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牛烧成秃牛,海航成接盘侠
2015年11月,途牛宣布获得海航5亿美元战略投资,交易完成后海航占股24.1%,将成为途牛第一大股东。按照目前途牛7.65亿美元的市值来算,海航的5亿美元投资已经亏损过半了,浮亏幅度高达63.2%。原第一大股东京东也浮亏了1.39亿美元,浮亏幅度46%。
毫无疑问,海航和京东都成了接盘侠,早期股东红杉、淡马锡在高位套现走了,包括于敦德和一干高管也有所套现,海航和京东却留在高位站岗。如果推迟半年投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海航5亿美元可以买下大半个途牛。而短短半年时间里,市值缩水超过一半,一方面与中概股的低迷有关,更重要的或许与途牛业务持续亏损有关。
根据途牛第一季度财报来看,亏损5.39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扩大超过一倍。简单的分析一下财报,第一度收入20亿元人民币,总出游人数为1187507人,客单价为1684元人民币。而销售与市场费用为3.844亿人民币,客均销售成本为323.7元,以1684的客单价来算,占比19.24%,而途牛的毛利为5%左右。
可以看得出来,途牛的毛利比较低,但销售成本却很高,这还没有包括运营成本。如果算上运营成本的占比,途牛几乎没有盈利的希望。从过去几年的财报来看,途牛的运营、销售成本很高,但客单价一直都没有超过2000,而且旅游产品的消费频次并不高,用户不能够形成重复消费,途牛的营销成本就很难回收。
按照目前途牛的销售成本来算,一个用户至少每年消费4次才能够维持毛利与销售的持平,就算销售成本能够打平,运营成本依然无法持平。途牛很重的一块成本是线下,在全国开设了170多家运营中心,目的还是为了销售服务,但这一块算在运营成本,真实的销售成本可能会更高。而途牛面上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却对线下渠道的依赖比较大,这是一块无法压缩的成本,必然会导致途牛的效率降低。
途牛一直采取的是烧钱模式,这套模式的出路是做大规模,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弊端,旅游消费的频次很低,很难形成重复消费。对于用户来说,哪里便宜就走哪里,不会对平台产生忠诚,尤其是出境等高客单价产品。那么,途牛就陷入了重复投入的陷阱中,在每个用户身上花费了巨大成本,却无法一次性或者多次收回。另一方面就是运营成本高企不下,却没有利用互联网提高销售、运营效率。
这是从京东学来的烧钱换规模,但却与京东有着本质的区别,京东做的是大众消费品,一旦获得了新客户就会产生重复购买,能够通过客户的长期消费收回投入成本。而途牛的模式显然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得到,几乎没有解药了。除非放弃盲目的扩张规模,做精细化的运营来降低成本,提高毛利。否则,光靠烧钱是没有未来的,不但改变不了持续亏损状态,只会让股东们被套得越来越牢。
就像林志颖和kimi给涂牛拍的广告,涂牛?秃牛?糊涂的途牛继续烧钱的模式,只会把自己烧成一头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