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圈黄小仙如何跨过自媒体创业的坎拿到500万融资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大家好,我是同龄圈的黄小仙,很高兴能借助微互动的平台来给大家做这次群分享。

1

首先请大家认真看一下图表中的数据。

同龄圈的创始是一个偶然,13年的时候我们在做线下一个母婴产品的推广,采用的推广方式是和一些妇产医院承包妈妈课堂来推广一款母婴产品。在中国,每年在孕期自然流产的人是三百万,2012年中国白皮书里提到的数据是:每年有九十万的出生缺陷儿,平均每三十秒就会出生一名。像孕中期和孕晚期的意外流产,包括孩子被遗弃这种案例我见了很多。

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因为心脏的问题,一个特别富裕的家庭为了给孩子看病辗转全国各地把家里面几套房子都卖了;另一个是一个产妇,她是孕晚期三十八周因为大出血推出手术室时已经没有了呼吸。看到这种场景的时候我都会想去做些什么?但我们不是医生。对于医生来说这种场景可能已经麻木了,但对于大众还没有。当我看到这种场景的时候,往往会有非常深的触动,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做同龄圈的原因。

同龄圈最早是在13年开始做的。当时12年和13年我在线下做母婴产品的推广,当时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就和医生联合做了一个线上的咨询工作室,来负责为宝妈提供免费的线上咨询,帮她们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13年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微信公众平台是什么,在14年开了第一个号就是当时的2014年3月的同龄宝宝,当时我们还没有叫同龄圈。我们的定位比较特殊,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单独的号,而是有很多号的一个集合体,也就是一个矩阵。我们每个月会新开一个号,这个新号就是:预产期是这个月或者宝宝的生日是这个月的。比如说2016年3月同龄圈对应的是预产期在2016年3月的宝妈。

在2014年下半年之前我们还是一个团体的形式,还没有公司化运作,2014年我们得到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EFG)的资金支持,才正式在上海注册了公司。

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开了13个微信公众号。95%的用户都是从刚刚怀孕到孩子两岁之间的宝妈。2015年上半年,当时就已经聚集了四十万的用户。在2014年的时候其实也走了很多弯路,这个项目一度被搁置,没有长时间持续的发展。到2015年,我们重新开始正式组建团队去运作这个项目,把原来的同龄宝宝改名为同龄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2个微信公众号。用户已经突破了百万,每天有四十万的宝妈在看我们的文章。在今年下半年我们拿到了由俞敏洪和盛希泰联合成立的洪泰基金5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上图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一些号,每个月或者每一到两个月都会新建一个微信公众号。每个号里面有几万人左右,我们没有特别大的号,除了一些月份号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综合考虑的号:同龄圈。当我们无法辨别预产期或宝宝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会统一把它吸引到一个综合的圈子里面,叫做同龄圈。

同龄圈的意义就是我们为同一个年龄段的细分人群提供某个阶段所需要的内容,解答下个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来帮助她们提早多做一些了解,预防或者降低出生缺陷或意外流产。然后让宝宝平安诞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我们的产品想做成一个育婴专家的分享社区,有点像母婴的知乎+今日头条的形式来为专家提供一些分享专业知识的窗口,为用户能提供一个获得他某个阶段或某些人群所需要的一些内容。

2

如何跨过自媒体创业的坎

下面给大家讲一下我们从刚刚创立一直到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难题和阻力,以及我们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当然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做自媒体这样一个项目,而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我们为了筹备这个项目,在13年年初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游说了一批医生,跟我们一块做了一个叫宝妈妈线上工作室的项目,当时在线上加了几千个孕妇,那时我们的工具还是QQ微博,每天跟他们做线上咨询,这些咨询是用兼职时间去做的,我们白天有正常的工作,晚上回去帮她们做线上解答。

因为当时是兼职做的,只是因为在医院看到一些案例对自己产生了一些触动,最早就跟一些医生联系,去说服他们跟我们一起做这样的事情。年轻的医生都不愿意加入我们,到最后只有五六个年纪比较大的科室主任来愿意跟我们一块去做这个事。

毕竟是当兼职做,而且对医生来说他们也没有任何报酬,在我们坚持了半年之后,所有的医生全部退出了,因为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最后只剩下我们自己了。通过跟孕妇聊天和宝妈的在线去沟通,我们对用户有了非常深的了解,同时我们对用户来源渠道也做了很深的研究。

