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流量货币化之路为何步履维艰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先问你两个问题:时至今日,你可以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吗?你可以忍受没有网络的环境吗?

手机上网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生活必需,而数据流量更是成了网民们眼中的“香饽饽”。4月14日,李克强总理敦促运营商“升网速、降网费”的新闻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总理说:“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 连总理都开始关注网速网费问题,不得不说,数据流量几乎可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4月28日,中国电信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2015年一季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毕。令人惋惜的是,三家企业罕见地出现了净利润同时下滑的局面。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习惯发生变化,运营商业绩下滑的局面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传统业务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如何才能激发流量需求,增加流量价值?”成了运营商面前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既然成为生活必需品,那么最好能让流量“流通”起来产生交易。于是,“流量货币化”的概念呼之欲出。但尽管从2014年开始,运营商都在布局自己的“流量货币化”方案,但至今我们似乎都没有看到什么像样的产品,这条“看上去很美”的路似乎并不好走。

我们不妨从概念开始拆解,分析一下为什么运营商的“流量货币化”道路如此艰辛。

一、什么是流量货币化?

要弄清流量货币化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货币”。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货币的定义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简单地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所谓“流量货币化”是指,将数据流量作为等价物载体进入交易市场,在特定场景下发行、流通和回收。也就是说,可以将“流量”当“钱”花。

说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所谓“流量货币化”就是让流量进入交易市场,方便人们交易、流通。

二、流量货币化的几种产品形态

随着流量用户的激增以及流量需求的爆发,“流量交易”的需求已经显露无疑。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部分虚拟运营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态试水。

2014年11月21日,中国电信正式发布“流量宝3.0”,主打流量券、流量红包两大核心功能。流量宝3.0具有流量可赚取、可转赠、可兑换、跨三网、不清零等特点。通过和其他两大基础运营商合作,流量宝赚取的免费流量能够通兑三网,还可以兑换部分海外流量卡;而且使用不完的流量可以储存,永不过期。

11月25日,中国联通紧随其后推出“流量银行”。按照联通官方的说法,“流量银行”是一个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流量银行”还打破传统的运营商界限,所有运营商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无障碍的跨平台运营。

相比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激进的流量货币化进程,中国移动则显得有些不紧不慢。在2014年10月推出了“流量800”的统付功能后便再无新动作。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整个2014年,4G建设与发展成了中国移动的主旋律,没有精力去琢磨流量货币化的事儿。

反倒是一些虚拟运营商没有包袱,动作更快一些。阿里推出了流量钱包产品,京东公布了流量银行计划,还有更早巴士在线推出主打流量收益的“10020流量银行”等,其实都是流量货币化的不同产品形态。从虚拟运营商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似乎也不难理解,早日推出流量货币化产品就可以吸引更多用户。

总结一下,几种产品形态的流量货币化产品其实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可共享、可交易、可存取、可继承、可通兑。

三、流量货币化的难题

按理说,流量货币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能解决用户感知差的老大难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用户需求,提升经营业绩,何乐而不为?

作为“货币”,流量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 必须是一般等价物。而这在当前的运营商业务范围内,的确并不容易。

从空间上来说,运营商实行“分省而治”“按区经营”,想要统一一个省的流量资费都不容易,更何况要统一全国各地的流量资费。

从时间上来说,运营商的资费套餐常根据时令调整,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入网或者缴费享受到的优惠并不一定,难以保证流量价值统一。

从运营商来看,三家运营商由于所处不同的市场地位,在流量经营上的策略也有较大差异,直接表现就是三家运营商的流量定价策略不同。

另外,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方面采取原有话音和短信业务策略,本来就显得经验不足,再加上国资委管控营销费用、营改增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更是让其应接不暇。还谈“流量货币化”?省省吧。

四、运营商推进流量货币化的建议

尽管推进“流量货币化”显得困难重重,但并不是完全无解。窃以为,流量货币化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三大运营商首先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方可共谋未来。

1.控制方向。目前看,流量货币化有两个方向可以发力:一是针对个人用户实施流量转存、赠送、交易、兑换;二是针对企业用户实施流量统付、后向流量等业务。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在统一步调后再行动,万不可单独行动,以免拉低流量价值,要知道这个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

2.控制节奏。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经拿到了“心仪”的4G牌照,传统业务的下滑也早已大势所趋,流量经营是运营商保持经营业绩的重要抓手。如何在竞争的同时保持流量价值非常重要。在推进“流量货币化”的过程中,三大运营商是全国统推还是地方试点就要认真考量。我的建议是在局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视推广效果再看是否要全国推广,而不要简单实行“一刀切”。

3.控制强度。流量符合一般等价物以及流通属性,而且使用人群范围极广。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想象,数据流量可以像腾讯曾经推出的“Q币”一样,成为某种“虚拟货币”。但问题同时也来了,这会不会触及金融业的底线?是否成为另一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当这个强度超出了管理方的忍耐极限时,迎来的很可能是“当头棒击”,都懂的。

事实上,“流量货币化”还可以有更多的出路,比如故事书专栏作者笨手蛇撰文曾指出,可以发挥资本杠杆作用,运营商将流量作为资本注资移动互联网企业,以期获得高额收益。

不管如何,“流量货币化”的革命尚未成功,运营商的同志们仍需努力!不过我坚信,有利于用户的终将被接受、被选择。“流量货币化”绝不是梦,更是现实!

文:顾嘉    故事书创始人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