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宝CEO王佳梁:2017年上海创业风口在哪里?
魔都的冬日模式已开启,不太冷却耳濡目染了首都的“霾”,灰蒙蒙里,车辆在穿行,路上行人脚步显得匆匆,踏进一幢不是太高的办公楼,三五个工作人员在精心地装点圣诞树。这里就是触宝科技的上海总部办公室。
地歌网记者受邀参观了触宝的办公室,并且和触宝CEO王佳梁有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触宝科技创立于2008年,目前旗下主要经营两款应用——触宝电话和触宝输入法。对输入法有些许了解的人来说,一定熟悉触宝输入法,其海外市场份额已经做到行业第一。2014年触宝科技完成了7000万美金的C轮融资,2016年触宝的全球用户突破11亿,目前,触宝的日活数达到5600万。
由于圣诞彩带、榭寄生的装点,让整个办公区看起来有点国际味儿,而今天触宝CEO王佳梁对话的主题却聚焦到了上海的互联网创业。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美国的硅谷和中国的北京俨然成为引领互联网创业风潮的两极,魔都上海却一直被认为是“后劲不足”,作为上海的本土创业者,王佳梁也在思考上海是否具有互联网创业的基因,2017年,对于上海来说有没可能迎来新的创业爆点呢?
王佳梁认为,尽管当下处于创投领域的“资本寒冬”,国际化和技术化是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两个风口,抓住这两个风口可有所作为,海派基因成就互联网创业后发优势。另外,技术创新比模式创新更重要,互联网过去的20年是模式创新的时代,未来必然是技术创新的时代。
以下是触宝CEO王佳梁的具体演讲内容:
刚刚我对触宝的产品和公司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但今天我主要想讨论的主题是上海的互联网创业。当然,这更多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我今天也算是抛砖引玉,简单说一些自己粗浅的观点。
首先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在互联网创业当中,坦率来说其实上海给人感觉会有点落后,这个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上海并没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之前盛大还有机会,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后盛大也没落了。现在BAT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一个在杭州,都跟上海无缘。
另外一方面是互联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存在差别的。在招聘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现在北京互联网人才最多,不管做产品的,做技术的,还是做市场的,这方面人才供应量会比较高一点。上海相对来说大家比较喜欢去一些外企,或者一些大的企业。
第三方面是上海的很多创业公司大多集中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比如之前很火的O2O,或者一些生活服务类创业。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魔都就是一个很小资、特别会享受生活的地方,所以大家创业项目可能都比较偏向于做一些模式创新。当然,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者在上海创业里边到底是怎样一种占比,我吗还是有一些疑问的。
海派基因成就互联网创业后发优势
刚刚说的这些是存在的一些客观现状。但是反过来看,我们也能看到上海的一些独有的优势。
首先我觉得,上海在一些海外业务上面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海纳百川,所以上海本身可以说是一个与国际融合的最为充分的一个城市,在文化上非常的开放和包容,浦东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引入了大量的外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海派是很强的优势。
根据前段时间上海交大一个报告,里面有一个关于上海城市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指数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提到上海初创公司涉及海外业务的大概占了20.2%,在创业团队中存在海归的差不多占了18.2%,企业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两种记以上的语言版本占了42.1%,这些比例都是高于全国其他城市同类型的比例。可以看出上海在海外这块还是很有优势的。
另外一方面创业文化和氛围的考虑,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高校,如果说到未来的话,未来人才主要来自于高校,同样根据领英2016年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报告来看的话,针对互联网行业的趋势报告,中国最具创业基因院校排行中前15所院校中,7所均位于长三角地区,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在高校方面资源特别有优势,包括长三角其他的学校,像浙大也是能够辐射到上海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一个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
回到触宝,触宝员工有72%的员工都是来自清华、交大、复旦、浙大排名前15个院校,这块上面占比也是非常高的。
第三,专业互联网人才快速增长,这个也是来自于领英的报告,上海互联网人才数量正在以10%的年增速领跑全国。也就是说,这块我们每年培养的人才增长数量在全国是领先的。
同时,上海整体政策和政府的扶持这方面也做得很到位。我们看到上海现在在整个城市里面已经有包括像张江、漕河泾、杨浦、闵行紫竹,这几个地方都是高科技技术聚集的地方,这些孵化器里面都有针对创业公司优惠的政策。
像触宝当时所在的紫竹的孵化器,第一年是免租,第二、第三年租金减半,我们也能申请很多来自区来自于市科研资金的支持。之前我们有一个337的调查案,跟美国上市公司打了一场官司,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获得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相关领导大力支持。
从这方面来看,上海政策环境在全国还是比较好的。当然,除了政策环境之外,我们气侯环境也是相比北京会更好一点。尽管今天有一点雾霾,但是我上周在北京,北京的雾霾是黄褐色,到我们这边至少已经变成灰色的,相对来说已经淡化了很多。这个或许也会从人才吸引角度来讲也会有一些帮助。
资本寒冬下如何抓住创业机会
最后聊一聊我们如何在资本寒冬下如何抓住创业机会?尤其对于上海创业企业来讲如何抓住这个机会?
