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想要的机器人都能满足 人工智能已进入法律盲区
人工智能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这一术语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的含义就是用机器模拟智能。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各项技术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它所涉及到的感知智能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自动驾驶汽车就是通过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这样的感知智能的。因为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的成果,机器在感知智能方面已越来越接近于人类。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生态格局。
由于科技巨头的一系列布局和各种平台的开源,人工智能的门槛逐渐降低,企业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明显增大,一方面网罗顶尖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频频并购,这昭示着人工智能的春天已经到来。就在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其相伴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急需解答。
玩具商推AI性玩偶机器人开体验店算违法吗?
近日,性玩偶制造商RealDoll将推出价值1万美元的人工智能性玩偶机器人,预计今年4月上市。RealDoll的首席执行官麦克马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研发HarmonyAI系统,是为了使用户可以和仿真娃娃建立一层新的关系。很多客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们的想象,赋予玩偶理想的性格。可是虽然有了这样的性机器人,客户可以不再靠想象了,但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值得人们关注。相信此机器人一旦上市,那些着眼于利益的人肯定想购买几个机器人开体验店。那么问题来了,如若真的被在下不幸言中,那这样的做法到底到算不算违法呢?
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对于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屡教不改还会从重处罚。但这则法律目前好像只针对人,并未对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作出明确定规定。若开了这样的体验店违法,那么店主定会不服,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若是不违法,那这样的体验店和从古至今的妓院就没什么区别了。虽然这样的性机器人价格比较昂贵,但对于国内愿意体验新鲜事物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所以尽快完善人工智能方面的法律法规才是关键。
机器人叛变杀人 人工智能出事故谁来负责
记得在电影《我,机器人》中随着机器人的运算能力不断提高,一部分机器人不受控制学会了独立思考,并且自己解开了控制密码,攻击人类。没想到这一科幻电影中场景竟然在现实中发生了,2015年7月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厂中一个机器人杀死了一名人类工作人员。当时这名21岁的工人正在安装和调制机器人,后者突然出手击中工人的胸部,并将其碾压在金属板上。这名工人当场死亡。
在电影中虽然定下了三个法则,但依旧没能阻止机器人的叛变,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发展它是为了让机器人更加智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可是,当它的发展程度超过某个阈值时,它又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具备权利主张和自我意识的个体,这个时候,这种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物种是否还会甘于仅仅是服务于人类呢?它们是否会甘于遵循人类既定的三大法则?更让人不安的地方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这个时候究竟时候到来,你并不知道为你服务的机器人是否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
然而,在这个时候到来之前,发生人工智能伤人事件时,我们又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究竟如何处理这样的机器人?对这样既没有自我意识因又没有行为能力的非自然人个体,到底应该由研发者还是使用者承担责任。这些都还只是个疑问,因此关于完善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早就应该提上日程了。
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给现有的法律体系带了一系列的挑战,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备的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如若无法衡量界限,可以适当参考我国曾经出台的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通过全面的审核以及检测来避免对环境的损害,并在危险没有到来之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工智能的未来,机器与人的关系,还是在于人类自身,机器是由人类设计的,机器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设计和制造机器的人。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法律问题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如何去规范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设计者和制造者的行为。对此,可以加强相关法律规则的制定,从而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应划定出清晰的标准,为司法人员提供及时的法律依据。人工智能法律应该明确研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具体案件中法律责任承担的清晰性。同时,建立维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合理机制,加强人工智能程序审查机制等等。
人工智能与法律问题作为法学研究的一对基本范畴,拥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国内外对此探索的步伐也正在逐步加快。尽管还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理论体系,但其中涉及的法学思想的转变、法律条文的与时俱进等等都考验着国内外立法者和司法人员的智慧。未来对人工智能与法律如何进一步造福人类不仅仅是法学人关注的重点,更将是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全人类共同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