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公益」包装背后,是摩拜对资本的无尽渴望?
每隔一段时间,每进入一个城市,摩拜都会曝出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破坏的新闻。最近的一次,是一个朋友圈的截屏,显示了在深圳的一辆摩拜单车坐垫上,发现被扎上了一根绣花针,虽然没有用户爆料被扎伤,却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一片恐慌,以及对不道德之人的口诛笔伐。
摩拜单车非常认真地回应着这些新闻,宣布进行调查、报案,并同时呼吁公众的道德之心。不仅如此,在回应为何摩拜单车的押金要远远高于竞品、以及注册时为何要手机号+身份证如此多私密信息的时候,摩拜的解释,也是为了「约束用户可能的不良行为」。
自从去年8月底亮相北京、一炮而红,摩拜单车头顶着「公益」光环,「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不着急赚钱」的话术,在资本寒冬的时代,竟然一反常态,收获了用户、监管部门、投资人的爱心和认同感,堪称奇迹。不过,这一系列精致的「公益」口号包装背后,事实上是摩拜对资本的无尽渴望。
是做公益,还是为方便自己?
对于做公益这个事情,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和CEO 王晓峰在不同场合有过很多次的描述。
例如,胡玮炜表达过:「商业模式不一定非要找,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只要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就可以。如果我不去做的话,我会很难受。创业的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永远都是自己。就算这次失败了,那也是一项公益。」
王晓峰的观点则是:摩拜不完全是公益。「其实这是一个挺有趣的事情,好多东西用既有的模式,甚至是相应的规定都套不上。所以你说我们这个叫公益项目吗?不是。是完全盈利项目吗?也不是。它介于两者之间。」
但是值得商榷的是,以「公益」为卖点的摩拜单车,在车辆的制造上却不是那么地考虑用户体验。为了追求所谓的产品「免维护」,胡玮炜就对摩拜单车提出了几个要求:一是实心轮胎,不用担心爆胎;二是没有链条,不用担心掉链子;三是车身要全铝,不用担心生锈。对产品的高要求带来的是高成本,再加之配合APP使用的一些必要硬件,例如智能锁,最初一辆摩拜单车的成本就高达3000元。
这样的设计,给用户的骑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骑摩拜单车出现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发生在成都的一件事,一位骑车回家的共享单车用户,与他骑行的摩拜单车一同摔倒在地,造成右腿小腿骨折。该用户认为他之所以摔倒与当天的天气有关,因为当天下雨路面湿滑,而摩拜单车的轮胎为实心轮胎,与地面摩擦小,这增加了摔倒的概率。
如果真的以公益为诉求,事实上是不应该出现这样背离用户体验的产品的。摩拜的单车设计,究竟有多少比例是揉进了公益目标,又有多少比例是为了方便自己、降低运营成本?
对资本的无限渴望
事实上,摩拜不是不考虑赚钱,只是还不知道怎么赚钱。而公益,则很大程度上是摩拜绑定更多用户、资本、合作伙伴的一个话术。本质上,摩拜是一个对资本无限渴望的公司。
例如,在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王晓峰就坦白过,「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或者暂时没赚钱,然后我们需要风投让我们来赢得时间,探索盈利模式。」今年2月的亚布力论坛上,王晓峰在被问及不断融资的问题时则回应,之所以不断引入投资人,是因为:一方面,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资产的业务,需要很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摩拜需要去拿到更多的合作伙伴的资源,跟他们一起来把事情做成。
摩拜单车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致命缺陷,早已不是秘密。摩拜自己设计、制造高成本单车的「重资产」模式,究竟能不能盈利,是摩拜公司自己、摩拜的投资人们心中一个不敢提及、努力绕过话题的「伏地魔」关键词。
所以我们会在媒体端更多地看到,摩拜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创立这个公司的初衷,我们是希望更多的人骑车,然后能够帮助去减少拥堵、去改善空气质量」,积极地斥责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来强化自身的公益属性,而每每被问及盈利问题,就自黑地称「外界比摩拜更关心盈利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达「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把事情做成」的融资意愿。
这样的疯狂还能持续多久?用户什么时候会对「公益」的招牌产生厌倦,投资人何时会以盈利为诉求步步紧逼,尤其是在融资到D轮、投资界普遍会要求加快上市步伐以尽快套利的情况下?
如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在2017年,摩拜恐怕就真的会成为一场落空的资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