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VR行业到底怎么了?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的VR行业到底怎么了?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前日,在北京机场的摆渡车上,忽听闻某路人甲:“兄弟,VR先别做了,我们已经掉进坑了……”

笔者不禁会心一笑,暗自道:“你在坑里,谁又不在坑里?你抱怨时,有人在努力填坑。”

恰逢其时,有几个朋友给笔者发了消息,“我们现在转做AR,TO B了”;

“兄弟,我们最近有PR需求,多多支持呀”;

“你怎么看VR主题乐园,现在线下店好像很难做”;

“你们现在做的怎么样啊,好像VR最近不行啊”……

日复一日,已见怪不怪。

在打车去通州的路上,有几个业内好友拉了一个群,便在讨论“中国的VR到底怎么了?行业规则什么时候能够建立?到底该怎么玩?”

思来想去,笔者用3句话总结了一下:

未来,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董小姐。

发展,你有我有全都有,说走咱就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问题,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才是你的问题。

对于VR/AR/MR的未来,都是看好的,盘子足够大,能看到的细分市场都会扎堆;国内目前VR产业的发展,不可谓全产业链生态完全建立,但也技术是一应俱全,资本、技术、软硬件、渠道平台、营销侧涌现了一大批公司。

不可否认,在支付环节,即使支付宝推出了VR支付,依旧无法更好的解决内支付的问题,尚处于比较初级的体验。三大运营商的短代计费依旧没有在VR上重点发力,移动VR内容采用手游短代计费方式进行计费,以及微信、支付宝和银行卡方式计费。这些支付方式依旧需要用户跳出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完成支付行为。

沉浸式的计费方式实现难度并不是很高,只要这个市场真正开始起来,将会倒逼三大运营商和有关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快速进行计费方式的迭代升级。

寻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是行业往成熟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才是你的问题。”在相互指责上,我们总是振振有词的找出各种各样的证据,但是在“赚钱”上总显得底气不足,笔者也很虚。

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毫不客气的说,用户规模直接决定这个产业盘子的大小。从2014年至今,站在第一线的创业者都在一件共同的事:向消费者普及VR。

“粗放式”发展了1年,一、二、三线城市用户也经过线下运营商收割一遍后,VR的普及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的VR行业到底怎么了?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最近半年国内消费者搜索指数最高的热词皆于“成人色情”内容有关,视频是消费者第一刚需,而游戏方面有I社研发的VR“小黄油”《VR女友》成为最受关注的VR游戏。

中国的VR行业到底怎么了?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搜索指数上升最快的热词中,VR游戏的热度正在快速提高,这对国内的开发者是一则利好的消息,国内用户对VR游戏的热情逐渐在提升。

中国的VR行业到底怎么了?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由于城市用户经济消费能力、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科技互联网产业集聚效应原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天津、福州和苏州是目前VR用户比较集中的城市,换言之,VR普及度较高。然而,全国还有90%以上的城市对于VR的认知度仍然较低。

在用户年龄方面,30-49岁年龄段的用户偏多,占比超过70%,VR在19-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普及力度不够。用户性别占比方面,男性用户占比75%左右,女性用户占比在25%左右。

中国的VR行业到底怎么了?消费者普及任重道远

根据VRZINC对一些城市用户、线上线下分销渠道的调研发现,VR眼镜/头显依旧没有逃过“看片神器”的魔咒。前几年的OTT市场,无论是电视盒子、平板电脑,还是投影仪这样的产品,一直被打着“看片神器”的标签的,这一点在线上、线下的分销渠道表现最为明显。

不可否认,分销渠道(或者代理)是最懂消费者心理的一群人,他们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因此分销产品时总是会贴上消费者最想要的标签,以及提供某些增值类服务(比如送你1T XXX片子)。VR打上“看片神器”的标签,虽然让华强北的生意人们赚了一笔,但对于消费者的普及却是偏了。

作为看片神器,VR眼镜/头显目前仍无法讨到好处,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数量和体验依旧无法与传统影视内容媲美。而VR本身也不仅仅是看片这唯一用途。用正确的方式向消费者普及VR,引导消费者使用VR,并且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这才是更加健康的方式。

扎堆却不扎实的技术和产品

“Made In China”和“中国质造”一直是备受讨论的话题,从“Made In China”步入至“中国质造”需要多代人的努力,享有盛名的德国制造曾经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纵观中国科技互联网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式的创新”是建立在海外的创新基础上进行微创新,结合中国最擅长的商业化能力,实现新的生态。

复刻容易,创新难。

中国的VR产业依旧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昨日,腾讯互娱发布《2016年VR技术白皮书》,该报告中指出的现实捕捉技术、模型重建技术、眼球追踪、表情捕捉技术、高精度渲染技术以及种种新形态的交互技术等,其实中国上到大企业,下到中小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所公布出来的技术专利运用在VR上,并没有在西方的竞争对手中讨到丝毫的便宜。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很多公司陆续推出了新一代硬件产品,发布会上与手机厂商如出一辙,找几家友商开火,与国外几大硬件公司产品进行比较,以突显自身产品的独特优越性。虽然我们从这些厂商的产品上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用心,但还不足以达到“美到让人窒息,天生就是实力派”的程度。

很多公司一直津津乐道于专利的数量,博士/教授的加盟,海归基因等等,但实际上真正掌握技术,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少之又少。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不能称之为科技公司,没有创新的科技公司,不能称之为伟大的科技公司。更何况,我们一轮轮拿钱,投入最多的仅仅是品牌营销和产品生产,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商投入占比少之又少。

为什么我们普遍认为,所谓的黑科技、最牛的技术都在海外,在西方,在美国?这里提一下李飞飞。

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朋友或许对李飞飞并不陌生,全球十大顶尖科学家之一,人工智能领域绕不开的传奇人物,她同样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9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正好赶上了大牛市,但她放弃了华尔街多家公司的Offer,跑到西藏研究藏药,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任性的行为,从事一个没有任何知识积累的领域,她坚持多年后回美国读博。

2005年其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她加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并于2012年担任副教授(终生教授)和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视觉实验室主任。

李飞飞的成功,除了西方在教育环境方面的优势以外,更主要是她个人的执着和坚持。如果当初她没有主导做ImageNet项目,或许她不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如此享有盛名的女性科学家。

2016年11月15日,加入谷歌公司任人工智能研究员。据了解,李飞飞只是用了多年任教并没有休假的假期,加入谷歌担任工作,假期结束,仍将回到大学继续任教。

及此,VRZINC想问:我们的科技公司所合作的科学家/教授含金量有多少?在核心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有多少?在科技公司从事技术研究工作的专家,你的专注度究竟有多高?

这个行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有人在努力解决问题,有人在寻求快速退出。你做或者不做,这个市场仍在这里。有价值的人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人收获市场。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对于开创那些最前沿、可以造福人类的技术,以及培养出未来可以做这些贡献的技术人才,我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我觉得这是我的夙愿和使命。”——李飞飞

原文链接: http://www.vrzinc.com/opinion/deeplook/11389.html  

随意打赏

任重而道远任重道远vr普及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