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的百度开放云,有实力弯道超车吗

百度开放云近一个月动作不断。先是在今年3月份,在国内推出IOT服务,率先成为国内首个原生支持MQTT协议的公有云厂商。接着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百度开放云又发起营销和价格战,凡是在活动当天注册百度开放云平台的用户,即可享受免费定制产品,福利半年有效。

这些动作不难理解,百度开放云是希望借此造势,进行品牌推广。但百度为什么要造势?造势背后,百度开放云实力究竟如何?面对阿里云、腾讯云快速发展的今天,百度开放云还有可能弯道超车吗?

百度开放云的现状:需要奋起直追

对于为什么要造势,行业人士很清楚原因——百度需要奋起直追。这体现在两个地方:

1.百度在云计算商业化运作太迟了

2.百度营收太单一,需要“点”进行突破

BAT中的百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技术基因的企业。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他们都认可这样的黄金团队组合: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和阿里的运营。然而,恰恰正是这家最具技术基因的巨头,却一直在云计算上缺位,直到2014年才开始以“百度开放云”进行商业化运作,2015年才在百度世界大会上进行亮相。

而以运营被业内人士所赞赏的阿里,却在云计算运作上格外亮眼。不仅在2010年,就开始正式对外提供云计算商业服务,更是在2014年拔得头筹,成为中国公有云市场的领头羊。根据IDC数据显示,2014年,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占有率达29.7%,超过亚马逊微软IBM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总和。

以产品见长的腾讯,也开始从游戏、通讯等领域进行切入,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而更让行业人感慨的是,甚至连青云、七牛、UCloud这样的云计算创业公司,发展势头也隐隐盖住了百度。

营收单一上,可以通过百度年报略见一斑。百度2015年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86.99亿元,尽管比去年同期增长33.1%,但网络营销营收却占了总营收的94.18%(176.10亿元),这样的营收比例太单一。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云收入不断高速增长,同样是2015年Q4,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26%;腾讯也多点开花,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联系到去年7月份,百度遭遇的估值风波,百度必须寻求点进行突破。尽管已经发力O2O,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能够输出百度技术的云计算显然成了更好的选择。

所以百度普惠全行业的举动不难理解,是希望通过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公有云需求者免费体验到百度开放云。

只是,百度开放云实力究竟如何?能让公有云需求者满意吗?

商业化运作晚≠起步晚、没实力

要指出的是,百度虽然在商业化运作上起步非常晚,但百度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起步非常早,所以它在技术能力、资源能力和数据能力上一点都不落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其实一直在做私有云的建设。有资料显示,从2003年起,百度就已经在大规模分布应用上进行研究,并随后在分布式存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再结合它现在的规模——私有云技术支撑了百度近千PB的容量、平均每日800TB的增长,以及用户量过亿、上百万企业客户的不同需求来看,百度不仅在技术上一点都不落后其他竞争对手,还有可能处于领先地位。

有人说,衡量一个云计算服务实力的一个典型标准是看它的资源能力。而就去年的数据来看,百度已经建成了数十个IDC,满足近50万服务器大规模集群部署,并构建了遍布全国的CDN分发网络。其中,阳泉的云数据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IDC。

由于公有云服务主要以IaaS层面的资源虚拟化配置为主,而硬件的规模决定了业务规模弹性的上限。从这个角度上看,百度开放云至少在IaaS层上的能力已经是业界最强。更不论,百度开放云还有全国最大的Spark集群等。

实力这么强大,那百度开放云是否有机会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

是否能弯道超车?平台的综合输出能力是关键

是否能实现弯道超车,这得思考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云计算业务发展的速度。

从当下来看,以下因素将决定云计算业务发展的脚步:

1. 价格

2. 稳定性

3. 易用性

4. 平台的综合输出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从曝光率、用户信任、体积、国情等角度考量,这里不讨论一些云创业公司和国外的云计算巨头,仅仅比较BAT三家。

谈到第一点——价格,由于对比项太多以及其他因素,并不能很明了的得出哪家价格更实惠。仅仅从现有的动作和趋势上研判,赶了晚集的百度,更有可能是最具性价比的那家,否则不在价格上有吸引力,如何加速圈住现有用户?

谈到第二点,稳定性。百度有每天几十亿次的点击,阿里也有每秒钟十来万笔峰值成交的能力,腾讯几亿QQ在线、微信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不差,所以这三家在稳定性差距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谈到第三点,易用性。从当下来看,大家都在做“水电工程”——不约而同地将各种解决方案进行“打包”,比如O2O、电商、移动App、金融、教育、医疗解决方案等等。虽然各家互有长短,都还在成熟中,但总体也都差不多。

尽管在前三点上,百度开放云优势并不明显或者说持平,但在第四点上百度开放云则是脱颖而出。虽然都是输出计算力,且计算能力同等价格下差距也不大,但百度输出的不仅仅是计算力。百度的云计算战略分为三级,最底层是百度云计算,中间是数据工厂,最上层则是最核心的百度大脑。因此计算能力只是基础,依托大数据预测平台、百度大脑之下,还能够输出智能。从这来看,百度开放云平台商业化运作虽然落后一大截,但仍然有机会弯道超车。

数据从“资产”转向“资本” 信息处理量级和手段将决定云服务的差异化

当然,上面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如果仅仅依靠这种单一思维就判断百度开放云的前景,多少就显得有点武断。毕竟阿里有人工智能产品DTPAI,腾讯在2015年也成立了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凭什么就判断百度开放云能弯道超车?

在这里首先要弄明白一点,戏台搭好了,不代表戏能唱好,有人工智能产品不代表他们在云“智能”上能做的好。

这里面有两点是关键:

第一,尽管阿里在数据上有电商的价值,腾讯有社交数据的价值,但广泛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种数据“喂养”和“训练”。可以说,未来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而在数据量级和数据广度上,百度无疑是最多的。

第二,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但数据从“资产”向“资本”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处理手段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人工智能的智慧程度。在盘活信息资产这一点上,百度无疑是国内无人能敌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拥有国内、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机器学习科学家,比如吴恩达等(Andrew Ng);另一方面,则是百度拥有全国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全球TOP10的计算机以及全球最大的深度机器学习的开发平台。

至此,已经很清晰明了:输出计算能力只是第一步——“聚”,聚合资源而已,大家都能做到。而能够让云计算服务差异化的关键“智能”,则取决于多方面,比如大数据规模、智能的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调教。

此外,百度开放云除了是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手段,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平台,还是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圈,它囊括了百度以下能力:

1. PC、移动端流量入口

2. O2O

3. 应用分发

4. LBS

5. 云测试

6. 语音和图像、人脸识别

这个最大的开发者生态圈,除了给开发者提供各种功能之外,百度网盟还能为开发者变现提供支持。解决了初创公司开发难、运营难、推广难、变现难能一系列问题。

结束语:

从发展进程来看,云计算领域有三次进化。第一次是IT设施上的变革,能够更便捷地提供计算能力;第二次,也就是当下正在进行的——数据成为重要资产,能够带动商业模式变化和创新;而第三次,也就是即将进行的则是人工智能,它将重新定义“效率”。

尽管未来还有很大变数,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家底和生态圈,则让它在云计算第三次进化中,拥有了弯道超车的实力。因为,用户不仅仅需要基础计算,也更需要智能化、更加有洞察力的计算服务。

个人微信公众号:Lookdute。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