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红利尽消,贝贝网祭出什么牌?
平台收取佣金,不止贝贝网一家,实际上各移动电商均在实施收费策略,然而,贝贝网此时此刻出台,释放怎样的信号?不妨管中窥豹。
想到巴菲特的金句:唯有潮水退却,才知道谁在裸泳。
此理不止适用于股市,在电商领域同样恰当。2012年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始汹涌,由阿里、京东等巨头的把持电商领域难有创业者的紧箍咒被打破。一波电商平台成功突围了,其中,贝贝网便是一匹出线的黑马。
如今,移动互联网大潮尽消,疯狂奔跑了一程的贝贝网虽不是“光着身子”,可似乎也难掩某种窘境。
杀出血路
潮水来时,每一个入局者都有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故事,贝贝网也不例外。
贝贝网于2014年上线,短短三年,日活用户超200万,仅次于淘宝系、京东、唯品会和蘑菇街,2015年官方GMV达40亿,2016年10月开始实现单月盈利,用贝贝网CEO张良伦的话说,其开始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
短短三年的时间摘到母婴行业的桂冠,风口是外因,但贝贝网也有一套内在驱动战略。
聚焦“好货性价比”,专注于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在品类上贝贝网坚持标品自营,非标开放的策略,诸如纸尿裤、奶粉等标品价格相对透明,虽是刚需但不是主盈利点,不过,选择标品作为切入市场的杠杆,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鞋帽等非标品的毛利率比较高,是贝贝网经营的重点品类。地歌网获悉,截至去年年底其非标品占比超85%。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非标迅速抢占到一个相对的制高点后,贝贝网并不局限于母婴行业。
正如京东起步于3C但没有止于3C,腾讯起步于IM但并不局限于IM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系下,贝贝网通过“妈妈经济”试图打造一套可供深耕的商业生态。
从母婴拓展到妈妈群体,通过妈妈群体延伸到家庭场景,10万亿的妈妈经济充满了足够的想象力,加上多次资本的加持,贝贝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
故事的演绎总有跌宕起伏。
贝贝网张良伦曾表示,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有5年,贝贝网抓住了其中3年拼命狂奔。在这三年时间里,贝贝网话术里不断传递的是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如何打造“妈妈经济”,如何重构电商新一极。但随着贝贝网裁员、收取年费的消息接踵而至,画风似乎开始了转变。
可以明确的是“快”带来的问题似乎已经暴露。
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从移动互联网垂直切入撕出一个口子,跑出了一波电商平台,其中有洋码头、小红书、网易考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有C2B拼团崛起的拼多多,靠”社交+电商“模式起势的云集微商,这些平台在大潮的推动下,完成了前期的用户积累,构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后端技术和供应链的打造也基本完备。
当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褪之后,市场风云变幻,与家底深厚的大平台不同,这些新晋平台比拼更多的是前期内功修炼的扎实程度。
水落“石头”现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尽消,在电商一线,基本都感到寒意:速度下滑,资本变冷。
为此,阿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新零售势能,转向线下要发展,京东不断地深耕品类,依靠累计起来的技术实力,不断夯实中后端平台实力,走向开放谋进步,对快速驶进赛道的这波平台来讲应该如何应对?
贝贝网是消费升级趋势下跑出来的一个典型,对于消费升级这波平台来说,具有代表性。
再次审视贝贝网收年费这件事,可以断定两点:①移动互联网窗口期拿下的存量,在市场消褪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此举相对冒险;②为何收费?是否像官方口径所说的提高平台的品质?显然,有一个很容易get到的点,那便是贝贝网需要钱,至于是出于账面好看还是经营面临考验,则是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了。
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贝贝网开放平台有近4600家品牌商家通过ERP接入到开放体系,160家服务商通过API进行对接,有5000万次的API调用量。
这些数据是贝贝网三年来交出的部分答卷,犹如麦子,收费策略便是收割这一茬的成果,同时也不难看出,真正的问题也露出水面。
结合3月份贝贝网的裁员风波来考虑,裁撤近100人涉及营销、运营、设计、客服等。有报道分析称贝贝网有IPO计划,在为上市做准备。也有业内人士评论,贝贝网有必要停止奔跑,调整节奏了。
贝贝网由垂直的母婴品类转向“妈妈经济”为主导的综合品类,从外部来看,主打品质管控的有京东这道防线,在流量运营上更有天猫、淘宝的直接碾压,此外唯品会、聚美优品甚至共同起跑的这波平台也不容小觑。
根据当前的形势判断,地歌网倒是同意业内人士的分析,此时贝贝网必须进行战略收缩和调整。
话说,船小好掉头。人员调整,平台收费证明贝贝网的谨慎与敏锐。
当下,互联网和传统产业集合得越来越紧密,马云掀起的新零售变革席卷了30万亿社会总零售市场。特别是经过十几年来的数据沉淀、技术突破,大平台更多的是依靠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逐渐变身商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不断地开放赋能。
赢者通吃是互联网的规律,只要二八定律呈现,大平台活得越来越好,小平台此时更要审时度势,做好定位。
笔者认为,擅长什么就做什么,跑出绝对的极差才是王道。
以苏宁转型为例,互联网的思维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线上的运营毕竟不是强项,2015年苏宁联手阿里后,最终回归到线下耕耘,深挖,期待下一个势能的到来。同样,消费升级的这波新势力,更是要把品质、个性、体验、效率做足。
笔者采访过一帮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起来的企业家,令人意外的是他们都达成一个相当一致的判断——未来诸如大型连锁这样的大平台很难出现,小众当道是趋势,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平台在小众市场中冒出来。
反过来考虑,不管是在什么风口,守住自己的领域,了解自己的用户不断垂直、深耕,现在看来才是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