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互联网思考笔记一:大而分散的农村市场门槛高
文/沙水
自从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农业”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各类专注于农业互联网的公司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样也吸引了阿里、京东、苏宁这样的巨头公司布局入场。
说起农村市场,首先会想到6亿农民,万亿级市场规模。“大”是我们心中对农村的价值判断。但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下,农村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属性——分散。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多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成本十分高昂,仅仅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最大的拦路虎。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都在中部某市的各区县农村进行调研工作。虽然笔者也是出生在农村,但是农村之大下更是千差万别。
贫困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该村身处海拔400米以上,最高海拔地段过千米。由于身处山区,距离县城集镇约三十公里,第一次驱车过去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山路十八弯”,绕来绕去把人绕晕不说,绵延的公路就在脚下,笔直的陡崖让人胆战心惊,开车不敢有任何的分神。用长途跋涉来说毫不夸张,村民们走出大山全靠一天一趟的班车,早出晚归。还好,政府把路给修好了,都是硬化的水泥路,也深刻理解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
该村家庭户数共288户,共1088人。其中贫困户8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0.21%。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一路上我们所见到的也基本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以及路边玩耍的小孩。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但是贫穷压力下又是唯一的出路。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的饮水改善、全村通电工程、手机网络信号以及宽带进村工程是在去年扶贫组入驻后于今年才解决完成。我们过去的时候手机还是没有信号的。由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该村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需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购买,十分不便。
由于村庄合并,该村方圆140平方公里只有一所小学,孩子需要一个大人陪读,更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全村历史上只走出了一个二本大学生,目前正读大二,多数为初中学历。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再回来,单身女青年希望走出大山,但是男青年带回来的姑娘留不下来,甚至结了婚的夫妻走出大山后离婚率还上升了。这些都是贫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富饶村的物流难题
这一路的调研,我们也走访了几个平原地区的富饶村。这里的情况跟山区的贫困村截然不同。贫困户占比不超过5%,外出务工的比例最高不超过40%,最低的7%左右,年轻人相对较多,且附近就有可以就业的工厂,生活条件相对富足。
因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村民家庭安装了宽带的比例约30%,网络购物的渗透程度较高,村民对网购购物也比较熟悉。但是物流配送除了邮政以外不能到村,网购的居民需要到镇上的快递代理点自取,像顺丰快递则需要到市区去取,十分的不方便。
尽管贫困村与富饶村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信息鸿沟所带来的意识差距。对于那些没有通电、通网络、通信号的贫困村来说,互联网为何物、电子商务为何物可能听都没有听过,更何况于发展农业互联网。而且,不论贫困村,还是富饶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农业互联网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最大的障碍。
经过两个月时间多次的下乡调研,笔者深深的感觉到了农业互联网发展的任重道远。相对于“工业品下乡”的农村电商,农民更加需要的是“农产品上行”解决销售难问题,而这个难题因为太难所以连阿里、京东也很少积极推进。
农业互联网的美好春天还远未到来。
作者:沙水,一个写着 自媒体 研究着产品的运营人。关注互联网 + 、移动社交、 智能硬件 与 电商 。个人微信号: shashui007, 欢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