现在这两年资本寒冬对于上海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原先在上海创业企业相比之下大家都比较低调,比较务实,不像北京一些企业比较会吆喝,懂得自己包装自己,或者去炒作概念。但是,正好这两年资本寒冬到来之后,其实北京这类企业死掉一大半,很多都倒掉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觉得靠概念,靠模式获得资本,或者投资的创业公司会慢慢地被淘汰。接下来这10年时间里面,应该是靠技术创新的公司才能真正取得成长。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除了资本寒冬影响之外,另外一方面是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在慢慢消退。前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快,这个得益于智能手机用户普及,那个时候获取成本非常低。这个过程当中相应靠模式创新的公司也能够快速地获取用户。但是,现在流量红利和人口红利在消退,大家都已经开始用手机了,这个过程中谁技术更占有优势,这个就变成市场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看,不仅仅在移动互联网,站在中国经济角度来看,前两天跟我一个朋友在聊,现在传统行业越来越难做,越来越难做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导致越来越难做,比如说中国人口相对来说人口红利退市之后人力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不再是我们优势,中国人力成本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越来越接近了,包括我们工程师,我们曾经去对比过跟香港,跟台湾比起来的话,其实内地工程师成本反而更高。
技术创新比模式创新更重要
但是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什么中国市场在过去改革开放这三四十年时间里面,我们更多是靠模式上面,靠市场一些机会上面去创新,去发展。而在美国,在硅谷,在这些发达国家,大家讲的都是技术,归根结底,一个创业,包括商业机会,商业价值,它无非是通过两种方式去产生的。一种是你的信息不对称,今天我在这个行业里边,我看到一个传统制造业也好,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贸易公司也好,它看到有这样一个商业机会在那,这个时候他利用了这个机会,他就能快速把这个公司做大、做强,甚至于他的公司价值10亿、几十亿这样的规模。这些其实都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你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信息,所以在这个当中才能抓住这些商业机会。
但是,当一个社会信息变得越来越发达,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机会越来越少,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如果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你知道了之后,一旦你去做了,很快就会有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这个跟改革开放初期,甚至10年前的中国有巨大的改变。在我看来即使今天没有人力成本的提升,没有人民币增值的压力,没有贸易争端的话,在一个日渐发达的信息社会里面,传统行业这样一些靠信息不对称去创造价值的机会肯定也会越来越少。
接下来,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创业公司应该怎么样去获得巨大的利润呢?因为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充分竞争的市场,这样你要赚钱越来越难。这样就是为什么在硅谷,在美国,大家讨论都是技术创新。这个时候没有信息不对称,只有靠你的技术实力,靠你的技术创新,甚至靠你的技术垄断,你的专利,这个时候才能获取别人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至少看来,在中国这种技术创新趋势已经越来越大了,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而且。这个也是接下来10年时间,我看到的技术创新肯定会取代模式创新,成为我们国家一个创业的主流。
知识产权是后盾
第二,如果要有技术创新的话,必然它的知识产权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在我们这样一个领域里面,我们现在看到除了我们这个领域,哪怕娱乐界IP已经变得越来越热,版权,只要谁有版权,谁有IP就能赚很多钱,这个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在我们个领域知识产权就是你的发明专利,你的各种各样技术的提升,这些东西能够成为接下来创造价值的核心功能。
把握互联网创业趋势,顺势而为
第三点,我们需要把握创业的趋势,顺势而为。现在整体来看,创业领域会越来越细分,越来越细化,这个也是恰恰提到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少了,这种情况下面大家在创业的点也会越来越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做的看到我们新的时代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在我看来对于上海来说,一方面对于消费升级互联网+的机会,这个机会比较多一点,而且这种机会不局限在O2O这种类型的领域上面。另外就是海外出海的这些项目,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机会。总之,把技术应用在我们上海的企业所擅长的一些领域。
良性的创业生态保障
最后对于上海而言,怎样建立好一个创业生态。创业生态讲得大一点就是国家的政策,包括政府的政策。但是,更微观一点的话,可能从一个创业企业的角度,怎么样基于上海的企业加强沟通。最近我们有一些上海互联网的公司建立相应的微信群,大家之间进行交流。包括前段时间也参加了一些交大的创业论坛,因为本身在上海的话交大创业者非常多,交大创业论坛上面一个口号,一定要赶超清华,如果交大哪一天赶超清华,上海创业氛围也会超越北京。
在座大家都是媒体,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你们如果能够报道更多创业公司,报道像上海海派创业公司,就会有更多人才愿意从外企到创业公司,而不是说给人的印象上海人永远是小夫妻,永远是呆在一个没有风险的地方。我希望各位媒体老师们能够多多支持我们创业公司!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