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跌、资本冷、会员透支,乐视只能卖硬件赚钱?
投资人之于项目,就像农夫与会下金蛋的鸡。哪天鸡不下蛋了,农夫不仅会断了它粮草,甚至直接卖掉换钱。
釜底抽“鑫”,乐视股价创新低
3月2日,据深交所公布的数据,中信证券深圳前海自贸区证券营业部以每股33.47元的价格,分两次共计卖出1909万股、价值6.39亿元乐视网股票。当日乐视网股票应声暴跌4.20%,报收33.75元。
3月3日,乐视网股票继续走跌,截至今日收盘,跌幅5.51%,报收31.89元,跌破了坊间传言的32元“预警线”,创下17个月以来历史新低。
究竟是何方神圣,能有此力量“撼动”股价?
据知情人士分析,持有乐视网流通股数量超过该数值,且持股比例不超过5%的股东——“鑫根基金”十分有可能此次抛售案的卖家。
说到鑫根基金,那可是当年乐视的“二股东”,乐视“生态”的大恩人。
除了2015年10月底鑫根基金通过协议转让以32亿元收购乐视网1亿股股票外,其他债权融资、上市公司并购基金、以及体育、影业等其他生态的投资,总共投融资额超160亿元。
2016年11月,乐视被曝出资金链紧张,拖欠供应商百亿货款时,贾跃亭甚至曾在内(gong)部(kai)信中点名表扬鑫根基金,称其是乐视最困难时“风雨同舟”的伙伴。
然而 此时鑫根基金曾强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形容:
暗流涌动,资本的权力游戏
友谊的小船,当然不会说翻就翻。鑫根基金与乐视网的“貌合神离”,从入股的那一天起,就已为如今的“分手”埋下了伏笔。
鑫根基金肯花“大价钱”入股乐视,表面上是大金主看好乐视生态的发展“钱景”,实则是希望用这笔钱买下个“垂帘听政”的席位,进而得到乐视的控制权。
在公开场合,鑫根基金经常“耿直”地批评乐视网,表示乐视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但次序是错的:“应该专注于乐视云、乐视电视等核心业务的发展”,“要将精力尽量少的放到汽车项目上”,“像是土地、房地产等业务必须要砍掉”。
鑫根一副对乐视“爱之深,责之切”的样子,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我觉得贾总身边缺少一个可以和他制衡的COO和CFO。没有COO,使得公司没有KPI,没有CFO,使得资金可以随意调动。”
鑫根基金:看在我投了这么多钱的份上,COO一职你心里应该有数了吧?
乐视:没有,滚!
小三夺权,鑫根反目欲出走
投了一大笔钱的鑫根基金,并没有等来盼望已久的“垂帘听政”。相反,乐视这个“败家子”只想要钱,并不想交出控制权,在“败”光了所有融资后,又请来了一位新的金主爸爸——融创资本。
与贾跃亭同是晋商出身的孙宏斌,携150亿巨款帮乐视解决了部分欠款问题,感恩戴德的贾老板为此还开了一场媒体沟通会。
于是乎,融创资本成为了乐视的第三大股东(交易完成后将成为第二大股东),还获得了乐视内部的“超级投票权”。
据报道,融创将会在乐视网的5个董事席位中占据两席,也就是说董事会的一项决议将需要融创同意才能够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实际上相当于赋予了融创一个超级投票权。
作为深得乐视宠幸的“小三”,融创不忘在乐视的后宫巩固自己的地位,与贾老板约定在交易达成后的一年内,贾质押的乐视网股份比例不得超过50%,变相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
2月28日,乐视致新与融创签约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宣布两家将在超级电视销售、融创房产销售、精准营销等领域进行合作。
新来的融创资本得到了万千宠爱,而昔日“风雨同舟”的鑫根资本则成了昨日黄花。
贾跃亭曾公开表态:“鑫根资本只是二级市场的一个股东而已,乐视持股非常散,不存在二股东,三股东”。
然而拿到融创投资后,贾跃亭则换了一副嘴脸:“这是乐视第一次真正引入战略投资者,真正引入二股东。”
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看便知。
乐视股价跌跌不休,“后宫”夺权又遭遇失败,鑫根资本创始人曾强早已萌生退意,只是受限于一纸“婚约(股权质押协议)”,还不能将手里的乐视股票全部套现,还得在名义上继续当乐视“风雨同舟”的伙伴。
如今协议到期,鑫根认为退出的时机已经成熟,挥一挥衣袖,6.39亿股票瞬间套现。
走时还不忘留一句:
不得不说,曾强这吹牛的气魄,还有几分“贾氏风范”。
债台高筑,资金断裂尝恶果
鑫根资本的逐步退出,让资产负债率曾一度接近80%的乐视“雪上加霜”。曾被贾老板用来高位套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摇钱树”——乐视股票早已跌破了“预警线 ”。
股市的衰退,导致乐视在资本市场遭受“冷遇”,投资者纷纷对于乐视持谨慎态度。离开了投资人的“奶水”,没有“东墙”可拆的乐视,想要生存不仅要努力“断奶”,恐怕还要经历“断臂之痛”。
2016年初,乐视体育宣布以21亿 “赞助(冠名)+入股”北京国安,然而截止年底,用以冠名的1亿元人民币仅支付了5000万元,而对用来建设球队的20亿元闭口不提,国安队与乐视体育分道扬镳成为了业内笑柄。
2016年末,乐视体育宣布裁员20%,总编辑在内的5名高管宣布离职,并传闻智能硬件部门解散,员工排队离职。
随后乐视官方出面澄清,裁员系企业内部“末位淘汰”,但也凸显乐视内部对于削减人力支出的需求,10%的员工面临“被优化”。
2017年2月,乐视体育被曝出融资80亿不出10个月被烧完。因支付不起中超(13.5亿/年)、亚冠(1.1亿美金/年)版权费,不得不放弃两项赛事的独播权,由苏宁旗下的PPTV接手。此时买了乐视体育会员想要看亚冠的小伙伴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3月3日,乐视被曝印度公司为缩减人员开支裁员85%,已逐步退出在印度的线下实体店销售,并解散研发中心。
一系列的“节流”措施,虽然让乐视每年减轻了至少20亿的成本,但是丧失掉的人才会降低企业创新能力,而丧失掉的转播流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乐视收入核心“会员服务”的价值(竞争力),进而影响到用户购买会员的欲望。
长期看来,资金链紧张导致的“节流”,注定会让乐视元气大伤。好在乐视还有视频业务,加上近两年造车获批的地皮和贾老板独到的投资眼光,视频、投资、房地产足以撑起乐视的半边天了。
“负利”结束,硬件涨价求保全
问:股价暴跌,资本市场遇冷,乐视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顶起另外“半边天”呢?
