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替你体验了一下乐视的「生态无人车」
原文链接诶: http://geekcar.com/archives/52636
微信号:GeekCar
这两天在北京五环外的亦庄,召开了一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不过,我们关注的不是令人浮想联翩的美女机器人,而是无人驾驶汽车。
在大会现场最醒目的位置,摆着几辆不同公司、院校打造的无人车,形态各异。当然,把我们引到这儿的,还是其中乐视首次亮相的「生态无人车」。
确切来说,这辆车是由乐视和 Faraday Future 共同打造的,你可以理解为这两家公司共享一个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而这辆车在现场以「易到专车」的形式出现,这也算是给乐视研发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找到了一个落地形态。
现场一共有两辆乐视的无人车,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分别用于不同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演示。我这次体验的无人驾驶,场景是这样的:
观众有两种方式参与其中,一种是在场地里通过工作人员提供的手机给车规划路线;一种是坐在车子的后排体验。大部分人都想上车一探究竟,据说周末人很多而名额有限,不少吃瓜群众来晚了根本没机会坐。
在「画路线」这个环节,无人车可以实现三种操作:观众通过手机给车选一个车位,车自己停车入库;观众在手机上画一条路线,车会沿着路线行驶;观众移动三个途经点,车子自动通过途经点行驶。
用户在手机端给出的操作指令,会发送给车辆,车辆会根据规定路线行驶。不过,由于不少用户画的线过于曲折,受限于车本身的转弯半径,车辆会自己算出一条最贴近规定路线的实际行驶轨迹。
下面再讲讲我的「试乘体验」:
每位乘客会在上车前签一份「协议」(主办方禁止 1.2 米以下儿童上车)。为了体现出是无人驾驶车,工程师坐在了副驾位置,主驾驶位置并没坐人。在场外,观众可以看到车辆的实时轨迹和监测到的障碍物(在大屏幕上用蓝色方块标识)。
上车后,乘客在后排可以通过显示器看到车顶激光雷达扫描到的周围环境。由于行驶速度实在很慢,所以你在车内也体验不到加减速的感觉。
由于场地较小,人数众多,所以每次体验大概为 3 分钟左右。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坐无人车,但看到车子自己打方向、前进、后退,感觉还是挺科幻的。唯一的遗憾是,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车速实在是太慢了,和我走路差不多。
在观察了几波试乘之后,其实我还是发现了一些「花絮」的,比如车有时候会呆在原地,仿佛在思考人生;有时候前轮会小幅度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在一次倒车时,车子在距离围栏很近的地方才突然刹车……
总的来说,整个无人驾驶过程还是成功的,不仔细看基本不会发现 bug。
这辆无人驾驶原型车是在一辆大众高尔夫旅行版的基础上进行改装的。至于为什么选择旅行车,可能是因为后备箱空间比较大,比较容易安放无人驾驶设备。
无人驾驶系统后期加装的硬件也不难:车顶有三个 Velodyne 品牌的激光雷达,从外观来看,应该是 Velodyne Puck 系列,16 线。车顶类似蘑菇状的东西,是用于定位的 GPS 天线;车身有 5 个毫米波雷达、5 个 ibeo 品牌的激光雷达,均嵌在保险杠上。(用了那么多台激光雷达,乐视这就是在赤裸裸的炫富!)
在车内后视镜附近,有双目+单目摄像头组成的视觉感知系统,这有点类似特斯拉最新的视觉系统。它们分工不同,有的用于检测行人、车辆,有的用于检测车道线。
除了这些「后装」的之外,其实高尔夫本身也有车身雷达,但并未启用。另外,当这辆车在倒车时,它的倒车摄像头依然会打开(也就是那个倒车时自动翻折的车尾大众 logo,神车党都懂)。
现场的工程师告诉我,目前乐视研究无人车的团队已经达到了几十人,准备在 2018 年量产 Level 4 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
当然,看着这辆原型车,我们就忍不住想到了今年乐视发布会时那辆「自动驾驶」上台的 LeSEE 概念车。那辆车的「自动驾驶」,被有些人捧上天,也被有些人黑惨了。
在现场除了乐视和 FF 联合打造的无人车以外,还有不少其他公司/高校研制的无人车。无人车这东西看多了你就会发现,从外观上来看都是大同小异,一堆传感器加持。其实传感器这东西,有钱大家都买得起,重要的是传感器的融合,算法的打磨,数据的积累。
所以,虽然在这次大会上,乐视第一次公开展示了自己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方面的研发成果,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 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们更希望能在今年一月的 CES 上,看到 Faraday Future 的量产车型上有自动驾驶系统的搭载,因为根据之前曝光的车辆路试谍照来看,很有这个可能。
另外,说点儿和汽车无关的。其实这次世界机器人大会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在现场可以看到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来参观,还有家长专门请假带孩子来乘坐无人车。尽管是在封闭场地里,但是确实是有很多人在看到实物后,才会相信车真的会自己开。
现在的小学生都在坐无人车了,而我们的小学回忆,却永远停留在了四驱车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原创声明:本文为GeekCar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转自GeekCar”及原文链接。
微信号:GeekCar,汽车科技新媒体,专注于智能汽车、车联网、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