范,可与InCloudRack硬件管理进行融合,使得基础机构的规模可与业务应用实现负载均衡,业务负载变小时,会自动集中到某些物理设备上,其他硬设备自动进入休眠状态,从而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InCloudRack在架构上实现了创新,实践着“Rack as Computer”的理念: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实现网络资源的解耦和集中;打破I/O魔咒,节点间的通信延迟降低77%,从10微秒以上缩短到2.3微秒;硬件管理与资源管理技术融合,数据中心可以根据负载的变化自动调整运行设备的数量。如果说InCloudRack在硬件架构上的创新效果得到了充分施展,那么云海OS和相关软件也有一半的功劳。

InCloudRack在软件定义网络上的革新是闪光点。除了硬件上的创新UNE(Unified Network Engine)网络引擎以外,一些软件定义网络的基本功能是由云海OS实现的。

浪潮服务器网络架构师石江涛介绍说,从InCloudRack的网络架构上看,节点内取消了网卡界面,每四个节点共享一个UNE芯片。UNE芯片集成了PCI-e、以太网以及相应的交换模块。多个UNE构成分布式网络,统一负责内外通信。每个UNE芯片有8个25G或者4个50G内部通信界面,执行PCI-e协议,以及8个40G或者4个100G对外以太网界面。

“InCloudRack改传统的树形网络结构为分布式网络,每个UNE芯片都可以对外通信,而且内部通信和外部通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不会出现网络瓶颈问题。”石江涛进一步解释说,“InCloudRack网络结构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重新分配,可以让通信量大的节点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由于采用了分布式网络,网络规模可以随需扩展,这也是传统树形网络难以企及的。”

服务器、存储的虚拟化已经司空见惯。网络功能的虚拟化,以及软件定义网络现在到了瓜熟地落的最好时机。超融合解决方案也因为软件定义网络的引入而变得更加丰满。InCloudRack,融合系统的新标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