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失灵,未来手机凭什么胜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摩尔定律失灵了,集成电路板上的方寸空间已是密密麻麻,芯片性能提升踉踉跄跄,以至于国际权威的学术杂志《自然》在今年初正式宣判:摩尔定律走到了尽头
但 摩尔定律的黄昏,并不意味着IT进步的停摆
,相反,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鞭策厂商或主动创新或被动山寨,即便是在缺乏全新应用场景的情况下,围绕性能和外观展开的创新依然层出不穷,双摄像头、防摔玻璃、一体化全金属机身——都是竞争的产物。
消费者依然期待一种全新体验打破当下的沉寂,一如2004年摩托罗拉发布V3在功能手机市场刮起轻薄大潮一样,摩托罗拉新近发布的超薄智能手机Moto Z,大有重夺回昔日雄风的雄心壮志,只不过这次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市场。
再轻一点、再薄一点
可以预见的是, 在智能手机未出现革命性技术突破之前,外观的极致轻薄既是展示厂商们技术实力的最好方式,更是通向行业顶峰的不二捷径。
5.2mm超薄机身、137克的体重——从技术参数上看,Moto Z是全球最薄的全金属智能手机,与同为5.5寸屏幕的苹果旗舰iPhone6S Plus相比,其厚度薄了30%,分量轻了30%。
不久前,在新浪微博上,联想移动业务联席总裁陈旭东转发了一段视频,一个网友拿着Moto Z切披萨,无意间唤醒了人们对Moto的记忆。事实上,Moto Z的原型机 ICE更薄,几乎就是一张普通铝片的厚度,甚至当摩托罗拉首席机械师在芝加哥实验室第一次看到它时都有点口瞪目呆,简直不敢相信是自己团队做出来的。
一部标准的智能手机,包括显示屏、电池、内存、主板、摄像头、天线等核心零部总数不下二十个,大都由中日韩台四地厂商供货,尺寸均高度标准化,留给手机厂商优化的空间并不多,若要提供超越市面手机平均厚度、重量水平,厂商们需要克服三大难题:内部空间设计、散热和安全坚固。
为了实现更为极致的轻薄,Moto Z的研发人员重构了手机内部构造,采用了一体化的电路板设计,同时还重新规划了天线布局,以便进一步压缩零部件之间的间隙。Moto Z的两个信号带一个位于顶部边框中央,另一个放置在了USB TYPE-C接口内,两个断点面积极小,消除了困扰很多厂商的机身“白带”问题。
机身的轻薄化,往往是以牺牲散热为代价。由于受体积的限制,手机无法像笔记本电脑那样采用风扇主动降温,一般只能使用石墨散热片、主板的金属罩等被动散热方式,但把同样体积零部件塞到更小空间,解决散热就显得迫在眉睫。于是,原先广泛应用于大型机的液冷技术也被moto工程师借鉴到手机,专业名称为闭环散热管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体在直径仅为0.1毫米的微型铜管的循环,把芯片的热量均匀分散到手机其他部位,从而避免局部烫手、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目前,包括Moto Z在内的少量高端手机采用了这一技术。
轻薄的另一面是对坚固安全的担忧。iPhone6 plus 发售不久,就有用户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抱怨“徒手折弯”的问题。尽管苹果后续的声明中称,“在正常使用情况中,新iPhone的弯曲是极为罕见”,但是后续一些国内厂商在推大屏产品时还是引入了更高标准的材料,例如Moto Z采用的是美国铝业提供的7475超高强度航空铝材,机身背面则是超高标号的不锈钢。
超越时尚和情怀的尝试
轻薄之外,Moto能否在下半场重拾昔日荣光,依然取决于技术和市场两大因素。
首先,从技术和产品层面看,Moto凭借七十多年的技术储备依然占有优势。
今年六月,在硅谷举办的联想Tech World上,Moto Z 的模块化设计思路,突破了传统手机局限,以创新的模块化设计使手机功能得到无限扩展,在同行们还在比拼摄像头是否激凸、外壳是否金属时,Moto 的创新的颠覆性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业界也引发了大震动。
应该说,直到Moto Z 发布的那一刻,才真正宣告了Moto——这家发明了手机的公司再次回到中国。把Moto Z与苹果、三星区隔开的,不仅是那极致轻薄的外形,更是与众不同的产品逻辑——搭积木式的模块化思路。与多数同行靠消费电子起家、以时尚外形见长不同, Moto有 截然不同的产品灵魂。
从1928年伊利诺伊州本地人保罗·加尔文创立摩托罗拉的前身加尔文制造公司时,二战时美国士兵携带的就是这家公司制造的无线对讲机;1964年,美国发射的水手四号飞船,首次把火星照片传回地球时,其使用通讯设备也是由其提供;2013年,摩托罗拉入选美国特种部队智能手机采购名单,当然都经过了防尘、防震、防弹等改造。
2B业务的惯性,也浇灌出了Moto的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淡化理想和情怀,讲技术,求创新,重专业,它是一种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文化。这一文化对摩托罗拉的影响,突出体现在Moto Z上:追求超轻超薄,同时兼顾对性能和安全;根据 Apteligent的测评显示,安卓阵营中,Moto手机的崩溃率低,稳定性领跑。
但工程师文化对企业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对细节和技术的过分拘泥,往往忽略市场运作,过于讲究程序而导致手续复杂,效率低下,一度也被视为摩托罗拉的“致命内伤”。对联想来说,能否对工程师文化扬长避短也是一大挑战。
其次,从市场角度看,Moto Z卡位高端市场,无疑是清醒的选择。
当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2000元以下的低端机市场几乎是一片红海,而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机市场虽增长较快。据ZDC统计,2016年1月到6月份有112家品牌共238款智能手机上市,手机发布数量趋于放缓、产品平均单价出现大幅提升,品牌在精简产品线同时持续走精品化路线,在整体下滑趋势下,高端市场新机数量和销量均有明显上扬。
乐檬、ZUK、MOTO三个品牌,分别被定位于低端、中端、高端市场,而考虑到Moto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联想再造线下渠道的努力,这些都为Moto Z切入高端市场打下基础。从品牌影响力看,功能机时代积累的口碑,特别是跨国品牌的光环,使得Moto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远不可小觑,其存量铁粉是实现“从零到一”翻身的基础。
联想的渠道能力,也为品牌影响力的变现提供了决定性基础。过去联想倚重运营商渠道,联想手机也借此在中低端手机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但是随着运营商地位的下滑,也迫使联想手机重新考虑线下渠道资源的再搭建。2015年,联想曾与迪信通在线下销售、增值服务、市场推广等方面达成协议进行合作。此外,联想的PC线下渠道也为Moto线下渠道提供了更多选择。
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雷蒙德·罗维的商业信条之一是: “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 Moto Z能否再现 V3的奇迹,一切还有待市场的答案,也许,刀锋第二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波波夫(微信ID:trip517)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