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做的对!云计算是美,但并非所有领域都要参与
先是2014年9月份,惠普收购云计算软件创业公司Eucalyptus Software。后者的开源软件,有助于惠普帮助企业建设私有云和公有云,并且Eucalyptus Software CEO Marten Mickos也加盟惠普,帮助惠普掌舵Helion云计算业务。这个收购看似没什么,但有一点却是很关键:这是惠普自2011年斥资103亿美元收购Autonomy之后进行的首宗并购交易。要知道Autonomy曾让惠普很窝火,这笔收购让惠普减记了88亿美元。这才几年,就重启并购业务,要么是惠普属于健忘族——好了伤疤忘了疼,要么是惠普非常重视云计算业务,它必须“不择手段”地去努力。
接着,惠普宣布分拆,分拆这一举动,被有关分析家解读利好云计算业务。因为,随着云计算流行,企业用户已逐渐不再购买传统硬件和软件产品,转而通过互联网租赁授权软件和硬件服务。惠普分拆后,有利于实现云计算业务聚焦,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进一步弥合惠普在软件与硬件、服务上的协同性不足。
然而分拆还没结束,惠普却在上周宣布,因为难以对抗亚马逊AWS,它将关闭惠普Helion公有云服务。这样的转变让有些人惊呆了,因为这太突然了。
但从笔者角度来看,这一点都不突然。因为早在今年4月份(http://kuailiyu.cyzone.cn/article/13738.html),惠普公司Helion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Bill Hilf公开讲的一席话就已经表明了惠普公有云的命运。他称,“我们原以为人们会从我们这里购买或是租用云计算设备。然而结果却显示,(与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对于我们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
在已经打了预防针的情况下,并且惠普思考了这么久的情况下,对于惠普关闭共有元,笔者不仅不觉得突然,相反还做的很对。为什么呢?云计算未来的确很美,但并非所有领域都要参与。
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几点:
1. 进入云计算领域还是太迟了: 惠普在2011年才开始计划推出云计算服务,这比亚马逊晚了五年。战略确立的晚就算了,但动作却一直也没跟上,11年推出云计算服务,直到2014年5月份才正式确立云产品和服务品牌Helion,并对外推广。而彼时,先入为主的亚马逊已经以EC2和S3形成了一系列生态圈,吸引了一大批开发者的专业。另外,微软尽管战略和动作也相对落后,但微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构筑了一个生态体系来包容一切——与微软产品无缝整合,从而构筑从IaaS到PaaS再到Saas的完整云生态体系。而对于惠普而言,在公有云上避免与这些有实力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是正确的选择。
2. 传统企业拥有致命缺点——技术 尤其是惠普这家硬件服务商: 尽管惠普主导着计算机服务器领域,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云计算业务,只要简单转变销售方式,并且把所有服务器并联起来就可以。但对于动辄百万台服务器的公有云,这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做的优秀。因为,它没有经过“实战”千锤百炼,它只能通过客户的反馈,被动地进行修改。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亚马逊公司,则能迎合用户需求,第一时间快速迭代产品。
3. 云计算投入成本太高,有些传统企业无法像互联网企业“以用养云”: 云计算可以说是起源于互联网,因此相对于传统IT企业,互联网公司在提供云计算服务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得益于他们本身就有计算需求,他们在云计算上投入,本质上是为了增强自己业务的计算能力而投入。比如说阿里和亚马逊的电商,双十一的时候交易量巨大,必须需要非常高的计算需求作为基础,但平时却没有这么忙,因此可以把闲置计算能力卖出去。这就是“以用养云”,云计算的投入成本由两块支撑,分别是需求业务和云计算业务。对比之下,惠普的云计算边际成本实在太高,它商业模式基于昂贵的专有系统以及同样昂贵的运营和咨询服务,实在毫无竞争力。尤其是现在,惠普在进入2015财年之后,已经连续三个财季净利润连续下滑,在没有自身需求以及可供连续投入的资金前提下,惠普在世界范围里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惠普大大方方放弃公有云上的竞争是种正确的选择。不仅可以在私有云(惠普只是放弃公有云)上施展自己擅长的地方,要知道惠普多重软件和数据中心硬件依然还是很牛的;也还可以加入强大者的环抱进行合作,为其对应的生态体系提供硬件或服务的支持。近日微软和戴尔的合作打造一体化混合云系统,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软和Dell 在云计算领域进行深度合作,联手向市场推出一个融合系统:将服务器、存储和软件集成在一个完整的“盒子”中,通过这个一体机设备可以很容易地连接到微软的云服务。
微信公众号:Lookd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