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口碑开放生态链,服务商盈利模式却在掉链子
近日,支付宝口碑首次披露了餐饮、商超之外的综合生活业务的主要运营数据:“在40天时间里,支付宝口碑综合生活业务覆盖全国324个城市,吸引到近9万家本地生活服务商家入驻,日交易额突破1700万元。不管是商家入驻数,还是日交易额,还在以每月100%以上的环比增速在快速增长。”
过分渲染运营成绩 压力之下远离平台初衷
从口碑披露的数据不难计算,其综合生活业务平均每个城市的日交易额峰值只有5万多元,平均每个商家日交额不足200元。对于像美容美发、结婚、摄影、亲子、KTV这类客单价较高的生活服务行业,日交易额200元在扣除掉水电、房租等一系列成本后,几乎毫无利润可言,商家没钱赚,入驻口碑的意义又在哪里?
与此同时,口碑的招募服务商计划正式实施“才40天”,刚过一个月多月,就出现了每月的环比增长,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如何计算出的?
事实上,将整体运营数据打包,并不能掩盖口碑的运营缺陷,只能依靠支付宝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平台力量为自己造势。口碑如此频繁的发布数据,除了希望营造出一种“繁荣”局面,更主要的原因是O2O竞争形势在下半场更为激烈。
自2015年6月口碑被支付宝和蚂蚁金服联合复活以来,除了频频晒出的数据,并未取得业务层面的实质突破。这显然不符合支付宝借助口碑切入生活服务市场,从而实现从低频支付工具向高频生活服务平台升级的初衷。
拉拢商家疯狂入驻后 服务商利益不保
支付宝口碑综合生活业务负责人鲁军称,“理想状态下,支付宝口碑开放平台生态的每个链条都能各取所需、共享共生。”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对服务商粗暴施压和利益压制,让这个所谓的开放生态前路不通。
在支付宝的强势压力之下,服务商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支付宝在单个城市分发了多个城市服务商,所以,除了同类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各服务商还面临来自ISV和系统商的市场争夺。据悉,除了窝窝团这种大集团运作的服务商,9成左右的服务商难以盈利,而窝窝团本身在团购地推业务方面很有优势,成为支付宝服务商只是其盈利项目之一。
在知乎上“支付宝口碑服务商最后会怎样?”的问题下,有用户回复:“口碑成功之日,即服务商倒闭之日。”另一名用户则留言称:“去年我就开始在跟支付宝的线下支付项目,后面变成口碑,到今年3月才正式不做。一路下来变动太大。动不动就来个政策,而且不断下发任务,达不成,就划走商家。而且经常耍猴商家最后让我们服务商擦屁股。”
这种模式之下,服务商没有主动权,很多服务商敢怒不敢言。因此,不少服务商都有被支付宝绑架的感觉。如果作为生态链条最重要角色之一的服务商的利益都无从保证,那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支持的意愿能维持多久?
服务商渠道商地位悬殊 差别对待恐遭逆反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支付宝口碑对开放平台的KPI考核不在于接入了多少开发者或者产生了多少GMV,而是看平台参与者服务了多少客户(B端),以及生态伙伴们的满意度。
口碑公开消息显示:“支付宝口碑平台负责提供基础的平台体系和功能,同时为服务商和ISV源源不断地输出来自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用户和流量。”所谓的ISV其实是支付宝软件独立开发商,是支付宝渠道商的角色;支付宝服务商是支付宝在开展口碑业务时在全国各地招募的地推公司。虽然同为第三方服务提供方,两者在支付宝口碑的地位和待遇却截然不同。
据了解,ISV目前拥有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拓展空间,因此也拥有更多的盈利模式和可能。
但服务商相较之下,则在支付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服务商的支付方式只支持支付宝一种,只有口碑APP,非常单一;服务商的赢利点只有两个,第一是开户费,第二是费率,不过目前已经不向商户收取费率了,如果支付宝停止给服务商返点,服务商便只有开户费一个盈利口径。然而开户费是一次性收入,就算是全民开户,也没有太多利润。
两者在支付方式、盈利模式方面的不平等造就了内部的矛盾日益升级。要知道,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运行的前提是一个多赢的格局,而非厚此薄彼。急于打开并提升生活服务领域份额的口碑,不惜牺牲服务商利益,变相讨好商户。支付宝口碑所宣称的理想状态下的生态链想要运转顺畅,还需要重新评估商户、ISV、服务商以及用户之间利益平衡,确保各方的诉求都能得到尊重和响应。
如果长期维持目前的游戏“潜规则”,很可能会遭至服务商的集体逆反。而本身缺乏强劲运营能力的口碑,一旦离开服务商的广泛支持,将更加没有途径为商户实现精细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