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VR商业化探讨——以住宅美化行业为例
今天下午美宅的CEO彭思立先生在IC咖啡“移动VRAR的未来在哪里”小型沙龙上做了一个关于VR商业化探讨的分享,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了他们在住宅美化行业商业化的探索,如何使用VR,基于行业找痛点,基于痛点给行业和市场提供价值的创业思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彭思立在线上与线下零售领域拥有超过10年的经验,创业前在国美、海淀区政府等部门任职,那么他为什么会从零售转战,挑中VR住宅美化这块蛋糕呢?
1.基于行业
从Digi-Captial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家具电商近年的整体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但是现实渗透率较低,而且用户群体偏向年轻人为主。而家装虽然是刚需,但是毕竟用户需求是有限的,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也就只有一次买房装修的机会,于是美宅将目光定位在一个新的周边业务:轻装,也就是住宅美化。另一方面,虽然现在电商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主流,但是线下的购买仍然是最令人信服和放心的,尤其是在家装方面,而彭总从13年开始就开始探索把线上的东西搬到线下,中间便考虑应用AR和VR技术,但是在传统零售行业中的应用,考虑到庞杂的个人产品系统的开发和成本,最后瞄准了家装这个固定产品。
2.找准痛点
我们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的,不管是用户还是商家在轻装行业中的痛点。对于设计,用户不专业,易被嘲弄,而设计师找活难,设计费低,只能靠商品的回扣来挣钱;用户在家装中挑选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跑遍大大小小的家具市场,跑断腿最后却逃脱不了被宰的命运,而商户同样存在找客难,获客成本高不挣钱的问题;好不容易挑选好家居,在施工的时候,用户小白可能还会碰到防不胜防的装修陷阱,这个对于商家方面来说也是无奈,他们面临“找活难”的老大难,怎么办,只能靠挖坑赚钱,这个坑谁来踩,大家都懂的。
归纳来说,用户是:装次修,脱层皮;商家是:找活难,不挣钱!
彭总举了个例子做了很形象的对比。拿电器来说比如一台电视机,出厂价是1元,那么到用户手里是多少呢?
答案是一块五。
而一个沙发,同样是一块大洋的出厂价,到了用户手里则需要三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家电行业社会效率高,流通价值高;而家具的社会效率低,流通价值显然不能跟家电行业比较,加之行业层次低、越来越多人不愿意逛商场、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购物,这个巨型市场,蛋糕虽大但是分散低效。
3.核心价值
痛点找到之后,如何根据这个痛点,找到有意义的切入点,发现商机,深度挖掘行业的需求,最后通过技术转化价值。而美宅提出并将业务领域定义为“住宅美化”,根据家具和建材的非标品、高价格、重体验、低频次的特性,美宅用户提供C2M和O2O两种服务模式。
技术方面,美宅采用的技术,跨平台,无插件,自动漫游并实时渲染。同时,美宅采用人工智能,对设计的空间规划、合理实用、美观艺术等做到不断进化。
商业模式方面,目前美宅是唯一采用C2M+O2O模式的平台。C2M模式将对定制商品的需求整合起来向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顺利达成零售领域难以实现的面向消费者的规模效应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用户需求方面,区别于市面上各互联网家装公司定位于家装,美宅聚焦在“住宅美化”。在经济低迷、消费低迷双低新常态下,以轻装修为新增长的“口红效应”将快速发展并占得先机。
而VR“所见即所得”和AI的“快”正是美宅用来转化价值的工具,而本周23号,美宅与麻省理工学院(MIT)智能定制研究室合力深研大家居C2M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日趋饱和,用户对产品的特殊功能和个性化的要求日益增长,用户不再满足于只是价格便宜却单调无个性的产品,而是要求产品多样化、定制化,同时又要价格便宜。美宅甚至声称其系统通过AI人工智能的学习,有望在半年时间达到12-13岁的智力,取代设计水平一般的“平庸”设计师。作为一名画图狗,宝宝好忧伤。
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实现除了依赖于厂家参数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更依赖于顾客参与式的产品设计。美宅以住宅美化作为切入点,通过自助智能设计,让用户最大程度的实现个性化。而这些个性化设计就是最真实、最原始的生产数据,以此为基础实施大规模定制,实现过去难以实现的面向C端消费者的规模效应。美宅的智能定制技术和业务模式的深入优化,为我们提供了VR商业化在大家居领域的一条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