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新思考:出行+电商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近日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纽约创业公司 Cargo Systems 完成超过 100 万美元的融资,希望通过 Uber 和 Lyft 等出行服务公司的司机,向乘客直接销售货物,颠覆传统零售行业。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到出行工具+电商的组合。在中国从创业公司到巨头,这半年来都在把电商和各个场景结合,而接驳人出行的专车、出租车成为了很多人开始尝试的一个消费新场景。
2016年6月,号称“全球首创移动车载精品店”的“gogo 车吧”app正式上线,从深圳起步,将出租车改造成移动商店,在车内货架展示商品,后备厢携带货箱和冰箱存储商品,乘客扫码即可购买。官方表示目前乘客购买转化率客达到10%~30%之间。
巨头也不陈默。今年双十一,滴滴和天猫联手在北京、上海推出“移动超市”活动,两地分别启动了1111辆滴滴专车、快车,并送出2万多件“天猫超市进口礼包”,用户直接从汽车后备厢把货提走,即领即取。
在这些案例中,汽车不仅是用户的出行工具,更是商品移动展示和柜台和销售渠道,直接扮演了出租车+零售渠道商+物流的三重角色。
从数据来看,全国每天有3亿人次乘坐出租车,他们在密闭的出租车空间里的时间短到几十分钟,长到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乘客除了迫不得已和司机对话或者耍手机外,基本无事可做,可在很多人眼中,这段“无事可做”的时间就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力,如何利用起这段时间是很多人都在琢磨的事情。
10月13日,在杭州·云栖大会的开幕式上马云亲自到场发表演讲。演讲中马云说了这样一段话:“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马云去电商化的决心已不是一天两天,曾多次表示纯电商的未来必定难以为继,从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开始更是连 GMV 都不再公布。尽管双 11 当天全网销售总额达 1770.4 亿元,但实际上双 11 当天的流量同比增长率正在逐年下滑,移动互联网的存量和流量红利正在消退。处于电商领导者地位的阿里自然是察觉到了这个趋势,于是“新零售”的概念应运而生。而车载移动商店,或许就是马云所说“新零售”的切入点之一。在这个模式中,出行服务公司做线下载体,与线上的电商无缝对接,也许马云正是想试探这个模式的潜力才在双十一与滴滴联手。
随着网购的普及,很多消费者的需求也渐渐水涨船高,耐心在不断消减——他们对物流速度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希望立刻下单,立刻取货。京东的 O2O 服务“京东到家”一直广受好评,正是因为能把商品快速送达消费者的手上。而在出行+电商的模式中,正好能满足消费者现场验货、马上取货的需求,并且无需增加任何购买成本。对出行服务公司来说,这没有什么坏处,司机师傅们为了增加收入也会积极参与,越积极货卖得越好,反过来又促进电商的销量。
从目前来看,人们乘车、开车出行的的频次和方法容纳了万亿规模的公司门,并因为其空间的封闭性、道路的固定性,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链正在逐渐形成,虽然滴滴、Uber 这样的巨头是这个生态链中最大的玩家,但绝不是唯一的玩家。类似车载移动商店这样的衍生业务必定会逐步发展起来。
不过,有商机就有风险。在出行+电商的模式中,存在这样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司机安全问题。司机推销商品,乘客询问细节,是否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进而威胁到乘车安全?无论哪个行业,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作为司机本身来讲,如何在车的场景下完成销售是一个新的课题。
与电商的结合是否会损害出行服务的用户体验?买东西自然要吆喝,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乘车的时间变成被推销的时间。如果司机太过热情地推销,反而会引起用户心里的反感——想象一下如果屈臣氏里的过度推销服务放到出租车上……
场景局限性。在出租车内购物的场景限定了商品的种类。在深圳的 gogo 车吧项目中,车上销售的产品也多是零食、饮料、雨伞雨衣、充电宝、晕车贴等物件小、价格低的东西。这些商品虽然是大众需求、客单价低但高毛利的商品,但空间的展示的局限决定了一辆车每日最大的销售额不可能有大幅度提升。
空间问题。既然要在车内展示商品,必然会占用车内及后备厢的空间。这样一来是否会让乘客觉得空间逼仄?如果携带大件行李又该放到哪里?
司机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何适当地推销是一门学问,如果要在出行服务中加入商品销售,为保证用户体验必定要对司机进行培训。考虑到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公司所拥有的司机数量,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并且成果如何也难以保证。
相关部门的许可。涉及到道路安全等问题,取得相关部门的经营许可在也是一道绕不开的坎。
综上,电商+出行的模式究竟能不能玩起来还有待观望。利用乘车的空余时间是非常好的切入点,但难的是利用方式,这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慢慢探索。一旦有人摸索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无疑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出行时代。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yxh@d1e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