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食物能否端上餐桌?│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官方微信“mit-tr”,同我们一道关注即将商业化的技术创新,分享即将资本化的技术创业

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方法为改造农作物提供了精确方法,可以提高产量、更有效的抵御干旱和疾病。过去一年的研究表明,这样编辑过的植物没有外源 DNA的痕迹,不会被列入现有限制转基因作物法规的监管名册,这将大大消除消费者对这类转基因作物的疑虑。

这项技术称为 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用它改造的植物正在世界各地实验温室涌现。

中国的一个实验室已经用它来创建抗真菌的小麦;另外几个小组还将此技术用于水稻,以提高产量。英国的一个小组用它来改进大麦中一种帮助控制种子发芽的基因,这有助于产生抗干旱的变种。由于简单易行,得到的植物能省去转基因作物涉及的冗长而昂贵的法规审查过程,这种技术越来越多地被那些不愿意采用传统转基因工程的研究实验室、 小公司和大众植物育种者所采用。

基因编辑技术对于科学家们追踪破坏庄稼的不断演变的微生物至关重要,索菲·卡蒙(Sophien Kamoun)说。他领导英国诺威治的塞恩斯伯里实验室(Sainsbury Lab)的一个研究小组,将此技术用于土豆、 西红柿和其他作物以对抗真菌疾病。“走完法规审查过程需要数百万美元和几年的工作。”卡蒙说,“而病原体可不会坐着等你,它们时刻在演进和变化。”

他参与开发的CRISPR版本为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Innes Centre)最近对大麦和花椰菜类作物的工作铺平了道路,约翰•英纳斯中心与他领导的实验室同属诺威治的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卡蒙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某些基因编辑过的植物的第二代不包含曾用于创建第一代的外源DNA(尽管 CRISPR 不需要插入外源基因,它通常用少量细菌遗传物质作为编辑目标)。与此同时,首尔国立大学一个研究组避免了在第一代植物里遗留外源基因物质。

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蜂拥而入。杜邦先锋(DuPont Pioneer)已投资Caribou Biosciences公司,后者是CRISPR技术发明者之一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联合创办的创业公司,正将CRISPR用于对玉米、 大豆、 小麦和大米的实验。它希望在5年内就出售用CRISPR 技术选育的种子。

最大的问题是, CRISPR 作物是否将受转基因作物同样的法规监管。美国农业部已经说过,有几例基因编辑的玉米、 土豆和大豆 (用的是另一种称为TALENs的编辑方法) 不在此列。但美国和限制更严的欧盟现正对今天的法规进行评估。中国当局没有说他们是否会允许作物种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