在我们正式提出来同龄宝宝这个项目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所以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资金的问题,没有任何人愿意给我们资金支持。整个项目从刚刚创立到今天,一共有四笔资金的注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支持我们。当时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通过我们自己先去做这个事情,经过了2-3个月深入的研究,每天晚上熬到两三点去整理文章,去做编辑,去摸索推广渠道,我们在2014年正式启动项目的时候,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推广了5万的用户。

母婴用户有一个特别的特征,除了晚上是一个小高峰,在凌晨12点-凌晨2点多也一个活跃的高峰期,所以我们在推广的时候,会根据在网上活跃的规律,尽量在晚上加班到凌晨2点。我们在半个月的时间非常拼的拿到了5万用户,直到这个时候才有人支持我们,才有了第一笔很少的资金投入,我们度过了第一个难关。

现在同龄圈的团队有30个人,我们刚创立的时候只有3个没有任何的互联网经验的人。我们只能摸石头过河,非常苦,非常累。最早我们想做一款app,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的技术背景,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因为这个平台没有任何的成本,对我们来说,比较简单。对这个矩阵的设计,运营起来是相当的复杂,首先从刚刚怀孕到孩子三岁可以听的歌,在某个阶段都需要关注哪些知识,我们进行了高达两千多篇文章的整理工作。然后花了半年的时间把网络渠道全部摸了一遍。在之后就是不断的学习,听各种分享各种讲座。

从刚刚创立到现在,我们推广这块一直采用的是外推的方法,没有通过微信文章转载到朋友圈获得用户。对于我们的公众号来说的话它有个很大的特点,我们是按照每个具体的月份来进行设计,以2014年10月同龄圈为例,它只有2014年10月宝宝出生这里的人在这里面,这个文章如果分享到朋友圈,很难有同她一样是2014年10月里面出生的宝宝,所以对我们来说通过微信这种关系链去发展新的粉丝的这种途径是无效的。

我们更多的采用外推的方法也就是借助各种网络渠道,比如说一些母婴社区、自媒体平台、搜索引擎,能让用户自主发表言论,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话题营销和软文策划,以及连载小说的这种方式,让用户觉得我们这个平台有价值,告诉用户有这样一个平台,吸引他们加入我们的公众平台。我们每天都会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营销策划,找准他这个阶段所需要的问题,然后进行精准投放,一方面在其他渠道为用户提供内容,另一方面吸引用户加入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做微信推广的时候,你必须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是用户非常需要的东西。

另外要提的一点就是执行力。我们一百万的用户都是通过平台一个个吸引过来的,说不好听的话就是我们一个个把他们拽过来的,所以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在推广的时候是全天班的,就是你在早上,中午,晚上甚至有时候凌晨来还要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进行精准的推广,所以这要求团队有很强的执行力来执行我们的营销策划、某个话题的推广或者是某个营销方案。

其实我们这个团队来说比较草根,在2014年的时候很难吸引非常牛的人加入,但是你再发展的话,没有牛人的加入发展速度是非常慢的。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才有正式的技术团队,以及比较牛的人加入我们这个团队,当时我们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了,而在2014年人才引进上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为了挖一个技术员工,进行过家访,最终因为他母亲的决定才同意加入我们的团队。

3

同龄圈拿风险投资的经历

下面把同龄圈的融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仅供参考。就在2014年同龄圈还叫同龄宝宝的时候,当时我们已经跟资本进行了一定的接触。我本人对风险投资没有任何的概念,也从来不知风险投资长什么样子,到后来会参加一些会议,分享,渐渐地认识一些风险投资人,来和他们进行邀约,到2014年已经见了十几个投资人。在这个期间的话,我们采取的是主动邀约,让投资人看我们这个项目。

当然为了找到一些投资人我们也吃了很多的闭门羹,甚至做过在办公楼下等投资人等了一天的事情,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搭理我们这样一个项目的。因为人家认为我们的项目没有发展前景,然后也没有做出任何的成绩,谈完之后也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但是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比如“天花板”很低,比如说现在团队中所欠缺的东西,比如说数据积累没有达到他们可以投资的规模,所以到2015年上半年,我们一直在闭门练功,做自己的数据,建设自己的团队,把我们要做的事情想清楚到底怎么做。

