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一半盛夏,一半寒冬”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共享单车:“一半盛夏,一半寒冬”

共享单车好像疯了,不到一年,30多家企业,近百亿融资,成为资本催熟下的巨婴。

前不久摩拜D轮累积超3亿美元的消息已掀起一波高潮,没成想“惊喜”还在后面。10天后,ofo公布了行业史无前例的4.5亿美元融资,此外,小蓝单车、永安行、百拜单车等也相继传出融资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行业热闹极了。

近日,相关人士向地歌网记者爆料,摩拜已启动E轮融资,酝酿再搞个大新闻。共享单车成了疯狂吸金机,一路高歌猛进,仅2017年融资额已超过50亿元。但显然,它的光芒还未达到顶点。

看起来很美

3月5日,摩拜单车又宣布进驻新城市了,郑州和石家庄成了下一站。算起来,自去年4月以来摩拜已将服务扩展至25个城市,总车量达80万。另一边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宣称,ofo的目标是将城市覆盖数目扩大到200个,覆盖全国四线城市。

橙黄两家的火药味愈发浓重,战局进入白热化阶段,也成了创业路上当之无愧的公益企业。

为了吸引新用户,摩拜单车和ofo打响了补贴战:ofo充100送100,摩拜就充100送110;摩拜推超级品牌日免费骑,ofo就拨一亿预算,免费助力城市早高峰。近似疯狂的补贴服务了数以万计的用户,但同时也引来许许多多争议。

近日马化腾表示担心,“现在有些共享单车已经从付费往免费方向走了,后续会不会倒贴钱让用户去骑单车?行业会怎么演变呢?那时候会再发生什么事情呢?”越来越多业内人士质疑这种优惠手法将对共享单车的生存状态及发展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对此戴威回应称,“这是很正常合理的市场推广行为”。同时摩拜方面表示,资金方面公司还有很大的调配空间,补贴的初衷是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共享单车市场正处于跑马圈地,而资本的青睐无疑是橙黄“做公益”的底气。

早在1月初,摩拜单车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此次融资数额达到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此次融资的数额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而3月1日,ofo则宣布完成D轮4 .5亿美元融资,自2016年至今,双方共计融资十轮,融资规模已达近十亿元。

共享单车:“一半盛夏,一半寒冬”

摩拜的投资方有腾讯、携程两家互联网巨头、两家战略投资为主的传统行业大佬、十二家专业投资机构、一位天使投资人。ofo的投资方有滴滴、小米两家互联网巨头、十家专业投资机构、两位天使投资人。

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近日一家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ofo、摩拜分别以51.2%、40.1%的市场占有率列于共享单车一二位,而剩下几家仅占8.7%的市场份额。

即便如此,一大批新晋企业仍蓄势待发欲占领一席之地。永安行、小鸣、小蓝、百拜、熊猫、摩登等粉刷着各色颜色成为二、三梯队,在“集齐七种颜色是不是可以召唤神龙”的调侃背后,是风口下的疯狂赛跑。

风口背后

共享单车成了疯狂吸金机,对此有人在朋友圈评论:“每年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总额差不多就500亿仅摩拜、ofo两家差不多占了20%。钱都拱到个别几个案子里,一半盛夏一半寒冬。”

共享单车:“一半盛夏,一半寒冬”

资本的狂热不是没有原因。有投资机构指出,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大概在120亿元至200亿元,而共享单车市场容量会到100亿元,整个用户数会到5000万,甚至一个亿。

共享单车似乎蕴含着成为下一个入口级应用的巨大潜力。仔细想想,能够形成交易闭环、迅速吸粉、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共享单车讲出的这一个个好故事难怪成为资本眼中最性感的项目。

再加之2016年线上流量红利殆尽,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正在遭受困境,而资本市场也经受着创投寒冬。但钱倒是不缺,中国创投市场2016年整体的募资额是2015年的1.7倍。僧多粥少之下,“APP+车”的共享单车在风口中承载起下一个大出行入口的厚望。

与此同时,政府的支持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近日交通部部长李小鹏说,“共享单车是模式创新,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鼓励各地人民政府因城施策,加强管理,政府要有作为,企业要遵纪守法,广大使用者要文明出行,共同努力,共享单车一定能发展好。”

资本的簇拥、政府的支持都是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外部力量,但其自身造血能力撑得起高估值高期待吗?

用户!用户!用户!

不得不说共享单车的发展是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也是找到赢利点的过程。尽管当前很多共享单车平台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它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赢利点。

许多人质疑单车本身的商业模式。“共享单车虽然刺激了一部分新需求,也有一定的流量入口效应,但这种效应是否大到足够支撑商业模式的财务测算?”中路资本合伙人陈闪向地歌网记者表示。而另一位放弃了 ofo 和摩拜的投资人同样保持着他对这个行业一贯不看好,“资产管理的事儿到最后赚不到太多钱,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能跑出一家百亿美金公司的赛道”。

共享单车行业能看到的盈利模式无非是两点:1、“APP+车”下的使用费+押金;2、平台的增值服务。第一点目前无论如何无法盈利,而靠第二点盈利还是没影儿的事。ofo 创始人兼CEO戴威近日宣称“ofo已有20%的净利润,今年很有可能盈利”怎么看来都是天方夜谭。

ofo目前已覆盖35座城市,如若算上合作伙伴的车辆,ofo平台的车辆总数高达100万。大规模快速的扩张伴随的是巨大的造车成本,加上ofo推出的高密度充返限免活动,ofo目前的烧钱决心不可谓不大。

此外利用ofo机械锁漏洞免费使用的现象时有存在,虽然官方已推出智能锁并进行锁的升级换代,但也意味单车成本随之飙升。从用户对ofo单车的使用反馈来看,最早投放的单车也已进入损耗期,因此还不到1年的时间要进行大量折旧。种种现象表明,ofo单车正在给用户免费骑甚至贴钱骑。

上述还没有增加产品必须的渠道、营销、技术等运营成本,综合来看以低廉押金+几乎免费的使用费以及没影儿的增值服务,戴威口中“20%的净利润”是怎么算的呢?

主营业务无法支撑,目前靠融资过活的问题不仅ofo存在,这是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普遍的生存状态,也难怪外界有那么多唱衰的声音。但那么多重量级资本入场的原因何在呢?这就要说一说那个还没影儿的增值服务了。

首先强调一点,所有增值价值的前提是:用户!用户!用户!这也是整个市场拼命烧钱的根源。

单车行业的宏伟愿景,是在足够多足够密的硬件铺放后,使用户获取单车的流量入口从线上过渡到线上线下相结合。通俗来讲是当平台拥有足够用户,成为巨型流量入口后衍生的广告营销、大数据价值。例如数据规模化分析,可以帮助广告主过滤得出比较精准的群体受众,并进行有目的性地广告投放,从而帮助广告主提升目标用户的转化率,节约广告成本,提升广告效率。

资金之外,共享单车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巨头的资源,也会是接下来的一大看点。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盈利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付费方,帮助付费方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价值为自己盈利。从当前趋势可以看出一些苗头:ofo或成为滴滴最后一公里的补充、摩拜是微信成就小程序的试金石、永安行承载支付宝口碑连接线上线下的愿景……

残酷的是,谁都知道上述这些美好愿景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看到,也不清楚达到终点前会经历什么,只是往前走就对了。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百度百家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ofo共享单车戴威ofo共享单车南京共享单车北京共享单车上海共享单车资本寒冬共享单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