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名义 对“野蛮共享”说不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以人民的名义 对“野蛮共享”说不

对所谓的共享电单车说不,上海市有关部门这一次的决断值得点赞!

五一节前,《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各方责任、车辆投放、押金管理、信用信息互通共享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要求,同时明确提出,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上海市为何对“共享电单车”说不

以人民的名义 对“野蛮共享”说不

共享电单车早已进入上海市,并且是蜂拥而至。或许,这些电动自行车的涌入,在某些层面上方便了部分市民的出行。但是,应该投放多少辆?方便了多少人?带来了多大的隐患?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懂懂笔记从媒体披露的资料中统计了大量信息,仅举其中两个例子:2015年11月,“某骑”电单车以上海莘庄为原点,开始市场推广。截止到2016年12月,“某骑”电单车的车辆站点已铺设至上海的闵行、松江、徐汇和长宁等区。在上海市区投放20万辆电单车,铺设4000个站点,计划覆盖全上海主要的商圈、交通枢纽等人群密集地; 2017年2月底,成立于2016年10月的“某蜜出行”宣布正式上线,初期将在北京、上海各投放10万辆共享电动车。

打开这些共享电单车平台的宣传语,大多是方便出行、省时省力、缓解交通压力……同时落地的城市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等人口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市。

动辄几十万辆,动辄谈及缓解交通压力,很多电单车甚至在上线之初并未“限速”,远远超过了国家对于电动单车的限速要求。请问,这是在给城市疏堵还是添堵?

至少,我们在北京市提出“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之后,再次看到一份有理有据的《征求意见稿》摆在了公众面前。上海市这次着重针对已经初见端倪的“共享电单车”,提出“结合本市城市发展规划、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道路通行条件和交通安全状况,本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或许是因为曾经提出过对网约车市场严格监管,遭遇过个别舆论发出的“制约创新”非议,《征求意见稿》中对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给出了详实的分析和数据支持。

文中指出,首先是基于城市交通安全和市民人身安全考虑:由于共享电动自行车产权不属于个人,存在骑行对象不确定、不固定,车速较快,且骑行者对车辆技术性能熟悉程度不一,尤其是每一次使用后,缺少安全性能检查和操作交接,一旦驾驶操作不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征求意见稿》提供了两组真实的数据:上海市因电动自行车肇事的道路交通事故,2015年发生158起共96人死亡(死亡率60%);2016年发生108起共95人死亡(死亡率88%),事故死亡率高且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其次,《征求意见稿》指出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对电池的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综合考虑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道路通行条件和交通安全状况,上海市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在血淋淋的数字面前,懂懂笔记看到的是巨大的交通隐患和共享电动单车平台的“无畏”。而《征求意见稿》新闻爆出后,相关网页网友的留言说明,公众也需要一个有序的城市和生活。

电动自行车的隐患,不仅仅在于骑行安全和停放秩序、道路通行条件、充换电配套设施安全等问题;占用便道、废旧电池污、染堵塞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相比共享单车更难以搬动、摆放等问题,都是大城市综合治理的隐患。

无论如何,从各方面来考量,共享电动单车的无序投放,缺乏监管,安全隐患等问题,均是城市无法承受之重。

共享“XX车” 资本推动的皇帝新衣

以人民的名义 对“野蛮共享”说不

那么,共享电单车企业会否也像某些网约车平台那样,开始抱怨城市监管对“创新模式”、“共享经济”造成了制约呢?

懂懂笔记认为,共享经济是大趋势,但是“共享创业”在大范围推广之前,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管理现状、社会整体接受程度(素质和文化)、自身与公众责权利的考量以及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否到位。

说这么多客观条件似乎有些复杂,让一个案例来告诉我们道理。

不久前,上海某大学生因为自己的驾照被扣12分,无法注册“某达共享汽车”APP。就借用了朋友注册的APP,租用“某达共享汽车”,上路后由于驾驶原因造成路人一死一伤。

如今,该平台、肇事司机和遇害者家属,仍在就责任问题处理善后。对于无辜的伤亡者而言,这种共享汽车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来的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对于“投机取巧”的驾驶者来说,平台的监管不力和自身的侥幸心理,成为自己和多个家庭的噩梦。

共享汽车,相比共享电单车而言,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门槛更高,造成的影响更大。无法解决经营模式中的漏洞,即便把“全险”都上了,也会对社会造成损害。

那么,所谓强调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无法监督“人性的丑陋”,无法在技术和规则上进行完善,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试问,那些因为某种侥幸心理骑上快速行驶的电动单车用户,因为自身心理、技术、车况、路况等等问题发生了事故,请问电动单车平台会负起多大的责任?背后疯狂推动的资本又能负起多大的责任?

即便不谈交通事故的隐患,就以相对安全的共享单车为例,曾经惊爆朋友圈的深圳湾公园“单车”海洋,北京市某大街数百米“废车”小山,谁去估算过疯狂发展的共享经济,造成了多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不是所有的“共享经济”穿上皇帝的新衣,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压力和责任推给社会、城市和公众,一旦遭遇监管,就大呼委屈,大呼“创新被制约”。呼喊前,请先看看自己的初心!

实际上,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共享,有些野蛮生长的共享行业是被资本推动,而非理性、真实的市场需求。在资本的推动下,却匆匆、急于、不负责任地上马,在城市管理者、公众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高喊“创新”却侵占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贪婪地向社会索取价值。

试想一下,现在小黄车和小橙车的市场拼杀,如果是在企业自然发展的状态、而不是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本可以随着市场发展的规律,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让用户、城市、主管部门都有一个“适应期”,逐步成为一种良性的社会共享形态。但如今,五颜六色已经涵盖不住继续入场的单车新军,再次迫使城市管理者考虑限制城市单车总量的举措……

如今,借着共享单车热度的“电动单车”又都骤然从天而降,在资本的加持下底气十足地喊出“先投放几十万辆”!难道又要再次让法律、制度于无准备下,为这种“资本式创新”开始买单。

所以, 那些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资本而创新的“共享经济”,比如电动单车、共享分时租赁汽车,已经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不仅由于立法的滞后导致乱象丛生,新模式的出现也令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捉襟见肘。

并不是粘上共享就是创新,就是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资本盲目推动下,很多创新对社会的破坏性远大于创造性。共享是个趋势,但请慢慢来!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百度百家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人民的名义全集以人民的名义共享单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