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2亿美元的豌豆荚,值不值这个价?
文/子野
微信公众号:ziyejun007
近日,先于网络传播的阿里巴巴出资2亿收购豌豆荚的消息,目前已经被证实,按照阿里巴巴大文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俞永福的说法,阿里巴巴次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补强UC在移动分发方面的短板。
豌豆荚市场份额大减 早已是明日黄花
投资收购值不值,还是要看被收购公司有多少价值。豌豆荚的名气自然不用说,在百度、腾讯应用商店市场未成气候,小米、360这些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这个绿色的、带有一点小可爱的豌豆荚,便与91无线一起挤身为国内移动应用商店市场的第一阵营。
2014年年底,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带着几十页PPT,远赴日本,会面曾投资阿里巴巴的软银掌门人孙正义,最终软银1.2亿美元投资豌豆荚15%股份。那时,豌豆荚用户数量超过3亿,不到两年时间便成为中国最大的应用商店之一。
但是,从2014年到2016年,豌豆荚除了出现和百度闹掰、管理层间不合的新闻,以及提出所谓的生态闭环,再无新的建树。根据荷兰数据研究机构NEWZOO发布的数据,2016年1月,腾讯应用宝继续以24%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并实现连续5个月领跑安卓应用商店,而豌豆荚名列第六,市场份额仅占6%。
2016年2月,豌豆荚市场份额再次缩减,以4%的市场份额,名列第10,十分尴尬。
再从估值来看,2013-2014年是豌豆荚处在顶峰的两年。对比百度2013年花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阿里也曾给豌豆荚开出15亿美元的价格。再从现在2亿美元的“白菜价”来看,豌豆荚估值缩水严重。
当然,我们还是要回到值不值的问题上。两年间,豌豆荚缩水13亿美元,除了那几年移动应用商店大热造成的估值泡沫,豌豆荚到现在还能换来2亿美元,实属难得。
因为从豌豆荚自身的体系来看,有精致的产品,有几年积累下来的用户群,但它无法把这些东西变现,很多公司之所以能换来如此高的估值,是因为它们本身就能赚钱。可惜的是,豌豆荚是做产品的公司,不是赚钱的公司。
总体来说,把路子走得太复杂,便很容易在选择下一条路的时候,迷失了自我。豌豆荚如是,往更深层次来说,这也是豌豆荚内部管理层的问题,无论是战略,还是眼光,都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也必然会受到资本市场的惩罚。
目前,还能换来2亿美元,基本也值了吧。
UC看中?有钱没地花,还是做顺水人情?
在这次收购中,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细节。据俞永福的说法,阿里巴巴次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补强UC在移动分发方面的短板。这就到了另外一个问题,UC的短板是移动分发吗,豌豆荚真的对UC很重要?
作为阿里系的杰出代表之一,UC在这几年改造,成功改变了人们对阿里系产品的感观。一直以来,互联网科技行业都有一个说法,“凡是被阿里收购的公司,大多都是在走下破路”,比如高德、陌陌等等,但UC显然不会。
我们可以拿豌豆荚和UC来对比一下。
当时,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拒绝了阿里提出的15亿美元的收购。据当时媒体猜测,一是豌豆荚当时不缺钱,能保持盈利,没有依靠巨头的需求;二是王俊煜有自己的书生意气,看好豌豆荚能成为移动应用商店的独角兽,感觉不需要向巨头靠拢,因为未来豌豆荚就是巨头,显然没有意识到移动应用商店市场前景在后几年的急剧衰落。
同在2014年,UC创始人俞永福则在6月11日宣布,UC优视全资融入阿里巴巴集团,并组建阿里UC移动事业群。
然而,其实俞永福也说过UC不会被收购的话语,他说,“UC是非卖品,UC不会被巨头收购,只有UC收购别人”。这气魄,这决心,岂不如同当时的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吗?如出一撤。
再从现在来看,阿里巴巴出资2亿美元拿下这个快不行了的昔日英雄“豌豆荚”,说是UC看中的,颇有一点“英雄惜英雄”的味道,毕竟当年俞永福带领UC也是有这等气魄。他或许想到,如果当年不接受阿里的收购,UC是不是也会沦落到像豌豆荚这般的命运。
当然,王俊煜和俞永福没太大可比性,王俊煜作为85后,无论战略眼光,还是带领团队的能力,都不及更老成的俞永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软银是豌豆荚的大股东,所以,也可以说是阿里巴巴从软银手里买到了豌豆荚。另外,软银最近负债累累,急于套现资金,像豌豆荚这种明日黄花的公司,自然也在抛售之列。
那么,不差钱的阿里巴巴出资2亿美元来收购,也算做顺水人情。要是阿里巴巴不买,豌豆荚的2亿美元标价,可能会有很多买家觉得不值得。要是真没人买,软银的日子也不好过。一紧张,可能还会继续抛阿里的股份。
豌豆荚的结局
豌豆荚选择投靠阿里巴巴,也意味着未来的路,不再是豌豆荚选择去做什么独角兽,也不是去改变什么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多的是变成一颗钉子,从而增加阿里巴巴集团的稳定性。
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作为旁观者,大概只能说一句,“可惜了,豌豆荚。”
至于结局,并不看好。
一是YUN OS将会与豌豆荚的合作。此举,也许能帮助YUN OS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但对豌豆荚本身来说,杯水车薪,实际效用不大。
二是UC和豌豆荚的合作。此举,大概可以续命,但仍然不是长久之计,豌豆荚“失宠”的原因是它自身的问题,以及大环境因素影响。相反,UC和豌豆荚的合作,更多的是UC利用豌豆荚的市场份额,发挥它最后的余热。
三是豌豆荚自己玩,这几乎就等同于被抛弃了,结局可想而知。
当然,再怎么逆势的局面,也会有新的机会。如果豌豆荚能利用这次被阿里巴巴收购的机会,重新打造新的豌豆荚,新的产品线,开发新的市场,也许会找到真正成功的秘诀。但是,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