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被收购,回顾微软谷歌屡败屡战的社交之路...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社交领域新品不断涌现,并用各种新奇古怪的玩法争夺用户:图片社交 Instagram、阅后即焚的 Snapchat、匿名社交 Whisper、“翻牌社交”Tinder、视频社交 Vine,以及不断涌现的各种脑洞大开的细分社交新品们……
6月13日,微软通过官方博客称,将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领英)。其实,这并不是微软跨入社交领域的第一步。而“社交”这块肥肉,也已早早被微软的竞品——谷歌看中,“Google+们”便是最好的例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几年微软和谷歌的坎坷社交路。
其实,LinkedIn并不是微软向社交界进军的第一步。早在2012年,微软就发布了一个面向学生的社交平台网站——Socl。
谷歌推出Google+之后,微软也急于推出新的社交产品,因此在2011年11月,Socl就被公诸于世,并放出了一些网站截图。 它有着在当时最简洁的社交浏览界面,也有着强大的必应搜索引擎支持,当然也少不了庞大的微软用户群作为内容支持的基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相当实力的社交网络,下场落得比Google+还惨,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2012年12月6日,Socl终于正式上线。尽管全新的Modern Design界面十分清爽,套图展示也很美观,但是事实上,除了界面的不同之外,正式上线的Socl与Facebook、与Pinterest、与Google+相比, 在内容与功能实现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2013年12月8日,Socl推出了iOS版、Android版和Windows Phone 8版本,但推出之后,这款应用便没有了下文;而网站在随后进行了一次小更新之后,也不再进行维护。
去年,微软推出了一款新社交应用 Tossup,目的就是 让你和朋友约见更简单直接。 在社交应用越来越多的现今,由于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爱好不一样,其选择的社交应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如果你想要约见一大帮朋友聚会的时候,得通过好几个媒介来进行沟通。
通过Tossup, 用户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行程与安排 ,好友之间可以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没空,从而让彼此更好地找到约饭的最佳时间。Tossup还提供了一个 投票机制 ,如果其中一位好友率先找到了吃饭地点,可以分享出来供大家投票。
戴上VR头显,你可以一个人尽情地打怪兽、开跑车、看电影。然而,所有惊艳的场景都无人可分享。于是,彻底的沉浸感带来了深深的孤独。
不过很久以前,微软的Jaron Lanier实验室正已经计划着带你逃离孤独。 实验室制作的视频展示了由实习生开发的多个项目,涉及多个用户的VR互动。 这些设备可连接手机和笔记本,头部活动通过外部传感器追踪。脚本大多数是通过其中一个虚拟现实头盔拍摄。
在实验室公布的视频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Andrea Stevenson Won在测试该技术的一项社交应用,只要通过虚拟效果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互动。
LinkedIn是全球职业社交网站,致力于为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微软收购LinkedIn,表明 国际互联网巨头微软涉足社交领域的野心仍然未 死。
LinkedIn月活跃用户和总用户数(单位:百万)
LinkedIn通常是人们用来找工作的地方,而微软Office则是一款工作时使用的工具。将这两项活动隔离开来会限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很多人认为没有理由经常查看自己的LinkedIn帐号。
微软斥资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成为了科技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而该交易的理论基础在于: 如果这两款产品合并,人们使用LinkedIn和Office的频率都将增加。
LinkedIn月活跃用户在所有用户中的比例
通过收购LinkedIn,微软也将为Office提供自己的社交网络。 从理论上讲,二者可谓天作之合,因为这两款服务都专注于工作领域。 这场合作可以提升人们使用微软软件的频率,降低他们在年底取消订阅服务的概率。另外,能够获取LinkedIn的数据也将令微软的个人助理服务Cortana变得更加智能。
目前来看,二者的联盟,是LinkedI重生的机会,也是微软更加强大的机会。 但微软的社交之路能否平稳、坚定地走下去,还是得看他们下一步的战略制定得如何。
在微软在社交领域磕磕绊绊地闯荡之时,谷歌也不甘示弱。在社交领域,谷歌开始发力,先后推出了Orkut、Google Wave、Google Buzz等社交应用。尽管Orkut曾经在一部分国家推行,但这几款产品均以失败告终。之后,谷歌又推出了Google+、Spaces等应用,但效果如何呢?
按照谷歌2009年5月27日在Google I/O上的说法是“一种个人通信和协作工具”。它有一个强大的实时协作和强大的拼写检查功能,可以自动翻译40种语言,以及许多其他的扩展。 Google Wave 是 Google 的一款网络交流服务。它将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结合起来,使人们的交流更方便。
但在2010 年,谷歌宣布放弃推出了一年的社交网络服务 Google Wave。至于原因,谷歌耸了耸肩,说,“ 用户不感兴趣 。”当时,月光博客还写了一篇简评,现在读来,简直就是神预言:“Google 目前还没有成功的运营过任何一个社交网络产品,Google Wave 的失败让 Google 的光环又褪去了一分,Google Buzz 面对 Twitter 也处于完全劣势,人气完全没法比,Orkut 除了巴西之外还有人用吗?Google 啊 Google,社交网络搞不懂,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你的搜索引擎吧。”
2011年6月,谷歌发布了社交网站Google+。 谷歌旨在让用户和不同兴趣的好友分享好玩的东西,并借此收集用户的身份和兴趣数据。
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款服务原本希望成为谷歌其他产品的一大枢纽,但最终却没有太多人使用这项服务。
去年年底,谷歌推出了精简版Google+。 新款Google+的重点放在了共同兴趣上,而不再以人为核心。 这表明该公司已经大幅降低了在社交网络市场的野心。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领域,谷歌是当之无愧的巨头。但在社交领域上,谷歌显然不具备这个细胞,其之前发布的社交软件都被边缘化了。不过谷歌显然不会就此放弃, 今年中旬,谷歌又发布了一款社交群聊工具——Spaces(空间)。
但是外界和大多数媒体并不看好这一产品,媒体评论称, 这一工具的定位功能太混乱不够明晰,故而增加了其失败的可能性。 这款“空间”可以 让好友之间方便地进行群聊。 在各种聊天室中,网友可以完成各种功能,比如规划旅行计划、谈论热门话题,或是相互之间分享谷歌网页搜索结过或是Youtube的搞笑视频等。
外媒评价称,在社交网络领域挣扎许多年之后,谷歌仍然在继续尝试,但是推出的产品只能说令人迷惑不解。这一产品表面上整合了许多创新功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 网民搞不清楚它最大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除了 Google+,基于邮件的社交工具 Google Buzz 只活了不到 2 年时间,于 2011 年底关闭。
社交上的失败是 Google 缺少有力新产品的表现 ,现在,Space 需要仰仗的产品包括搜索、Chrome 和视频都诞生在 2010 年之前,这之后的 Google 新产品你记得几个?
不论是社交媒体如遇雨后春笋般新兴,还是各类社交服务铺天盖地的现在,同类型的产品不仅仅要考虑对手,更要考虑用户。那么,社交媒体如何赢得用户芳心?专业人士表示:“就是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候,创造出社交媒体,而不是开发同类产品的竞品。”
愿谷歌和微软的社交之路能够越走越顺~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baidunewslab)独家整合,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北京商报、新浪科技、TechWeb、askci、wpdang、Akiha、黑匣、创业邦、gfan
编辑:金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