在今年下半年我们参加了天天投组织的一个路演,当时我们已经积累了60 万的用户,路演是10个项目,每个项目5分钟,因为我们也想清楚这个事情怎么做,而且在此次路演之前已经参加过一次路演,我们从上次路演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这次路演中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都避免了,这个项目讲解的话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整个项目的计划书也非常清晰的,很多投资机构觉得我们数据的积累已经非常不错。当时路演在周五,过了双休日之后约见了洪泰基金的合伙人,当时立马就拍板,同俞敏洪和盛希泰确定了投资关系,整个过程刨去双休日只有五天的时间。

洪泰投我们的原因:首先,我们有60万的用户积累而且这60万是没有花费任何的成本;第二,我们做的事情在市场上相对来说是具有成长潜力的,而且通过夹缝生存的策略,已产业化的方式避免了些直接的竞争。另外,洪泰的创始人更注重的是其他创始人本身的一些特质,觉得我们这个企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可以做一个连续创业者,有很多特质,可以把公司做成到IPO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黄小仙团队从2013年到现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Q1:

@徐啸啸

现在母婴育儿类的公号,大都是针对妈妈的实用技巧。如果做一个专门给爸爸看的号,会有前途吗?从哪些内容下手比较好?

A1:

通过长时间对孕妇的了解,包括对一些父母的了解,其实对育婴这个话题,女性的关注度要比男性的关注度高很多。往往在生育的阶段,女性是全职在家,男性的话还是忙于正常的工作。所有要做给爸爸看的号的话,在这个定位上面可能会有问题。因为个人觉得,男方对下一代孩子的关注没有女方那么强烈。当让给女方看的话,其实我们大部分内容是给父母看的,男方也都是可以看的。所以说如果专门针对爸爸去做的话,可能在市场体量(比针对妈妈去做的话)要低很多。所以专门做爸爸号的话,“天花板”会比较低一点,而且难度会更大。

Q2:

@万安

问下黄老师关于融资方面的问题,一般您觉得产品成熟度达到多少就可以找投资?

A2:

当时在融资的时候,其他的项目手里面都已经有了具体的产品,而且产品已经有具体的数据了,一般情况下是这种拿到投资的可能性会大一点。因为我们还没有任何的产品,但是已经有很好的数据了,所以我们拿到了投资。一般情况下你没有成熟的产品,而且你的产品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你的成长,其实是很难拿到投资的。

Q3:

@李海涛

同龄圈一个子账号只有几万人,那这个子账号的价值在哪里?如何盈利?

A3:

我们最早是通过电商进行盈利的,但是电商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单纯通过广告盈利,就是发软文这样的形式。在我们拿到投资之后,我们就把所有的变现都停止掉,因为你再过多的变现的话会影响用户体验

Q4:

@子曰

您是如何从三个人的团队发展成三十人的团队的?团队中都有哪些人?如何分工?想听听关于团队组建方面的经验。

A4:

最早还是14年有三个人,到14年年中有五六个人。14年年低我们做了一些电商项目,当时我们最高到二十个人。后来放弃电商的时候,我们留下来还是六七个人左右。到2015年的时候,才正式招一些技术、策划等其他岗位。目前的团队分工是这样的:有三分之一是技术;有三分之一是医学包括一些医生;有三分之一是应用和推广。

Q5:

@大发

之前提到产品的定位是母婴类的知乎,那如何持续的让专家、医生来持续的提供PGC内容?因为毕竟这个平台目前不像知乎,在上面可以获得社会认同。

A5:

目前的话,我们在微信平台有一百多万的用户,那在头条号、搜狐自妹子等其他的一些网络渠道,是有各种的号在运作。所以我们直接辐射超过一百万用户,间接影响大概有一两千万的用户。我们跟专家合作,他们在平台上根据用户的问题去产出内容。我们把他们的内容进行输出,有人可能写了这方面的文章,她是根据患者的需求去写的,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好,那我们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发布,让她文章实现价值最大化。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好的文章让更多的人去受益,因为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帮专家进行包装、推广,提高他们的名誉、知名度,所以目前很多专家还是愿意入驻到我们平台上的。

本内容由微信图文编辑器——i排版(www.ipaiban.com)微信排版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