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纸质书不成,电子书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存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似乎特别热衷于探讨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可取代性”问题;比如说智能手机之于传统PC,以及电子书至于纸质书。只不过,至少对于上述两个问题,人们的答案已经日渐明朗。至少在目前,智能手机无法取代PC;自然,纸质书也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与电子书和谐并存。
前者暂且不论。而对于后者,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既然电子书尚且无法取代纸质书,那么电子书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呢?
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边界
人们对于电子书的期待,固然是由于其得益于数字化的形态而具备的便携、低成本等特性。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电子书在数字化形态下根本不具备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形式。而人们对于电子书的阅读,是通过一块块不同之类的设备显示屏完成的。这些设备包括PC、智能手机、Kindle、平板电脑等等;它们被动地成为电子书的承载者。反过来说,电子书也只能被动地依附在这些设备上。
假如我们把一本纸质版的《唐诗三百首》和一个正在显示着电子版《唐诗三百首》的Kindle阅读器上下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感觉到一个边界,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边界,一种“你仿佛就在我面前但却是在两个世界”的界限。
除了形态上的边界,还有内容上的边界。
内容上的边界更容易理解。简单地说,也许《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找到电子版,但是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著作却很难被电子书世界所接受。
事实上,许多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纸质版书籍,其在印刷过程中也不过才印了几万册,更何况在成书过程中作者付出了时间成本和大量心血。对于这种“读者不屑一顾而作者敝扫自珍”的书籍,似乎注定了会拥有一个纸质化的确定性存在。倘若非要做成电子版,不仅成本太高,其意义本身也不大,而且作者也不一定会乐意。
应该这样说,电子书的确会取代一部分纸质书,但不会是全部。如果非要说电子书对纸质书产生了取代作用的话,这种替代只能是部分取代; 电子书的入侵只是打破了以往纸质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这种入侵一旦到达其固边界,便需要考虑该以什么样的姿势与纸质书和平共处的问题。
电子书自我延伸的三个层面
与其他任何可以在屏幕上显示的东西一样,电子书的本质不过是由0和1在不同排列组合之下的某一种衍生品罢了;再加上互联网这个神奇无比的传输工具的出现,电子书就更加如鱼得水了。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探讨:
①可链接性。
当电子书遇见互联网,构成电子书的数据本身就不再被孤立了,彼此之间形成可以互相联通的关系。以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为例。
首先,在电子书本身具备目录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电子书目录任意跳转到想要的章节。这已经是电子书本身的数据链接。
其次,在读者使用Kindle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非触屏版Kindle需要通过导航键来定位,触摸版则可以直接用手指触摸)来链接到指定的本地词典,从而方便读者查看释义。这种链接,则是电子书与电子书之间的链接。
最后,读者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选项来直接通过维基百科乃至于整个互联网来查询相关的内容。从一个小小的字符到整个互联网,这就在最大意义上扩展了电子书的内容界限和链接能力。
②多媒体化。
当下,人们生产电子书的方式可以直观感知的有两种:一种是将纸质书扫描成电子版,一种则是较为正规的数字化出版。前者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电子复制行为,而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出版行为。
但是目前普遍的情况是,许多电子书出版商在制作电子书时只是将纸质书上的版面内容和排版格式再次以电子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结果是,电子书的排版会因为电子屏幕的大小不同而陷入混乱,字体不一致,而且缺乏新意。
而且更重要的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和图片,电子书更有与音频和视频结合的潜力。
先说音频。亚马逊在2011年推出的Kindle touch专门配备了耳机接口;这种硬件功能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内置软件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机械化的阅读,以方便那些不方便直接用眼睛去看的读者。不仅如此,亚马逊旗下还有一个名为Audible的有声读物网站,专门用来售卖真人朗读版的小说类电子书——这同样是音频在电子书多媒体化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另外,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些关于音乐欣赏、朗诵教学等与声音内容相关的电子书中,完全可以嵌入一个独立的音频播放器,以便于读者在通过电子书学习的同时可以直观地通过音频来感受。
再说视频。就像其可以嵌入音频播放器一样,电子书同样可以嵌入视频播放器,用来作为电子书文字内容的补充性说明——要知道,对于很多内容而言,通过视频说明比通过文字说明更加有效。大名鼎鼎的《设计心理学》的作者诺曼就曾经试图在推出一本电子书时辅以自己的教学视频。后来这个计划虽然失败,但是联想到市场上各种PS之类教材中所附的教学视频光盘,我们就会明白在电子书中附上视频是一件多么可行的事情。
③可互动性
纸质书时代,读者和作者之间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集;同一本书的不同读者之间亦是如此。实际上,纸质书的实体形态本身为他们之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界限。而在电子书形态下,这个界限是不存在的。
在豆瓣阅读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在阅读电子书的过程中,可以查看其它读者在阅读此书时留下的批注。这就意味着,由于电子书的存在形式,不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不同感想和观点都可以通过电子的方式进行分享;这种分享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隐性的交流。如果你对某位读者的批注感兴趣,完全可以添加其为好友——一个基于电子书的互动行为就此完成。
再举一个例子。在某些状态下,电子书生产者完全可以在内容中嵌入一个投票程序,不同的读者进行投票之后可以看到所有读者的投票结果。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互动模式。
还有一点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提到:
互联网是一台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提供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
的确如此,从电子书的命运上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从亚马逊等网站购买电子书的时候,它们永远不会直接提供给我们一个独立的Word或者PDF文档;鉴于一切电子文档都可以复制的特性,这么做无异于自杀。所以,我们看到了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为iOS和Android所开发的Kindle电子书阅读软件,它们都需要读者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份验证方式——只有你,才能够阅读你付费购买的电子书。
最后说说我的情况。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会继续购买和阅读纸质书,但也拥有一台Kindle Touch以便出门时阅读。它们对我同样重要,都存在于我的小角落里,和谐共存。
本文为“科技新知(微信号:ifly308)”原创,首发于百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