答:靠卖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
然而对于高喊了两年“硬件负利”的乐视来说,几乎完全透支了软件服务的盈利能力。
在乐视的“生态”规划中,所谓的“硬件负利”,就是将硬件低于BOM成本出售,让设备成为一个流量入口,然后通过后续会员订阅等增值服务获利。
乐视致新总裁梁军曾这样说:
“我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核心原因在于我们依靠乐视生态本身所带来的后向收益和渠道获利机会来弥补硬件上的亏损,而且这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我们已经有收益了。”
愿景是美好的,这事儿就连苹果、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不敢这么干……
以苹果为例,虽然耕耘App Store多年,又有iOS、MacOS这样的独占操作系统,但本质上苹果还是一家硬件公司,软件营收仅为硬件营收的1/10。硬件的高毛利率让苹果赚得钵满盆满,同时苹果也要依靠硬件的高售价顶住品牌形象。
如果苹果搞“负利”,且不算低价对市场需求的正向刺激,以及对苹果品牌的长期不利影响,仅仅是亏损额度,就足以让库克赔到无颜面对乔布斯。
如果说拿苹果这个硬件公司和乐视这个软件公司对比不太公平,那么对比靠软件服务的微软又是如何呢?
根据官方财报,2016年微软净利润为167.98亿美元,这个数值基本与微软两大硬件部门:Surface和XBOX的营收持平。也就是说,如果微软也搞“负利”,恐怕一年下来,公司上下只能上天台喝西北风了。
可见, 硬件成本都是实打实的“天坑”, 也许能这么干的,就剩下谷歌了,毕竟人家是个广告公司。
然而,谷歌家的Pixel也是649美刀起售,并不比iPhone来得便宜……
反观乐视的做法就比较“激进”了,所谓的“生态本身所带来的后向收益”基本可以和“会员收入”划等号,于是就出现了买50年会员送电视的“笑话”。
且不去讨论50年后你是否还看电视,单单就“买会员送XX”的做法,里面就大有文章。
全额购买N年会员,会员全价,计入到上市公司的盈利之中;而硬件折价,负利亏损计入生态子公司。这样硬件的收入(购机款)被折算成会员收入,让上市公司拿出了一份收入钵满盆满的“虚假繁荣”,而子公司亏损、拖欠供应商货款。
上市公司有了利润,并没有选择“反哺”生态子公司,而是紧接着将收入投入到新业务扩张之中。子公司和供应商的债,就看哪个投资人慷慨“填坑”了。
由于购机时捆绑购买的N年会员,只记入到当年的乐视财报之中,无异于透支了未来的会员收入。那些购买了50年会员,收入完全记在了第一年,未来的49年里不会再为乐视的会员财报中贡献一分钱。
股价暴跌、资本遇冷、会员透支,硬件成为了乐视的一棵救命稻草。
2016年底,全球半导体元件成本陡增,平均涨幅高达30%,闪存内存等元件价格接近翻倍。对于本就自称“卖一台亏200”的乐视来说,维持售价会加剧亏损,造成资金链的进一步紧张。
面对成本压力, 乐视自己开启的“负利时代”,现在要亲手终结它。
2016年底至今,乐视电视和手机产品线纷纷上调价格,电视产品更是上调了两次。
虽然有网友调侃称:
以前乐视“卖一台亏200”,为了让贾老板少赔点,我还是不买了。
如今乐视“卖一台不亏本”,我又担心起送的会员没用完,乐视倒闭了。
不管怎样,“生态大饼”填不饱饥饿的乐视,但是硬件涨价可以。 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才能继续谈理想。更何况对于那些绑定了50年会员的人来说,乐视倒了,剩下49年的会员讨谁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