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度的黑天鹅与巴菲特“炮轰”分散投资说起
最近在朋友圈刷屏的主题有两个,一是百度竞价排名,另一个是巴菲特年度股东大会。
先 说 百度 ——有关魏泽西和莆田系医院的前前后后我们就不再赘述,只说此事件的影响,的确有些出人意料:涉事的武警二院宣布停诊,一些已经就医的患者开始要求退钱;而网信办牵头的调查组也已经进驻百度,百度副总裁王湛被开除(一说之前的贴吧事件为主因),据说李彦宏也被约谈;百度股票周一开盘以来跌了大概10%,市值蒸发超50亿美元。
当然,说百度股票从此一蹶不振言之尚早,但可以看到百度已经暂时调整了医疗信息搜索结果的呈现方式——排名最靠前的均为百科以及新闻信息,而不是付费广告。加上竞争对手360之前高调宣布放弃医疗广告业务,如果百度也选择效仿,那必将给公司未来的营收带来影响。虽然人们对百度商业模式的诟病一直存在,但这次舆论大范围的声讨仍然算得上一次黑天鹅事件。
再说巴菲特股东大会 ——其实人们想要从每年的大会问答中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新知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了,但对于这位几乎完美的投资大师的思想和观点,借此一年一度的机会进行“大温习”还是值得的。
而此轮媒体轰炸中又被提起的巴菲特投资教条中的一个,就是反对过度分散投资。巴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Diversification is protection against ignorance. It makes little sense if you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分散投资是用来保护无知者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没有这个必要)。”
相对于常见的那句“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巴菲特的这个观点被解读为“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篮子。”
从百度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押注某只个股的风险——即便是百度这样的大盘绩优股;但是巴菲特似乎又同时告诉我们,要集中投资,不要分散。那个人投资者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疑惑。巴菲特这里所讲的“分散”其实是非常狭隘的一个概念,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怎么理解呢?首先,众所周知,在多个场合里,巴菲特曾反复推荐普通投资者持有大盘ETF, 他认为长期来看,这种选择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会比选择大部分主动型基金要好得多。而ETF本身就是一种分散投资的结果——理论上你持有成百上千只股票,不算分散吗?巴老自己的主张前后矛盾吗?
其实没有。拿ETF为例,投资者看似购买了上千只股票,但一个指数作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有很强的一体性的,它对于各种宏观因素的反应也是统一的、整体的,因此这个股票篮子归根到底体现出一个基本面,可以被当作一只证券来看。
比如我们知道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的环境里,标普500指数有极大概率会一路走高,而当美联储开始加息的时候,指数很可能会应声下跌;而从历史数据和大量学术研究来看,股指总是能大幅跑赢通胀、为投资者提供可观回报的,这也是巴菲特建议你买入指数基金的原因。
实际上,巴菲特反对过度分散的核心要义,是说不要为了分散而分散,而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者的 ETF 投资组合里,不会有成百上千只 ETF 的原因。为了分散而把市场上的 ETF 买了个遍,的确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表现。
而在个股选择上,“为了分散而分散”的情况也的确不常见——问问身边的股民朋友就能知道,很少有人手里会拿着超过5只以上的股票;单纯为了“分散风险”而去选择一大把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股票的人是凤毛麟角。
在P2P理财市场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可以选择若干家品牌、信誉好的平台分别投资,但如果只为了分散而分散,而把钱不经筛选地投到过多的平台上,那一但某一个小平台出了问题,就可能损失了其他所有投资带来的收益(甚至是本金)。
说回到股市上来——那些没有分散、只选了几只股票的股民表现就一定好吗?也未必!因为巴菲特观点中更重要的一部分其实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们可能都同意巴菲特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即使股神也承认自己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我们却不能拿那个标准去要求自己。事实上,大部分散户可能只知道追涨杀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所以,普通散户跟巴菲特比起来,很可能就是“无知”的。在这个前提下,选择通过更稳妥的投资方式来“保护”自己,也算得上是无可厚非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